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音乐形成功能
试论西藏佛教音乐的形成和功能
巴毛永珍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礼仪往往与一定的艺术形式相结合。音乐是艺术形式中最活跃、最显现的因素之一。因此,音乐也就成了表达宗教信仰和宣传宗教教理、教义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论述西藏佛教音乐的形成,发展和特点,以及在历史的进程中,佛教音乐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音乐;宗教;功能;
西藏的佛教音乐,是指西藏藏传佛教各教派和西藏本土宗教本教的寺院及信仰群众在各种宗教仪式、活动及生活中所吟咏、诵唱、演奏的具有宗教内涵及特定场合、功用的音乐。西藏的宗教音乐伴随着藏传佛教的不断兴盛而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形成一套独自完整的体系。
一、西藏宗教音乐的形成历史
西藏宗教音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本教时期,与辉煌的古象雄文明相伴诞生。本教宗教音乐代表了西藏宗教音乐初期的萌芽时期,成为后来西藏宗教音乐的起点和基础。吐蕃王朝时期,赞普松赞干布(公元617--650)执政后统一了青藏高原全境,把佛教首次引进吐蕃,稳定了实现统一大业后的政局,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随着佛经翻译的开始,印度的一些音乐理论也传人了西藏。吐蕃王朝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外部世界发生了全面的接触和交流, 西藏地区传人了许多本地所没有的音乐艺术形式、理论、器乐等,藏文史书《巴协》记载桑耶寺初建时“二层南面三间音乐法器库装满了乐器。”想必当时有众多的乐器从印度、祖国内地、尼泊尔、西域各国流传到西藏。西藏佛教发展初期的宗教乐器基本上是以鼓钹为主的击打乐器和海螺、胫骨号等发单音的吹管乐器。在当时传人西藏的印度音乐理论,虽然对西藏的宗教音乐产生了一定的促进和影响,但这些理论并未在西藏得到普及和应用。简言之,前宏期主要是西藏宗教音乐发展和吸收多元文化因素的时代。
佛教后宏期的宗教音乐可分成全面复兴、发展的后宏期前期和繁荣、自成体系的后宏期后期两个阶段。佛教后宏期伊始至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建立甘丹颇章,掌握全西藏的政教大权之前的六百年左右时期,是西藏佛教音乐全面复兴和发展的后宏期前期阶段。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向深层、全面、多方位方向发展。表明这一时期宗教音乐发展程度的标志是,西藏第一部论述音乐的专著,《乐论》的问世。作者是萨班•贡嘎坚参。后来又有萨迦派著名学者阿旺•贡嘎索南扎巴坚赞所著《<乐论>注释》。详细、逐句地解释了《乐论》,还引用了其它一些著名学者的音乐论述。萨班之前虽有论述西藏音乐的理论,但是还没有出现系统的理论专著,他在吸取前人音乐论述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西藏佛教和民间音乐的实践,提出了一整套适合于西藏实际情况的理论。这些理论对指导、促进、规范西藏佛教音乐和发展佛教音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西藏民间音乐也产生了影响。书中全面论述了音乐的功能意义,声器乐的分类,歌曲旋律法及词曲的分析和结合应用,演唱法,音乐教学及音乐实践。文字精炼,语意深邃、很多精辟的论述直到今夭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对继承和发展西藏传统音乐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佛教后宏期以来,寺院诵经调音乐开始迅速发展并日渐丰富。寺庙不断兴建,僧侣人数极速扩增,诵经活动随之集体化、经常化。遍布各地的寺庙中有了大量的本地僧人,这些僧人把当地民歌音乐的风格、特点、甚至把有些曲调不知不觉之中渗合到诵经调中,使各地寺庙的诵经调形成各自不同的曲调和音乐风格。当然,诵经调的时兴和发展,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佛教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民间玛尼调也有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朝圣转经活动的形成,佛、本两教的信教群众之中诵唱六字真言、真言八字的玛尼调(或玛尼歌)等时兴起来,特别是在转神山、神湖时唱玛尼歌不仅可以积攒功德,而且还能相互鼓舞、愉快精神。另外,这一时期的宗教器乐也有了令人鼓舞的发展。《乐论》中记述当时的乐器有“笛子、毕旺、长鼓、铜锣、圆鼓、大鼓、小鼓、铜饶、海螺、多弦琴等”。具有代表性的藏传佛教乐器铜钦和甲林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两者的出现使藏传佛教音乐乐队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佛教乐队从此有了旋律性乐器,对藏传佛教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世达赖喇嘛至今约三百五十多年的时期,是西藏宗教音乐最兴盛的时期,这时期藏传佛教音乐逐步统一化、规模化和系统化。这一时期就是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后期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就是格鲁派在政治、经济、宗教上迅速崛起,成为西藏占统治地位的最强大的教派。佛教在西藏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发展,佛教音乐作为整体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发展和完善起来。佛教寺庙规模的扩大,住寺僧人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及编员稳定化,使寺庙的各项佛事活动、仪式、仪轨的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增加和创新, 成为藏传佛教音乐全面发展的直接动力。众多僧人在一起集体诵经,使诵经调节奏更加鲜明, 音调更富有歌唱性和统一性。这一时期铜钦和甲林在宗教音乐中得到普遍应用,佛教乐队规模不断扩大,编制逐渐固定,形成现在藏传佛教乐队的基本形式:两支铜钦、两支甲林、两支胫骨号、一对钹、一对斯念、六个大柄鼓。在有些特别大的佛教活动中铜钦、大柄鼓、钱等乐器要成倍地增加,乐队规模更加宠大,音响愈加震撼人心。
[FS:PAGE]
二、西藏佛教音乐的种类、特点
(一).诵经音乐
指寺院僧侣诵念经文时吟唱的声乐音乐和诵念经文段落之间穿插的间奏性器乐音乐,或与诵念同步进行的伴奏性的器乐音乐。诵经音乐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包括铜钦、博噶、甲林、冈林、东嘎儿、曲阿、拉阿、斯念、捕切(大钹)、金刚杵布、达玛如等。这些乐器一般在集体诵经时介入其中,主要是在诵经开始前和诵经过程的间歇演奏而具有前奏和间奏的性质,时而也与诵经同步演奏,能够营造出庄重肃穆的音乐氛围。
(二).寺院器物音乐
和诵经音乐一样,寺院器物音乐也是与僧侣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一种仪轨性音乐形式,主要是在法事仪典、迎送活佛、节日巡游等经常性宗教活动中演奏的音乐。寺院器乐音乐的乐队形式与诵经音乐中使用基本一致,但其音乐结构大多为片段性而不突显类似羌姆乐舞音乐的程式化结构特征。器物音乐乐谱也由于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不同传承和发展,以及后期大德的再创造而门类多样,并衍生出了很多广为熟知的器物音乐,像萨迦派的“冈萨珠极”,宁玛派敏卓林寺的独特的甲林吹奏等等,无不反映出藏传佛教器物音乐的形态多样,丰富多彩。
(三).羌姆乐舞音乐
“羌姆”一词在藏文中是个动词,其原意包含跳、韵、亮相等体态动作而有着舞蹈的指意,后来成为宗教舞蹈的专有称谓,一般译作“法舞”或“跳神”。羌姆的最初形态可能只是以形体动作为主的体态造型而似乎没有音乐陪衬的迹象。羌姆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融音乐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并逐步趋于规范和完善。关于“羌姆”的来源,也有不同的版本解说,有人认为“羌姆”滥觞于桑耶寺的建成和莲花生大师,因为据史书记载,莲花生大师在桑耶寺的奠基仪式上,开创了一种驱鬼镇邪为主旨的仪式性宗教舞蹈,然而在藏文史书文献中很难找到描写莲花生大师当时所跳之舞蹈的具体细节的记载,但大多数人认为其动作是在印度佛教无上瑜伽部金刚神舞的基础上,吸收了西藏本教的舞蹈元素、以及阿卓鼓舞和面具舞等民间歌舞因素等综合而成的一种仪式性宗教舞蹈,是藏传佛教羌姆乐舞的最初起点。当然,也有人认为,羌姆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早就流传于西藏,在莲花生入藏之前就有本教羌姆的存在。因为羌姆乐舞中的许多表演形式和动作要素,不仅存在于流传至今的各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当中,而且早在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颁发“十善法典”而举行的庆祝仪式之记载中,就有表演类似羌姆的面具等舞蹈杂技的生动描绘。由此来看,羌姆乐舞也和藏戏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在不断的吸收和借鉴各种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结构形式和程式化的表演流程。
三、西藏佛教音乐的功能和意义
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佛教思想和佛教意境,通过音乐使聆听者产生宗教美感。佛教仪式中的音乐,听者往往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虔诚、清净、庄严、悠远的梵呗声音具有极强的感化力量,能够在法事仪轨的进行当中培养佛教徒对于佛、菩萨的信心与恭敬心,以及对于众生无量的悲心与慈念,并由此引发佛教徒内心的至真、至诚、至善与觉悟,潜移默化地促使他们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修行去追求道德的完美和精神的崇高。在音乐里被感化,皈依佛门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如《佛说贤愚经》第十一卷,记叙释迦摩尼的弟子呗比丘,于多生多世之前,曾经布施“凤绎”悬于佛塔薝下供于塔庙,乃至感得世世得好声音,声音之清雅足以感动禽兽。波斯匿王远征鸯迦摩罗时,适逢呗比丘歌咏梵呗,其军马皆被呗比丘微妙慈悲的声音所摄,从而避免了一场战祸。
佛教音乐对僧人的修持以及对佛法的弘扬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佛教修行中的一项重要法门。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佛教音乐对于帮助人们提升精神境界,消融社会矛盾、改善对立与差异,也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佛教的故事中,音乐的功德和意义方面也有各种公案记录:比如有故事记载,释迦摩尼未成佛时,与弥勒同修菩萨行,一日见弗沙佛入定而放光明,释迦摩尼即七日七夜翘一足,以一偈赞佛,于是由此功德而比弥勒提前九劫成佛。所以,佛教对于以音乐的乐声来赞扬佛是非常重视。在佛教的众多法门中,有“音教”一说,即以音声来济度众生。佛教以“声为教体”,所以“五明”中也有“声明”。音乐在佛教里乃是十供养之 一,雅正和谐的音声,对人心的教化有巨大的功效。
通过反复的吟诵、唱念,使内心的情感、情绪平稳而达到平静。在佛教音乐中体验的“净”,则是绝去一切妄念的精神澄炼和在幻象中呈现的随缘自在的真如世界:而在那“静”中,体验的是有着怏然兴味、安闲自在、超然自得的心理状态。平和的音调可以使人心灵宁静、思路清晰和想象丰富,更能令人身心和谐顺畅,保持神清气爽的精神状态,利于工作、学习和生活。这种思想对正在进行经济发展的我国,构建生态环境、加强环保意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因此,正如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所强调的,高科技应当与高情感相平衡。何为高情感?即对外界的种种诱因,内心不会轻易地受到牵引,不会狂热地盲从,能冷静地分析客观事物,并快速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而佛教音乐就给我们这样一个捷径和方法,致使我们通向客观。因此,要想恢复我们本来美好、善良、慈爱的面目,平息纠结于内心的各种烦恼,调整内心的矛盾,使身心统一和谐与外界的万事万物相应,佛教音乐无疑会有着很大帮助。佛教音乐审美中产生的这种平和情感心理能形成削减差异、调和矛盾、消融对立的“中和之美”,所谓“声和”-------心和-----人和-------政和-----“对于国家政治稳定、长治久安仍有着积极的当代意义。”
简言之,研究和学习西藏佛教音乐文化不仅对全面认知藏传佛教,理解佛教教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下对于整天处在神经紧张状态中的大多数现代社会的人,别具一格、富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西藏传统音乐是灵丹妙药,是我们寻求身心快乐的密码。
参考资料:
1.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略》,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
2.王会昌: 《中国文化地理》,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3.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4.何永才:《羌姆的形成发展及其启示》,拉萨:西藏艺术研究,1991年第三期。
5.王尧、陈庆英主编《西藏历史文化辞典》,拉萨/杭州:西藏/浙江人民出版,1998年。
6.觉嘎:《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
7.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主编:《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