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藏传佛教高僧活佛的塔葬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藏族网 时间:2009-03-30 11:31:50 点击数:
塔葬,就是将高僧活佛的尸骨放在塔内。藏传佛教的习俗只有高僧活佛圆寂,才有资格塔葬,而一般僧人乃至小活佛,只能火葬或天葬,这已成为定俗。
    很早以前,高僧活佛圆寂后,先将尸体火化,然后将遗骸塔葬。据说释迦牟尼圆寂后,他的弟子们火化了释迦牟尼的尸体,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而击之不碎的五色珠子,称为舍利子。藏语称为“仁塞”,意为水存之物。并把它分别埋在“八大灵塔”中供奉。由于佛教信徒对释迦牟尼佛崇拜,不能向其真身膜拜,便转向膜拜埋葬佛的遗骸的塔,以表示自己的虔诚和信仰,这类塔叫做“灵骨塔”。通称“佛塔”。佛教信徒把舍利塔看成是佛所在的塔,后阿育王兴佛,造八万四千座塔,成一时之盛。
    藏传佛教很多寺庙都有塔的建筑。曲水县色香寺女高僧仁增曲尼旺姆,经数十年苦修瑜伽功,高超无比,德行崇高,被藏传佛教界各教派公认为女活佛。其实,仁增曲尼旺姆本是一位普通的女尼。她苦苦修炼,数次炼丹,一生清苦,不依权势,化缘兴佛,属白修而成的女活佛。据说她曾在曲水山后的岩洞里面壁十年,炼就密术,空运、飞身、眼药、剑术,无不精通。经她炼出的精丹曾使许多人起死回生。1953年,仁增曲尼旺姆圆寂,终年120岁,是当代活佛中寿数最高的。色香寺僧尼本想给她的尸体塔葬,但她圆寂前曾嘱,不可与达赖、班禅佛等同,不能塔葬。她的弟子们为了既实现她的终嘱,又不违背众僧塔葬的愿望,便将她的遗体火化,火化后再将舍利子塔葬。
    据说仁增曲尼旺姆女活佛火化后曾有五颗舍利子出现,这五颗舍利子分别建造了五座灵塔。这些塔均在文革中被毁,其舍利子也不知去向。这一现象并非仅在藏传佛教高僧活佛中存在,内地有些寺庙也曾出现过。广西洗石庵的宽能法师,1989年9月27日圆寂,火化后居然得舍利子(佛骨)三颗,其中大的一颗约小手指头大,晶莹透明,用放大镜看,依稀可见宽能法师头像轮廓。一般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去世后火化,不会有舍利子出现。
    拉萨甘丹寺有一座佛塔,里面保存着宗喀巴大师的肉身,外面装嵌着各种珊瑚宝石及用金银锡镶绘着的各种花卉。这是一座很宝贵的塔。据甘丹寺喇嘛说,这座佛塔原有一小木门,可以打开,但只限西藏旧政府的大贵族才能看到。又据一位看到过的大贵族回忆说,宗喀巴大师的头发已长过膝,指甲盘到上肩,黄帽袭装,仍如新的一般。后来十三世达赖喇嘛命将小门封闭,故后人再没有有面拜宗喀巴大师法体的机缘。
    佛塔,如令已成为藏传佛教的一种专用建筑,而这种建筑随着沿习,已成为一种习俗。塔中无法体或佛之遗骸者,称为支提,是表示道场古迹;而塔中有法体或佛之遗骸者,称为佛塔,是供信徒朝拜顶礼的。现存的藏传佛教传播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佛经来传经念讲;另一种是用形象化的实物。其中佛塔就是突出的形象实物,它与佛像、佛经并称佛之“三宝”。
    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圣寺之一的塔尔寺,寺内佛塔林立。其中有八座如意宝塔通称“如来八塔”,八塔有八种特点,根据《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中的记载而设计兴建,是乾隆四十一年(1775年)由拉科部头人桑结伦珠出资兴建的。
    《五部遗教》一书中记载,松赞十布的遗骸未被火化,是以整体坐相安葬在巨陵正中高台之上,然后封陵。松赞干布是藏族崇拜佛教的开创者,并非僧人,却采取了整体遗骸安葬,这必然影响到后世藏传佛教高僧活佛整体塔葬遗骸的习俗。松赞干布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整体安葬遗骸的人。其后,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些富有的僧人,其德行善业无功,却仗势争相用保存完整遗体和建造金银灵塔来提高自己身价的事情。章嘉活佛对此就很反感。他去世前曾向乾隆奏书,要求不要完整保存遗体,也不要建立金银灵塔,只要求将遗骸火化后,把骨灰和灵骨装在一个小铜塔里,安放于五台山的镇海寺即可。这就是章嘉活佛以灵骨和其舍利劝化众生的思想体现。据载,章嘉活佛生前已意识到其圆寂时刻行将到来,他有意选择了文殊菩萨现身说法的圣地五台山(即清凉山),而圆寂日期则选择在释迦牟尼涅槃的四月(即氏宿月),唯独未立嘱建塔。但皇帝和广大信徒因章嘉是高僧活佛,有功于国家,仍然为其建塔,保存了章嘉国师的遗体。章嘉活佛一生行为谨慎谦恭,对达赖、班禅佛尤为敬重,其不愿建塔是他避免使人误解他与达赖、班禅佛相提并论。乾隆皇帝提出建塔并在塔上增加几种颜色,以此表示地位低于达赖、班禅佛。乾隆皇帝以700。两黄金建了一座镶饰无数珍宝的大塔,由北京送往五台山,将章嘉活佛遗体安放在塔瓶内,遗体周围摆满四种舍利、奇珍异宝及各种香。[FS:PAGE]
    藏传佛教格鲁派传统习俗认为,一般凡夫俗子不能随心所欲建塔,如果无功德厚业建造灵塔,不仅无益,反而会下地狱。佛经云:未曾得道说得道,死亡说成是涅槃,信者为此如建塔,此系恶趣之根源。”
    藏传佛教高僧活佛的遗体塔葬之前,对遗体要作一系列的处理,并有一定的仪规。七世达赖和十三世达赖的塔葬过程的仪式和对遗体的处理是:圆寂前,死者自己盘腿打坐,做枷跌坐相,待停止呼吸时依然如此。如果体弱而无力做脚跌相,则由其亲近弟子协助去做脚跌坐姿。迨三日左右,死者开始流鼻液,佛教徒称作红白菩提水,这时身体软化。这种姿势被称为是“幻化之身,成正等觉之相。”当即将遗体移入如意宝盆内,七世达赖遗体在被放人盆内之前,其贴身侍者为其遗体沐浴,涂抹香料。也有记载说,还要为遗体涂上尸盐,以便使尸体脱水干燥,然后为遗体穿上僧衣,戴上五佛冠,使遗体成枷跌坐姿。一般来说,这是经过整容后的活佛遗体形象,已同本来面目略有不同,显得更加丰满、庄严和高大,加上有“七俱拿”和背光为座后装饰,手持金刚杵、佛经、金铃等法物,更具有理想中的佛相。这样做一方面出于对活佛生前功绩的尊崇,也为一般佛教徒的膜拜方便。
    1989年1月28日,十世班禅大师圆寂以后,对其法体进行处理时,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提供500公斤名贵药品,其中有5公斤藏红花、还有帕苦玛粉、白檀香粉及高级冰片等108种药品,使用这些名贵药品洗体,以绸缎裹紧,吸去法体中的水份。经过四个月不断的更换,吸尽了水份,就能长年保存。对法体处理后,十世班禅法体端坐在一米多高的法台上。在整容时徐上金粉,描绘了五官,头戴尖顶黄帽(藏语称“孜夏”),身披绸缎法衣,右手持金刚杵(象征着方便和慈悲),左手持法铃(象征着方便、慈悲和智慧的结合),法体外有玻璃护室,供奉在扎什伦布寺的则甲殿堂内,供人瞻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