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佛顶真骨盛世重光背后的故事

作者:周芳 来源:中国民族报 时间:2010-06-23 08:46:00 点击数:

  6月12日上午9时15分,南京阿育王塔中密藏千年的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展露真容,续写了一段历史佳话。自2008年南京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发现了宋代长干寺地宫,并出土了迄今已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后,这尊“塔王”便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6月12日,阿育王塔内的金棺银椁在南京栖霞寺被庄严开启,世界上唯一密藏千年的佛顶真骨盛世重光。



佛顶真骨


阿育王塔


金棺银椁

  出土——“塔王”重现人间
  2008年4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城南金陵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工作中,意外发现了宋代长干寺的地宫。随后,专家从该地宫里挖出一个巨大的铁函。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7月28日凌晨,高1.3米、总重409公斤巨大铁函终于被成功取出。8月6日,在电视直播下,考古人员依次打开双层铁盖板后,看到了一尊金光闪闪的塔刹——七宝阿育王塔,这是令在场专家大吃一惊的结果——有多年考古经验的专家们都说从没亲眼见过、也没有在历史文献上看到过如此巨大的鎏金宝塔。
  阿育王塔因印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孔雀王朝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而得名。阿育王生活的时代距今约2200年,传说他当时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舍利,其中我国有19座。
  “这是一个伟大的考古发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韩伟说,“这个七宝阿育王塔体积之大,是2001年杭州雷峰塔出土的阿育王塔的3倍,为迄今我国地宫考古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之最,可以说是‘塔王’。与一般出土的铜鎏金塔不同,该塔初步可以断定是银鎏金塔,且局部镶有玛瑙、宝石,等级最高。铁函内发现的其他宝物,其种类之多,也堪称中国已有地宫考古之最。”
  在铁函出土之时,考古学家还发现了这样一块石碑,上面依稀可见“感应舍利十颗”、“佛顶真骨”、“诸圣舍利”、“金棺银椁”和“七宝阿育王塔”等文字。  
  争议——金棺银椁是否应当开启
  2008年11月21日,考古专家通过工业内窥镜和X光对阿育王塔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长干寺地宫碑文记载的“佛顶真骨”等圣物,就供奉在塔身内部。为了更好地保护“塔王”以及“塔王”内的稀世圣物,2009年2月13日,南京、北京的著名考古、文保专家齐聚南京,召开专家论证会,共商“请出”金棺银椁的方案。2009年3月,经过精心准备,碑文中记载的金棺银椁也终于露出了真容。原来在塔身的上下两层中,各有一套金棺银椁。塔身下层部分为一用丝绸包裹的方形漆函,漆函内安放着由多层丝绸包裹的方形银函。而上层部分也发现一套用丝织物包裹的体形较大的金棺银椁,金棺银椁底部有较高的须弥座。两套金棺银椁表面都没有文字,但都装饰着非常精美的图案和佛教人物故事。因保护的需要,这两套金棺银椁当时都未打开。但考古学家认为,这一切情形都与碑文记载相吻合,碑文上提到的“佛顶真骨”、“感应舍利”也应该是存在的。
  那么,金棺银椁是否要开启呢?文保界和佛教界持有不同观点。文保专家认为,宝塔在水中泡了近千年,金棺银椁不进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唐代法门寺佛指骨舍利瘗藏时间比宋代长干寺佛顶骨早了100多年,但出土时,因为泡过水,已经软得像面条一样。因此,应该尽快开棺取出圣物加以保护。
  南京玄奘寺住持传真法师则认为,地宫碑文、塔身铭文、工业内窥镜和X光探测都证实塔王藏有佛祖释迦牟尼的“佛顶真骨”,宋代大德高僧更不会作假,他们在瘗藏佛教圣物时就不希望宝塔再被打开,后人应该尊重这一意愿,斯里兰卡的佛牙塔以及杭州雷峰塔地宫的阿育王塔,至今都没有打开。
  针对此种意见,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其实,金棺银椁取出后,他们也不赞同打开它,但是,如果金棺银椁密封性能不好,水浸泡进去了,那么会导致佛顶真骨遇水而发霉,这样反而不利于圣物的保护。究竟要不要打开金棺银椁,还要看金棺银椁的密封性能究竟如何。
  江苏省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玄奘寺住持传真法师指出,关于长干寺地宫遗址出土的阿育王塔是否开启这一问题,当地佛教界的态度是尊重历史和科学。
  经过各界人士的反复讨论,最终的主导意见是,制定完善的保护方案,开启金棺银椁,并请佛教界人士选择开启吉日。 
  惊喜——佛顶真骨盛世重光
  2010年6月12日8点左右,在武警南京支队的护送下,七宝阿育王宝塔内的金棺银椁被送往南京栖霞寺。   
  9时许,在中国佛协会长传印法师、台湾星云法师、澳门佛教总会理事长健钊法师等108位高僧大德的见证下,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终被打开。工作人员从一套金棺银椁中取出佛顶骨,佛顶骨为浅褐色,呈蜂窝状,供奉于两个特制的7层楠木刻金莲花须弥座上;从另一套金棺银椁中恭请出了10颗感应舍利以及诸圣舍利等,这些舍利为珠状,分别呈黑、白、黄等颜色。
  据了解,当时现场的照明灯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不会影响到金棺银椁及佛顶骨和感应舍利。据专家介绍,出于对文物和佛顶骨舍利及感应舍利的保护,整个启请过程中对环境要求相当高。尤其是在温度、湿度和光线3方面,要求相当严格。首先温度要控制在20℃,湿度要保持在55%-60%的位置。而光线方面,要避免紫外线对其损害。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表示,迎请出来的佛顶真骨与历史典籍记载相符,佛顶真骨在全世界佛教徒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星云法师说:“古时说,‘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不过我们现在不必遗憾,我们能够让佛陀顶骨重现当下,让我们瞻仰,让我们礼拜,这已经是我们三生有幸。”
  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涅槃,其弟子得到1块头顶骨、2块肩胛骨、4颗牙齿、1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万颗珠状真身舍利子。释迦牟尼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千百年来,佛顶骨的故事广泛流传。然而,至少在唐代以后,关于佛顶骨再无记载,如今,佛顶真骨重现人间,弥足珍贵,意义非凡。
  关键词解读
  金棺银椁:
  金棺银椁是佛教僧人安葬佛舍利(遗骨)的葬具。佛教经典记载,佛主释迦牟尼涅槃后,其舍利被分成8份分给古天竺八国国王建塔供养。后来供养舍利的风气逐渐盛行,安葬舍利的容器也日益豪华,供养舍利之风传到我国以后,与我国传统的丧葬制度相结合,将盛放舍利的容器做成棺椁形,制作上也极尽工艺之能。
  金棺银椁主要安放在佛塔地宫,目前发现的著名的金棺银椁有:法门寺地宫盛放佛指骨舍利的金棺银椁、山东汶上县太子灵踪塔地宫盛放佛牙舍利的金棺银椁以及南京大报恩寺地宫出土的金棺银椁。
  佛顶骨:
  梵文音译“乌率腻沙”,本指佛顶肉髻,“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 (《无上依经》)。佛涅槃后,特指顶骨舍利,“顶骨结实,穷劫不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五)。据悉,世界各地留存的释迦牟尼佛舍利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晶状的舍利子、牙齿、指骨、顶骨、锁骨、头发。佛顶骨传到我国的明确记载始于唐代。
  综合佛教典籍记载、历史文献研究、考古发掘考证,来龙去脉梳理,此次出土的阿育王塔中的佛顶真骨为北宋年间高僧施护所献。施护是印度来华的译经僧,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抵汴京,是北宋初年三大高僧之一。
  感应舍利:
  感应舍利,因至人心诚者,从空而得,不同于释迦牟尼佛与高僧寂灭后火化而得。据传,在我国最早感应得到舍利子的是在东吴孙权时代,有臣名孙皓,欲求舍利供养,法师教其结坛虔诚祈求,经49日,空瓶作响,发现舍利10余颗。吴王令大力士试将舍利置铁砧上,以铁锤击之,砧锤皆陷,舍利无损。也有高僧讲,古时有人诚心书写佛经,会从笔端瑞生舍利,此皆感应舍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