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
觉囊·梵音古乐
觉囊·梵音古乐是中国藏传佛教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至今仍在四川阿坝州壤塘县的觉囊藏哇寺祖庭中活态传承着。觉囊梵音是佛教今存最古老的乐种,被音乐界认为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觉囊梵音的历代先师除了用口传心授之外,还开创了本乐种独特的记谱方法:用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粗细的线条来表示音的高低长短的“央移”。他们以手抄曲本为载体,使300多首孤本曲谱得以传承600年的历史。2011年5月,觉囊梵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2011年11月,壤塘觉囊梵音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觉囊·梵音古乐
觉囊梵音所要表达的是生命最本质的智慧与慈悲,强调自然、清静、空灵。其在藏地已有1027年的传承历史,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觉囊梵音乐僧都来自四川阿坝州壤塘县觉囊文化中心藏哇寺,以四川省觉囊梵音代表性传承人嘉阳乐住金刚上师为首。本次觉囊梵音展示集吹奏、敲打、乐舞、赞偈、唱念、手印、供养于一体,由恭迎、沐浴、皈依、礼赞、和乐五个方面组成,是历代觉囊派大成就者证悟境界的化现,是禅修者在禅定状态下所传承的修证方式,具足圆满清静。音乐古朴庄严,清辙流畅,堪称“千年不断的活态传承,佛法智慧与慈悲的绽放,雪域高原的原生态艺术”。它不仅具有很高的音乐学术价值,而且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以及中印文化交流史等方面同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觉囊派教法以中观“他空见”为因乘,以“时轮金刚”为果乘,尤其以显密并重、传承纯正、法理透彻、事法完美、戒律严格而著称。历47代法主传承至今,在千年历史中涌现出笃布巴、多罗那他、云登桑布等众多大成就者,成为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之一。于佛法教理和修证之中,觉囊派又以“声音供养”见长,将音乐和舞蹈纳入佛法的禅修中,形成了独具觉囊文化脉象的艺术形式。潜移默化中,千年觉囊梵音传承已融入活态展示僧团的血液,赋予活态展示僧团守望、担当的勇气和信心。
觉囊梵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觉囊梵音,主要表现为追求心灵内在的、本质的和谐,强调“以心感物”和“境随心转”的审美体验。应中华文化促进会邀请,觉囊梵音展示团2008年11月和2009月12月先后走出古刹赴内地中国艺术研究院礼堂、中国音乐学院歌剧厅、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东南大学四牌楼礼堂、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厅、浙江文化艺术研究院浙江音乐厅、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西安音乐学院学术厅、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多功能厅、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进行了11场次的巡回展示,获得圆满成功,扩大了觉囊梵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巡回展示期间,中华文化促进会、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联袂组织举办觉囊梵音艺术座谈会,探讨了保护与振兴觉囊梵音的路径与成果,增强了海内外梵音爱好者保护觉囊梵音的自觉意识。中国音乐协会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教授在西安观看了觉囊梵音后,用深度、高度、厚度三位一体对其艺术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应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组委会和四川音乐学院邀请,觉囊梵音展示团2011年4月还赴汶川县水磨古镇和成都市川音音乐厅进行3场次的展示,其清净深满之梵音使在场专家、学者和师生为之震颤。
壤塘觉囊梵音被评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觉囊梵音由金刚乐舞和普贤云共两部分组成。开场“净坛”的金刚乐舞,盛装舞蹈僧通过“舞蹈禅”让自己与本尊相应,让自己与清净的本性相契合,动作的性格化,舞姿稳健庄重,具有雕塑感、造型美。由于觉囊梵音中包含持奏低音的大型法号和善于演奏旋律的金刚唢呐,以及多种音色的敲击乐器,因此持奏的音乐极具加持力和感染力。其中,金刚唢呐的演奏技巧精湛熟练,尤其是普贤云供乐僧们一口气12分钟的“鼓腮换气吹奏法”,通过气控制和指法变化增加装饰性颤音,音量大穿透力强,曲调追魂摄魄,其阵阵吉祥号角声,令人啧啧称奇。乐僧们的唱兹念兹,则保留着藏传佛教“声明”的独特传统。其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他们唱念时音区之低和音色之厚。当那如海潮般特别浑厚、低沉的“左盖” 声从普贤云供乐僧们的喉咙深处滔滔而出的时候,听众们大都被这极具震撼力和穿透力的超低声所震摄!由于吹奏乐器的音量大、音域宽、音色变化丰富,这就大大增强了觉囊梵音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一代代觉囊梵音传承人以显密并重铸就了觉囊文化精神,以智悲双运诠释了觉囊文化精神,以革故鼎新光大了觉囊文化精神。觉囊文化精神根植中华传统文化沃土,广纳中外文化精髓,激励着觉囊梵音活态传承人把自身发展同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民族团结紧紧相连,汇聚成一曲昂扬激越的时代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