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摘文:关于苦乐
作者:佚名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8-01-28 14:47:43
点击数:
非暴力是慈悲、关怀及不伤害一切众生的动机。所以非暴力有二种层次:一、有能力就帮助别人,二、没有能力帮助别人时,也要做到不伤害别人。 由此可知,非暴力是慈悲的展现。善良的心和平静的心,是寻求快乐人生的必要条件,这种心境无法向外求得,大家应该经常观照内心。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障碍,我们要体认这点,才不会失望无助,因而产生各种悲剧。对于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若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就比较容易处理,事情也不至于愈变愈糟。 文化在于内文物代表部分过去的文化,但文化的主要部份不在绘画等文物,而在于内心。如果某种文化盛行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就可以知道那种文化是有用的。例如,由于受西藏文化的影响,西藏人大都快乐。我们自己还没注意到这一点,但许多去过印度的外国人都注意到了,他们问我有何「秘诀」。我逐渐想到那是由于我们的佛教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强调菩萨的大悲理想。无论有没有学问,我们都惯于耳闻和口讲「一切众生为母为父」。即使是貌似恶徒的人,也是把「一切众生都是母」挂在嘴边。我觉得这种理想就是我们快乐的原因。在面对严重问题的生活,这种理想尤为有用。
善用人类智力可以成办离苦得乐在这个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众生,都是一致的欣乐厌苦。所有的生物乃至有情众生,对于他本身离苦得乐的方法,都是相顺于他自己的能力而尽力去成办的。 在厌苦欣乐上,人与其他众生是相似的,是一致的。但是,在离苦得乐的方法上,在致力于寻求离苦得乐的方便上,人类却与其他众生有不同的地方,这是因为人类有特别的智力。 如果人类的智力,能够善巧好好的运用,无可置疑,可以成办很多的离苦得乐;相反的,如果人类的智力用在颠倒的地方,人类的痛苦会增多,而且会危及伤害到更多的生物与众生。
痛苦快乐由因缘和合生起佛教大致可从意乐以及行为两方面来说,也就是缘起性空的意乐,以及不损恼他人的行为。 所谓不损恼他人,就是以慈悲心去对待他人。如果我们有「无害」他人、不损恼他人的行为,那么不只邻居和睦相处、社会能安乐,整个世界都能和平了。 缘起性空的道理,就是一切法都是缘起相,必须要因缘和合才有办法生起。透过这种思惟,我们能进一步更广大的了解一切法。换言之,我们现在所生起的,不管是痛苦或是快乐,都是因缘和合才有办法生起。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只是看到暂时的,眼前的快乐或痛苦,我们就没有办法广大去对待。 什么叫做快乐?什么叫做痛苦?一般说来,假使快乐的因缘完全聚合,你不须要去追求快乐,快乐就会自然生起,痛苦的生起也是如此。 所以,透过这种缘起的思惟,我们现在就会去积聚一切快乐的因,去种这些因,让这些因结合,这样我们才有办法生起永恒的快乐啊!
内心的烦恼是真正的怨敌所谓的怨敌是指让我们自己受苦的人。让我们蒙受痛苦者,称之为怨敌。如果我们好好思惟,会发现真正让我们生起痛苦的,其实是自己的心思模式生起的痛苦,单靠怨敌的伤害,让我们生起的痛苦,反而没有。 我们与其他任何一个人一样,对于所谓的怨敌,谁都不需要、都不想要,都愿意让他愈来愈少。 但是调伏怨敌的办法,到底是以调伏自己的心态去降伏怨敌呢?还是去降伏外在的敌人?但如果要以制服外在敌人的方式降伏怨敌,是很困难的。 诚如《四百论》所说:「世界上的勇士不管是百千万种勇士,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勇士能够完全的摧毁自己的怨敌。」如果是站在一种要降伏敌人的方式除去怨敌,那摧灭一个怨敌还会滋生一个怨敌,降伏了两个还会滋生三个怨敌。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调伏自己内心的烦恼,那才是真的能够胜过所有的怨敌,而且摧灭、调伏外在所有的怨敌。 修学忍辱不管怨敌如何,皆不重要,只要自己一心祈愿利益怨敌。 如此,本来会导致你痛苦的怨敌,现在却可能让你升起感恩与感谢的心。 对方的伤害,在我们难于可以增长忍辱的修学,菩萨必须修学忍辱。而修学忍辱,就必须靠怨敌才能够修学忍辱。怨敌是来帮助我们成就修学忍辱、修学佛法的助缘。 仔细想想,我们要做一个菩萨,忍辱的修学是极端重要的。那么忍辱的修学,我们可能依着佛陀世尊而修学忍辱吗?或是以利益我们的众生为所缘而修学忍辱呢?想必答案是否定的。 忍辱的修学,其实是必须靠别人伤害的时候,才能够真实的修学;唯有碰到敌人,碰到伤害的时候才能够修学。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入菩萨行论》里提到说,让我们自己能够修学忍辱,能够成就一切种智的佛果位、最超胜的善知识,莫过于怨敌。
成就佛果,一半靠众生所谓的欲求利他,这个「他」是指虚空一般的如母有情,特别是对个别来说:他跟我一样的不要痛苦,同样的欲求快乐,而且跟我一样希望离苦得乐,同样具有离苦得乐的权利,各方面都是一模一样的,那么自他有什么差别呢?差别是「自」的话:只有一个人;「他」的话,是无量无边的。 仔细思惟,会发现原来自己的苦乐是与别人有关系的,是观待于他人的;所谓的行持十善业、断十恶业,是能够断除对众生的伤害而行持的。所以要能够行十善业、断十恶业,也取决于他人。 佛教的教法里,一向视为非常重要的慈悲心,也是取决于他人。所以修习慈悲心,必须依靠、取决于缘念的众生。 因此,究竟彻底来说,要能够成就一切种智佛的果位也是依靠着众生。入菩萨行中提到,成就佛的果位,一半的恩泽是靠着佛,一半是靠着众生而成就的。 所以由实际情况来看,从最微细的今生的安乐,到最究竟的成佛的安乐,都是依靠他人——众生而成就的。
善用人类智力可以成办离苦得乐在这个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众生,都是一致的欣乐厌苦。所有的生物乃至有情众生,对于他本身离苦得乐的方法,都是相顺于他自己的能力而尽力去成办的。 在厌苦欣乐上,人与其他众生是相似的,是一致的。但是,在离苦得乐的方法上,在致力于寻求离苦得乐的方便上,人类却与其他众生有不同的地方,这是因为人类有特别的智力。 如果人类的智力,能够善巧好好的运用,无可置疑,可以成办很多的离苦得乐;相反的,如果人类的智力用在颠倒的地方,人类的痛苦会增多,而且会危及伤害到更多的生物与众生。
痛苦快乐由因缘和合生起佛教大致可从意乐以及行为两方面来说,也就是缘起性空的意乐,以及不损恼他人的行为。 所谓不损恼他人,就是以慈悲心去对待他人。如果我们有「无害」他人、不损恼他人的行为,那么不只邻居和睦相处、社会能安乐,整个世界都能和平了。 缘起性空的道理,就是一切法都是缘起相,必须要因缘和合才有办法生起。透过这种思惟,我们能进一步更广大的了解一切法。换言之,我们现在所生起的,不管是痛苦或是快乐,都是因缘和合才有办法生起。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只是看到暂时的,眼前的快乐或痛苦,我们就没有办法广大去对待。 什么叫做快乐?什么叫做痛苦?一般说来,假使快乐的因缘完全聚合,你不须要去追求快乐,快乐就会自然生起,痛苦的生起也是如此。 所以,透过这种缘起的思惟,我们现在就会去积聚一切快乐的因,去种这些因,让这些因结合,这样我们才有办法生起永恒的快乐啊!
内心的烦恼是真正的怨敌所谓的怨敌是指让我们自己受苦的人。让我们蒙受痛苦者,称之为怨敌。如果我们好好思惟,会发现真正让我们生起痛苦的,其实是自己的心思模式生起的痛苦,单靠怨敌的伤害,让我们生起的痛苦,反而没有。 我们与其他任何一个人一样,对于所谓的怨敌,谁都不需要、都不想要,都愿意让他愈来愈少。 但是调伏怨敌的办法,到底是以调伏自己的心态去降伏怨敌呢?还是去降伏外在的敌人?但如果要以制服外在敌人的方式降伏怨敌,是很困难的。 诚如《四百论》所说:「世界上的勇士不管是百千万种勇士,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勇士能够完全的摧毁自己的怨敌。」如果是站在一种要降伏敌人的方式除去怨敌,那摧灭一个怨敌还会滋生一个怨敌,降伏了两个还会滋生三个怨敌。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调伏自己内心的烦恼,那才是真的能够胜过所有的怨敌,而且摧灭、调伏外在所有的怨敌。 修学忍辱不管怨敌如何,皆不重要,只要自己一心祈愿利益怨敌。 如此,本来会导致你痛苦的怨敌,现在却可能让你升起感恩与感谢的心。 对方的伤害,在我们难于可以增长忍辱的修学,菩萨必须修学忍辱。而修学忍辱,就必须靠怨敌才能够修学忍辱。怨敌是来帮助我们成就修学忍辱、修学佛法的助缘。 仔细想想,我们要做一个菩萨,忍辱的修学是极端重要的。那么忍辱的修学,我们可能依着佛陀世尊而修学忍辱吗?或是以利益我们的众生为所缘而修学忍辱呢?想必答案是否定的。 忍辱的修学,其实是必须靠别人伤害的时候,才能够真实的修学;唯有碰到敌人,碰到伤害的时候才能够修学。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入菩萨行论》里提到说,让我们自己能够修学忍辱,能够成就一切种智的佛果位、最超胜的善知识,莫过于怨敌。
成就佛果,一半靠众生所谓的欲求利他,这个「他」是指虚空一般的如母有情,特别是对个别来说:他跟我一样的不要痛苦,同样的欲求快乐,而且跟我一样希望离苦得乐,同样具有离苦得乐的权利,各方面都是一模一样的,那么自他有什么差别呢?差别是「自」的话:只有一个人;「他」的话,是无量无边的。 仔细思惟,会发现原来自己的苦乐是与别人有关系的,是观待于他人的;所谓的行持十善业、断十恶业,是能够断除对众生的伤害而行持的。所以要能够行十善业、断十恶业,也取决于他人。 佛教的教法里,一向视为非常重要的慈悲心,也是取决于他人。所以修习慈悲心,必须依靠、取决于缘念的众生。 因此,究竟彻底来说,要能够成就一切种智佛的果位也是依靠着众生。入菩萨行中提到,成就佛的果位,一半的恩泽是靠着佛,一半是靠着众生而成就的。 所以由实际情况来看,从最微细的今生的安乐,到最究竟的成佛的安乐,都是依靠他人——众生而成就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