logo

敦煌藏经洞文物至少分散在世界上13个国家

作者: 来源:中国民族报 时间:2008-01-24 10:14:25 点击数:
敦煌,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公元366年,有一个和尚,叫乐僔。他从中原到西方佛国取经,路过敦煌,天色已晚,打算在这里过夜,当他掸掸身上的尘土,准备躺下时,他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对面的三危山上,金光闪闪,佛光万道,呈现出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如来端坐中央,正在说法,听如来说法的神佛,栩栩如生,圣洁的光圈罩在他们的头上,远处的飞天正在飞翔,火焰正在升腾。乐僔和尚被这奇景惊呆了,这不就是他要寻找的西方极乐世界吗?于是,他便在这里开凿洞窟,化缘造佛,敦煌的艺术就这样开始了。后来,佛教逐渐兴盛,敦煌也不断开窟造像,最终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宝藏——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
    敦煌整体保存了1000多年间的雕塑与壁画作品,现存812个洞窟,计有历代壁画5万多平方米。后来,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大量8到10世纪的绘画作品得以面世。这里所出的5万余件写卷,年代上自东晋,下迄北宋初年,数量巨大。内容包罗万象,除了佛、儒、道教和其他宗教经典外,经、史、子、集、星图、医学、数学等一应俱全。有汉文,也有藏文、回鹘、龟兹、梵文等多种文字写本,这成为研究中古社会的第一手资料,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但是,20世纪初,国际大盗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与美国人华尔纳将藏经洞盗劫一空,如今,敦煌藏经洞的文物至少分散在世界上13个国家。藏经洞文物流入西方以后,以藏经洞的发现为肇端,进而引发了国际敦煌学的兴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