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拉萨三大寺的学院制度

作者:柳升祺 来源:西藏文化网 时间:2010-05-10 12:02:00 点击数:

  一、黄教寺院的学院制度
  15世纪时,黄教或格鲁巴(1)在西藏的兴起,是和其寺院制度的完善与僧侣组织的健全分不开的。
  在13、14世纪的时候,藏传佛教盛行的教派如萨迦巴(2)和噶举巴(3)已先后呈现了衰落的趋势。由于元明两朝的统治者对藏传佛教一贯施行笼络并加以利用的政策,这两派的上层僧侣都专心致力于奔竞权势,追逐名利,私人生活更是奢侈放纵,和人民大众间的距离愈来愈远了。在另一方面,西藏的酋豪家族亦趁僧侣和寺院组织的散漫,盘踞在里面,把寺院变成私人的产业。例如萨迦巴的宗主就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寺院等于这家族的家庙,并依赖着元朝朝廷的政治和武力支持,以维持它的统治地位。噶举巴虽不像萨迦巴依赖中原朝廷之甚,并一度呈现出蓬勃的朝气,可是不久它亦落在西藏的几个拥有实力的大家族(4)手里。这些教派割据地方,展开了小宗派的斗争,西藏社会一直无法安定,人民生活的痛苦一天天地加重。所以在15世纪之初,以黄教奠基人宗喀巴为首的宗教改革运动,便针对着以下的弊病入手。他们首先纠正了一贯依赖中原朝廷支持的做法,而主张寺院应该自力更生。其次,他们为了防御西藏酋豪势力的侵入,严格要求僧人遵奉戒律,不许婚娶,把“出家人”和“在家人”从根本上划分开来,这样杜绝了一切野心家混入僧侣集团来假公济私,把寺院产业占为己有,并由子嗣或亲属来承袭地位的可能。于是他们尽可能地把寺院靠拢群众,规定寺院的产业全部归公,作为僧侣集团的公共所有,同时使寺院行政亦相应地趋向于民主化。为了从僧侣的更广大的阶层中汲取力量,他们替寺院建立起了一套组织制度,按照这个组织制度,所有的僧人,不论出身富、贵、贫、贱,都有机会凭他们的学识才能、修持一级级上升,直到寺院的领导地位。
  由于初期的黄教这样有效地排斥了内外的腐蚀力量,整顿了寺院和僧侣组织,并尽量扩大了它的群众基础,于是黄教寺院便成了西藏社会上的一股新生力量,与那些被少数大家族把持并为它们服务的其他教派的寺院相对立,从而获得了西藏广大群众的拥护。从1409年宗喀巴创立第一所黄教寺院——甘丹寺开始,40年内,哲蚌、色拉、扎什伦布等寺先后建立,和甘丹寺并称为黄教四大寺(5),初步奠定了黄教成功的基础。等到哲蚌寺的达赖喇嘛和扎什伦布寺的班禅额尔德尼这两大活佛系统兴起,并取得政权之后,黄教组织更日臻完备,黄教势力一直扩充到西康、四川、云南、青海、甘肃、蒙古以至西伯利亚,从四大寺分衍出去的寺院现在已多到难以计数。黄教便一直被认为是西藏喇嘛教的最主要的教派了。
  组成这黄教四大寺院组织的中坚部分,是一套统一的完备的学院制度,这学院制度已成为一切黄教寺院的规范,这四大寺又成了一切黄教僧侣(包括活佛在内)的最高学府。通过这套学院制度,四大寺把所有的黄教寺院有效地联系了起来,统一在一个相当集中的领导之下。尽管其他教派有支派之争,黄教内部却没有支派之争。凡是黄教的活佛、高僧、学者无不要到这四大寺来学习,才能确定其宗教和社会地位;同时凡是在四大寺学习并取得地位的僧人,无论到哪个有黄教寺院的地方去,都能受到普遍的尊敬。在这四大寺中,甘丹、哲蚌、色拉三寺都属于达赖喇嘛的系统,组成有名的拉萨三大寺(6)。在它们之间有一套共同的学院制度,扎什伦布寺属于班禅额尔德尼的系统,它又有一套和三大寺平行的学院制度。这是依据四大寺的隶属关系而言。但如果以它们学制的内容和精神来说,拉萨三大寺和扎什伦布寺之间,只有某些名称和细节上的差别,而没有根本性的不同。了解了三大寺的学制之后,亦就不难了解扎什伦布寺的学制了。本文所介绍的仅以拉萨三大寺的学制为限。
  二、拉萨三大寺的贝恰哇
  拉萨三大寺的规模庞大,人数众多,几乎是一个个小型的城镇。寺院里的僧侣类别纷繁,各种类别之间的流动性很大,并且年龄上老小都有,文化程度高低不一,有产无产,社会地位尊卑贵贱,看来异常复杂,可是大体上,我们可以把他们归成下面的四大类:
     第一类是属于寺院行政系统的执事们。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组织,它包括寺内的行政司法、代议机构,以及管理寺院所有的田地、产业、采邑所属百姓和经管现款、基金、商务、采办等事务的各级人员。必须指出,上面所说的这些职务,大多有一定的任期或是一种兼职性质。可是三大寺本身的规模已然庞大,它们又都拥有大批的田产、牧场、房产、百姓,以及分支寺院,所以机构复杂,许多职务像管理庄田现金、经商采办等都需要专业化的人才,才能胜任。以致很多职事终生固定在某一类事业上,而形成一个独特的系统了。
     第二类是来受某种宗教上的专业训练(如学习念经、咒术,主持名类浩繁的各种法事仪式等专门知识或技术)的僧侣。他们不但在寺院内的各项法事中要担任某些特殊的职务,并且还经常被邀请出去替信徒们做祈福、消灾、忏悔、超度、占卜等宗教上的业务。
     第三类是出卖技能、劳力和各种体力劳动的僧人。例如抄写、画像、雕塑、刻版、印书等技术工匠(其中有很多是兼职),以及替人侍应役和负责保卫寺院秩序和安全的“武僧”,这里面有一大部分是文盲。
     在这三类之外,又有一类来当学生的僧员,他们按照一套规定的课程进修,从升级毕业考学位,一直到达其最高成就,这一类人称为贝恰哇(7),直译出来便是书生,或读书人。
     必须指出,在上述的四类僧人之间,是并没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界线的。例如寺院行政系统的高级执事必须由学成之后的贝恰哇充任,其中下级执事亦往往由当了几年贝恰哇之后的僧人充任。同时,有个别非贝恰哇的僧人要改做贝恰哇,也是有和一个贝恰哇在学习的中途要转入其他途径一样的可能。但是我们根据他们整体的实际的生活实践,大体上可以分为这四大类。在这四大类之中,贝恰哇还是属于人数较少的一类,可能还不及全寺人数的四分之一。
  广义地说,每个僧人在入寺后都要学经修佛,但三大寺的贝恰哇在入寺后,除了和其他僧人一样地剃度受戒,做日常功课之外,还有一套完整周密的学习制度。这制度具有一个总精神:便是他必须先从佛教的显宗(着重明理)学起,而后再学密宗(着重修练);在学显宗的时候,他又首先须从因明学入手,因明是一种着重思维和辩论方法的形式逻辑,它早被印度佛教采用为教学法,来训练僧人的思想,并使他明澈教义。这种辩论的教学法藏文称为策尼(8)。在教学法上着重策尼又是黄教寺院不同于其他教派寺院的一大特色。只有按照一定程序获得学位之后的贝恰哇,才有资格被选充三大寺及有关寺院的主持人,才可能从政(9),而成为政治上的领袖人物,才可能从其宗教的阶梯上升,登峰造极,以至挤入转世活佛的阶层。同时,凡是黄教活佛,就必然地属于贝恰哇这一类型,他必须经过同一套训练,才能全部确定其宗教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所以贝恰哇是黄教寺院中的知识分子,是黄教僧侣组织中的脊柱。
  三、贝恰哇的入寺编制和待遇
  哲蚌、色拉、甘丹三寺都是由几个基本上可以独立的单位组成的,这单位名为扎仓(10)。为便于说明起见,我们可以把一个扎仓比做现代大学中的一个学院。在每个扎仓之内,又有若干的康村,这康村是一个多少依地域性组成的类似宿舍性质的单位。(11)三大寺的一切活动,包括贝恰哇的学习制度,都以全寺、扎仓、康村这三级机构为基础,尤其重要的是扎仓。
     扎仓内负责主持贝恰哇的学业的是堪布(12),他同时亦是一个扎仓的行政首脑,可说相当于一个学院的院长。协助他主持扎仓内的行政教学事务(尤其是教学事务的),有几个重要执事,如翁则、雄令巴和格古(13)。翁则的本职是在比较隆重的集体念经时做领队,雄令巴负责督促贝恰哇的辩论,格古除管理全体僧员名册、僧员品行、公共秩序以外,亦协助堪布管理贝恰哇的学习和考核他们的成绩。这三人被称为翁却松,意思是学法的三首长,他们连同堪布组成扎仓的教学部门的领导。
     三大寺对贝恰哇的入寺,像对其他僧人的入寺一样,是没有任何标准或限制的。原则上,只要是具有佛教信仰的男子,无论种族、民族、文化水平、资产、地位,只要年龄超过六七岁,已能照顾自己日常生活时,都能申请入寺。申请时候的惟一条件,就是要找好寺内的一位资历较久的僧员来作介绍人,保证他入寺以后的品行端正和遵守寺规。因之,刚入寺院的贝恰哇,在文化水平上是极其参差不齐的。有的已经具备了相当高以至很高的经典修养,有的只具备了一点初步知识,更有的是文盲。扎仓当局对这些刚入寺的贝恰哇,不论程度、年龄,一律编入一个预备班,名为度扎(14)。
     扎仓对贝恰哇的学习,除供给一些后文将要提到的权利之外,是并不供给师资的。每个贝恰哇得自己投拜一名导师给他授业。如果有需要并有能量的,亦可以多拜几名导师。这些导师往往就是已经获得学位后留寺的前辈们。这里就看每个贝恰哇的地位与财力了,凡有地位或有经济力量的,就可以投拜寺中著有声望的喇嘛授业,至于没有地位或贫苦的僧员,就只能跟声誉较次的前辈学习了。
     扎仓当局亦从不考查度扎班里的学员们的成绩,一切都凭其个别导师的意见来决定什么时候升入正班。因为度扎班里的僧员既然程度不一,有的在几个月后即升入正班,有的因为须从最基本的学识学起,往往需要几年。
     三大寺对贝恰哇的编级和学程,都微有不同。例如哲蚌寺共分15级,色拉寺分12级,甘丹寺分13级。每级的名称在三大寺之间都互不相同,每级的年限,亦不一律,有一年一级的,有两年一级的,亦有没有确定年限的,例如其最高级。三大寺都称这最高级为增堂波(15)。凡已修完其余各级的贝恰哇都被归入增堂波去,直到他考学位或离寺的时候为止。否则,他就可以在这一级长期地学习下去。
     大致一个不识字的人从进三大寺起到考学位为止,总计需要20—25年的时间。比起现代的学校制度,可说是包括从幼稚班到大学毕业的全部学程了。
     可是以上所说,是仅指一般普通身份的贝恰哇而言。至于具有活佛身份或财力雄厚的贝恰哇,他们可以呈请,并通过一定的手续,捐取一个优待的资格,名为弥塞(16)。在具有弥塞资格之后,他们不但享受许多日常生活上的荣誉和特权,并还能缩短他们五六年以至更多的年份的学程。
     前文提过,三大寺的一切都以全寺、扎仓、康村这三级机构为基础。一个僧人(包括贝恰哇在内)入寺,他就同时和这三级组织发生了确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具体地说,他的权利是从寺方这三级组织能获得一份额定的实物和现金津贴,他的义务是对这三级组织负担一些无报酬的事务,并应承各种固定性的和临时性的“差”,包括体力劳动在内。为了承担这些事务和差役,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一般的贝恰哇,只要经济力量许可,都愿意取得一个弥塞资格,以求免差。至于对有地位的活佛来说,这自然更是不可缺少的步骤了。
     正如一个僧人的权利义务可以分为全寺、扎仓、康村这三级的情形一样,他申请优待时亦可以按照他个人的地位和经济力量,向全寺、本扎仓或本康村这三级来申请弥塞。这弥塞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只限于有活佛身份的僧员才能享受,而不是其他僧员所能申请的,这叫朱古(17)。另一类名为群则(18),那凡是具有相当经济能力的都可以申请。这朱古和群则再配上前述的三级组织便成了下面的几种弥塞:
     一种是磋钦朱古(19)。凡是地位较高的活佛可以照例向达赖喇嘛或其摄政申请。等批准后,他在全寺的磋钦内对全体僧众放茶布施一次,又在他所属的扎仓大殿和康村大殿内,对本扎仓和本康村的僧众放茶布施一次,于是他就取得全寺的磋钦朱古的地位了。从此凡本寺的各级差役都一律豁免。
     第二种是扎仓朱古。凡地位较次的活佛可向本扎仓的堪布和领导他的委员会申请,等得到批准后,他在本扎仓大殿和他所属的康村大殿对全体僧众放茶布施一次,于是他便取得了扎仓朱古的地位,对于全寺各级的差役,他亦豁免了。因为是活佛,就一定有相当的经济能力,所以凡是朱古一类的优待只限于磋钦和扎仓的两级才有,康村一级就不设置了。不是活佛身份而具有相当财力的僧员,可以比照上述的办法,经过同样的手续,取得磋钦、扎仓和康村各级的群则地位。只是康村群则对扎仓一级的差役虽能豁免,但对全寺性的差役,仍须担承。
     前文提过,寺院当局对取得弥塞地位的贝恰哇不但准许免役,还给予提早毕业和取得考试学位的特权。寺院方面所持的理由是:一个享有弥塞待遇的贝恰哇,既可以免去各种差役的烦扰,他就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来从事学习,比一般普通的贝恰哇势必进度要快,所以他的学习年限亦可以缩短了。
  四、学业课程和教学方法
     三大寺的教学虽则基本上偏重自学和个别的指导,但寺院对一个贝恰哇的学业课程却有一个总的规定,就是每个贝恰哇必须修完下面的五部大论,才算是学业完毕,这五部大论是:释量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经和对法藏论(20)。这五部大论是所有黄教寺院一致的必修科。拉萨三大寺对这几门必修科所用的教材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学习每部大论时,应当阅读哪几种注疏和参考书籍,则不但三大寺互不相同,就在同一寺院内的各扎仓之间亦不一致。关于这五部大论的主要内容,可以简短地介绍如下:
     一、释量论。黄教寺院既用因明为训练思维和切磋经义的方法,所以释量论一书便被列为三大寺的首要教程。这书是印度的法称大师所著,是为阐释陈那大师的集量论的。全论共分4品,解释因明的各种要义。如果我们用普通的话来解释因明一般的要义的话,可以分成8种。前4种要义是鉴别什么是正确的感性认识(真现量),什么是不正确的感性认识(似现量);什么是正确的理论认识(真比量),和什么是不正确的理论认识(似比量)。以上是关于如何认识真理的4种要义。后4种要义是:如何才是正确地建立自己的见地(真能立),如何是不正确地建立自己的见地(似能立),如何是正确地击破别人的错误(真能破),和如何是不正确地击破别人的错误(似能破)。以上是关于如何教人认识真理的4种要义。学习这一课程大致需要2年的时间。
     二、现观庄严论。印度慈氏大师原著。全书共分8品,其宗旨是阐明大般若经的经义。前3品解释境,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后4品解释行,是说明一个佛教徒希望获得解脱时,应如何地实践。最后1品解释果,即讲一个佛教徒所能获得的成果。这是一部阐述如何求得佛教上所谓解脱的步骤的论著。学习这一课程需时2年。
     三、入中论。这是印度的月称大师为阐明龙树大师的中观论所著的入门要津。中观、唯识是佛教理论上的两大宗派,中观又是黄教立宗的主见。宗喀巴对中观发挥的理论被认为是具有创造性的贡献,黄教认为只有他们才得到中观的正见,非其他教派所能媲美。入中论一书共分10品,从一个佛教信徒发菩提心起,一直到获得佛果功德为止。学习时间大约2年。
     四、戒经。这是印度功德光大师所作。全书可分为两部分,解释佛教徒所受的戒律的十七事。这十七事又可概括为3科:即一是在未得戒时,应如何得戒;二是在既得戒后,应如何守护;三是若有违犯时,应如何遵律还净。修习这一课程大约须时5年。
     五、对法藏论(或俱舍论)。印度世亲大师著。全书共分8品,从人世间说起,说到佛教轮回的因果次第,以及解脱的方法和次第。这书对小乘佛教思想叙出了一个总的概念,藏文译称为“佐”,意即库藏。修习此一课程没有一定的年限。
     佛教理论是一门很深奥专门的学识,其中的很多词汇都有其特殊的涵义,有的还难以用日常语言来传达。上文的介绍只不过帮助我们获得一个最简略的影象而已。现在再把黄教寺院用以训练思维的辩论教学法,稍稍地说明一下。三大寺的辩论大体上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是当贾夏(21)。意思是立宗,即由一人答辩,由一人或几个人来问难。这种辩论的特色是答辩人始终处在被动的地位,即使辩论的题目亦得由问难人临时提出,提问题的在把问题叙明之后,便照因明学的三支体系(包括宗、因、喻)的推理,推演下去,反复询问,以考验对方的认识和推论是否正确。在辩论时,问难者必须把每句问话陈述清楚,安排到让对方只用一个“是”或“否”,或极简单的答语,就可以答复完毕。同时答辩人亦一般地只限于答复问话,既不发挥,亦不反驳,除非有绝对必要时可作较长的说明之外,答复得愈简单明了愈好。
     依照三大寺的传统,答辩者都是盘膝而坐,态度要镇静安详,问难者都是站着问话,有时候他拍掌高叫,舞动念珠,姿态非常生动,这种方式的辩论既可由一人问难到底,亦可由几个轮流问难,但答辩人只是一个。问难的内容当然限于前文提过的五部大论,有时也可指定一部大论,或一部大论中的某一部分为范围。熟背经典原文是最重要的。往往在争辩中的某方正确地引用了一段经文,会对整个辩论起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种辩论方式名为磋朗(22),这种辩论限于两人。他们相对而立,先由甲方问难乙方,这时乙方只许回答,不许反驳;等告一段落后,再由乙方问难甲方,甲方亦只许回答,不许反驳。可是举行这种方式的辩论,往往较为隆重,远不如当贾夏的普遍。例如三大寺用以考核僧员成绩的考试,就都采用当贾夏的方式,而不用磋朗。  

[FS:PAGE]
  五、学习生活学期和假期  
     贝恰哇在升入正班之后,基本上仍旧跟他的导师学习,但每日上下午有两次集体课他应当参加。上午的一次是在全寺性的早殿之后,凡贝恰哇都应当聚集到本扎仓的露天教学场地去,按各级指定的地点集合,席地而坐,等候上课。这个露天教学场地名为却拉(23),便是内地寺院的法园,它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扎仓的较为适中的地点。这是一片较大的广场,有树木,并有一个讲坛。上课的时候,有扎仓的格古和手执木棍的助手们来巡视,维持秩序。在上课时间有两种活动。一种是授课,即堪布传授经典,但这不是经常有的事。在有的时候,等堪布升坛,盘膝坐定之后,各级的贝恰哇便依次集体地去伏跪在他的面前,听他传经。这样传经的时间,极为短促,大致几分钟即完毕。每次,他只用极低的声音,对某段经义提纲挈领地作几句说明之后,即挥手退课。然后由下一级的僧员来照样听课,如此一级级地分班讲授。在没有传经和不听讲授的时候,僧员们便自己组织起来学习辩论,这就是第二种活动。于是由两三人在一起,或五六人在一起,用当贾夏的方式互相问难,直到晌午时候才散,各回康村。大致在下午5时左右,还有一次却拉,贝恰哇又都集合在法园内读经,同时学习辩论,直到夜间八九时才散课,各回康村去自修或安息。
     以上是一个普通贝恰哇的日常课目和作息时间。一般地说,寺院对每个贝恰哇是否旷课,学习是否努力,督促并不是太严的。有的贝恰哇,特别是活佛,在上课时是愿意留在康村里跟导师学习或自修,亦可以得到准许。
     三大寺的学年制,亦像一般学校的学年制似的可以分成两个学期,大致从每年藏历一月底或二月初开始,到藏历六月中为止是一个学期。这个学期,除了在二月中下旬照例有在拉萨举行的十二日磋却(24)法会之外,又中分为4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完毕时,几乎都有一个短短的休假。等到藏历六月时,三大寺一律有一个半月长的假期,名为群苍钦波(25),意思就是大休假。
     在这群仓钦波之后,从藏历八月初开始,到十二月下旬为止,是第二个学期。这个学期又可分为3个(色拉寺)或4个(哲蚌寺、甘丹寺)阶段,在每个阶段的完了,亦有一个短短的休假。于是到十二月中旬或下旬,又开始年假。一到藏历年初,三大寺的僧员都集合到拉萨参加长达21日的孟朗钦波(26)法会。
  以上是三大寺的学年制和休假情况。但是由于三大寺重视因明和辩论,因之在每年冬季和夏季的两次假期前后,还有2个因明补习班的开设。在拉萨西南的曲水地方,有一所专以教授因明著称的寺院,名为惹多扎仓(27)。每年从藏历十一月初到十二月中旬,这个惹多扎仓要举办一个因明学讲座,凡是拉萨三大寺的贝恰哇,都有权去参加学习。这次讲座名为江映贡却,可意译为江映(地名)的冬坛。又在夏季大休假的时候,这个惹多扎仓亦在桑坡地方举办一个因明学讲座,名为桑波亚却,意思是桑波的夏坛,三大寺的贝恰哇亦可以随意参加。但习惯上参加冬坛的要比参加夏坛的踊跃得多,因为每到夏季,三大寺的僧员照例都分散到附近的小庙去避静自修,所以江映贡却的声誉亦就比桑波亚却要响亮得多。  
  六、成绩考核毕业和授予学位  
  三大寺对贝恰哇的学业进度,平时既少考核,所以贝恰哇的升级亦只是类乎一个形式。前文提过,他们在法园里的坐处是按年级分区的。从法园的一头到另一头,每级的僧员集群而坐。只要是在同一年度内编入正班的贝恰哇,无论时间的迟早都归入一级,每年藏历九月,是三大寺的新旧格古(训导主任)交代的时候。到这时,旧格古要向新格古交卸责任,新格古在接任后,照例把各级僧员按次向上移动一个地位,就等于寺院把每个贝恰哇晋升了一年学龄。像这样,一个贝恰哇就可以按年往上升去,直到进入增堂波的一级。在这期间,如果有人因事或因病,得到扎仓当局的许可,离开寺院一两年或更久的时间,等他回寺的时候还可以和他原来的同级同学去坐在一起,凡是他在假期期间的学资被认为全部有效。
     所以在一个贝恰哇从最低级到最高级的期间,寺院很少正式来考核他的成绩。但在平时贝恰哇学习辩论的时间,雄令巴和格古等都经常要来察看他们成绩的优劣,汇报给堪布作参考。此外一年两次,每个贝恰哇要到堪布那里去背诵自己所读的经书,最少50页,多则随便。最后,等一个贝哈哇满了相当学龄,成绩合乎标准的时候,堪布会同意给他举行一次磋朗的机会,来作考试学位的准备。
     被批准了举行磋朗的僧员,在本扎仓无论哪个康村练习辩论的时候,都可以去放当贾,即由他主持答辩,让那康村的僧员来考问自己,借此和本扎仓所有的优秀同学,作一次普遍的切磋。此外,他还有机会到另一个扎仓去参加辩论。这种辩论往往由两个平素最有联系的扎仓来联合举行,互相交换僧员,甲方的人由乙方考问,乙方的人由甲方考问,借此双方交流经验。
  但以上的辩论都采取了当贾夏的方式,即由许多人考问,由一人答辩到底,最后,这两个扎仓要在全寺的磋钦大殿内,联合举行一次正式的磋朗,参加这次磋朗的,一定是两扎仓的同等学历的僧员,他们辩论的范围,亦以他们当时所学的某部大论为限,先由甲方考问乙方,告一段落之后,再由乙方考问甲方。这次磋朗的结果是并不算作他们正式成绩的,可是一个僧员学识的优劣,就在这时候取得寺院领导和全体僧众的认识,所以远在他参加毕业考试以前,他的学位是早经领导内定的了。
     当一个贝恰哇升到增堂波一级之后,他就有资格考试学位了。这种学位在三大寺系统,统称为格西(28)。三大寺的格西学位共分4级,顺次地说是:拉让巴、磋让巴、林色和朵让巴(哲蚌寺、甘丹寺)或里让巴(色拉寺)(29)。拉让巴和磋让巴是三大寺系统的高级格西,每年有规定的名额,由三大寺轮流分配。凡考这两级格西的,除了通过本寺的考试之外,还须经过拉萨最高当局的一次复试和一次公开测验。至于其余两级格西是三大寺各别授予的学位,每年名额由各寺自行规定,分配给各扎仓自行考选。
     三大寺内部的格西考试,大致在藏历八月间举行,应试人选须先经堪布决定,考试亦由堪布亲自出题和监场。考试的时候,应试人按年资顺序,个别地举行口试,试题亦互不相同。口试方法还是采用当贾夏,但每个应试人须经过5位由堪布指定的高级僧员来主问。其所以要规定5人主问,是因为由每人主问一部大论,才可以把五部必修的大论问到,作一总结性测验的意思。
     举行考试时,应试人先去堪布面前坐定,然后即由第一名主考僧上去向堪布躬腰请求出题。等堪布把试题告诉他后,他到应试人面前去提出问题,一直问到堪布认为可以终止时为止。接着由第二名主考僧上去请出试题,主问第二部大论,如此继续考问,直到五部大论问完为止。于是再由第二名应试人出席,另换一套试题,如法照办。第二天,堪布便召集全体应试人到他那里去听取结果,按照各人成绩,确定某人已正式录取为某一级的格西,凡被录取为林色、朵让巴或里让巴这两级格西的,他们的学位便从此确定了,至于被录取为拉让巴和磋让巴格西的,还须经过两次复试的手续。
     第一次复试在藏历十月间举行,凡三大寺初试及格的拉让巴和磋让巴都要到达赖喇嘛的夏宫去举行一次辩论,由三大寺经学的最高权威甘丹墀巴(30)和达赖喇嘛的侍读官监视。第二次复试要在藏历新年的孟朗钦波(传大昭)和磋却(传小昭)这两次法会中举行。
     在拉萨举行这两次法会的时候,凡三大寺及附近的黄教僧侣都要集合到市内的大昭寺来念经作法,举行种种仪式,尤其以孟朗钦波的规模为大。在这两次法会中,每名通过第一次复试的拉让巴和磋让巴都要轮到一天公开的辩论,凡拉让巴一律排在孟朗钦波期间举行,磋让巴一定排在磋却期间举行。他们每人在指定的那天要作3次公开的辩论。第一次在清晨,由他在经学泰斗甘丹墀巴的讲经坛上答辩,其余两次在下午,都在大昭寺的大殿内答辩,每次由哲蚌寺指派两名堪布监场。按这时候的拉萨,僧侣云集,各寺院的格西和高才生都可能来向他们提问题,考验他们的学识。尤其在孟朗钦波的前半期,来参加考问的人数更多,所以凡被指定在那几天答辩的拉让巴,大多是名列前茅的优秀分子。
  一般地说,4级格西都不列正式的名次,惟有第一级拉让巴格西中的前7名才有正式的名次,这名次一定要等孟朗钦波的公开测验之后才算最后确定。按照传统,无论被录取为哪一级的格西,都要在他本人所属的扎仓的大殿上,向全体僧众放一次茶和一碗略似内地八宝饭的饭,以作供养。如有足够财力的,还可以对全扎仓或全康村的僧众布施现金,捐存基金等等。这天,扎仓当局还替他准备一张发愿文,挂在一根丈余长的木箭上,由一人高举,在殿中游行一匝。这仪式的意义颇类似现代学校中的毕业典礼。同一天,在他的康村大殿内,还替他特设一个高座,让他坐在那里受人祝贺。来道贺的不但有本寺的僧众,就连他本人的亲属、朋友、施主等亦都来送礼、献哈达,他除了答礼之外,还得预备饭食招待大家,像内地人办喜事一样。此外,他对自己扎仓、康村的全体执事们都要赠送礼品,并招待茶饭,如果是某位活佛考取了格西,一切排场都得比照他的地位来大肆铺张一番,费用有时大得惊人。但他们认为能在三大寺考取格西是一件福慧双修的喜事,所以应当隆重地庆祝一番。  
  七、最高研究院和贝恰哇的最高成就   
     在三大寺考取格西,虽类似内地大学生毕业,考取学位,但考取格西的却不需要即时离开寺院。事实上有很多格西留在寺内,成为元老,他可以收门徒教习经典,也可以参加本康村一级的一切会议,参与意见。等他年资增长,有了威望之后,他可能被派出去充当所属寺院的住持,同时亦可能被选充本扎仓的重要职事和堪布等等。然而有考取格西之后想再求佛学上的深造的,还可以进入三大寺系统的两个平行的密宗研究院去当研究生。这两个学院名为举梅扎仓和举道扎仓(31)。
     根据黄教僧人学佛的程序,应当先从显宗入手,而后进到密宗,前文已经提过了。在哲蚌寺和色拉寺,都有一个修习密宗的阿巴扎仓。但是这两个阿巴扎仓是专门教授念诵经文咒语和举行祈神、驱祟、求福、禳灾等宗教仪式的学院,它们的性质颇近乎一种专业训练班,所以它们在哲蚌、色拉两寺内的显宗扎仓以外自成一个系统。至于这举梅扎仓和举道扎仓却是三大寺系统的最高密宗研究院。凡进这两研究院的正规生都是三大寺的格西,就是说都已在显宗方面学业告一段落的僧员,并且特别是格西中的第一级,即拉让巴。
     以现时的情况言,在这举梅扎仓和举道扎仓之内有两种僧员,一种名为左任巴(32),即前文提过已在三大寺考取格西之后,来求深造的正规生。另一种名为介任巴(33),是从三大寺吸收来的并非格西资格的附读生。这举梅、举道两个扎仓是以学业认真,纪律严格,并注重苦修而博得西藏社会普遍敬重的两个研究院。这两扎仓对所有的僧员都一律平等对待,即对在三大寺已获得朱古和群则等优待地位的僧员不例外。这两研究院对格西出身的左任巴和普通僧人出身的介任巴的入院手续,稍有不同。
     凡三大寺的格西要申请入院时,首先须请求一位院内的前辈作保证师,由他通过康村负责人去向堪布申请入学,这样的申请照例需要3次,前后总计不得少于半个月,而后在扎仓的大殿上才能分得一个铺设垫褥的地位,对这样的新生,举梅扎仓照例要由堪布亲自考问一次经义;但在举道扎仓则规定要他到法园内作一次公开辩论,由别的僧员来问难。通过这次考试后,这新生的地位才算确定。如果这次考试不及格,不但新生本人立即被开除,就连其保证师等关系人都要受到严厉处分。
     一个普通僧员要申请入学,得首先自聘经师,把规定应读的密宗经典熟记之后,再请一位保证师把他引进到康村主管之前去背诵经文。经过这次初试合格后,即由康村主管去呈报堪布,代为申请准许入学。这样的申请亦照例要经过3次,前后不得少于半个月的时间。在获得堪布的准许之后,申请人才可以入寺作半个月的试读。在试读期间,当全寺的僧员到大殿里去安息的时候(见下文),他还须坐在殿外的院子里读经,不许睡眠,直到夜半二时才许进去。在半个月的试读期满之后,他还须经过一次扎仓当局的复试,复试的方式还是背诵经文,他要通过这次复试及格后,才算是一个正式的介任巴。
     按照两密宗研究院的规定,凡是新入院的僧员都须要经过一个时期的“游居”学习。这游居学习的特点就是,僧员们除了在本院学习之外,还要按照一个传统的日程表,集体旅行到一些固定的地点去修习某些密法。这种游居期限,对一个左任巴的规定是1年,对介任巴则规定要9年。
     无论是在寺内或是出外游居的期间,两密院都规定每日上四次堂殿,一切功课照常进行。他们从藏历七月十五日到八月底,有一次大休假,僧员们都到指定的小寺去“安居”自修。又在每年藏历十一月二十日左右,这两密宗院的全体执事和僧员都要在甘丹寺集合,举行一次法会。在藏历年底,他们亦有一个短短的假期,而后在年初和三大寺其余僧众一样,参加孟朗钦波和磋却这两次法会。
     关于两密院的日常功课和生活,有很多特点,我们只能简略地介绍一些如下:
     两密院每日的第一次上堂殿开始得异常的早,大致在午夜的2点多钟开始。早殿的内容是集体念经,同时由寺院放茶和粥,并亦准许僧员们自带糌粑,这就是早餐。这次早殿约在早晨7时完毕。在早殿之后,遇有堪布传授经典的时候,便集合到法园里去按班次听经,和前文提过三大寺上课的情形相仿。如果没有传经,就是自修。大致在上午9时左右,又第二次集合在大殿里念经,约1小时余完毕。这时凡入寺已满9年的僧员,可以回自己康村去休息或自修,至于未满9年的,须一律集合到法园内去自修。
     在法园自修时,每个僧员都有一个指定的座处。这是一个从地面挖下1米余的土坑,大小可容一人的身体有余,坑底用石块铺平,人就坐在上面,不许用座垫,亦不许有遮盖,无论风雨寒暑都是如此。
     到中午时候上第三次堂殿,除集体念经外,又由寺院放茶放粥,并亦允许僧员自带糌粑佐餐,但在这次下殿之先,必从每排的第一人起,将自己的糌粑口袋挨次传递下去,集中到最后一人的手里,于是他就将这些糌粑袋用绳捆好,在散殿后带出,由他一直保管到次日黎明前上第一次堂殿时再发还个人。这是遵守僧人过午不食的戒律的意思。
     到午后的4时左右,开始上第四次堂殿,集体念经,大致约1小时余完毕。但遇有特别的法事,有时要到夜晚八九时才散。一到9时余,全体僧员们便集合到大殿前面,等候扎仓格古的信号。等他出来招呼之后,全体鱼贯而入,每人去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用自己必备的大斗篷连头带脚地一裹,卷缩做一团,一律向右侧卧下。然后格古要来巡视一遍,再把殿门关锁,禁止出入,一直到次晨的2时左右开放,预备上第一次堂殿。
    两密院的僧员虽依照年资,被分成5级,但实际上这是两个无年限的研究院,既没有考试,没有毕业,亦不授予任何的学位,绝大多数的僧员在修习一个相当时期之后,就自动离寺了。两密院的主要科目是修集密、胜乐和大威德(34)三座金刚的密法,此外也修各种次要的金刚和护法神。两密院的教材是一部基本丛书,名为举雄(35)即密典,至于其他参考书籍,数目异常庞大。
     密宗与显宗的不同,我们用普通的话来表达,就是:前者只能传给具备了足够条件的信徒(即佛教术语所称的法器),而后者可以传给一般的信徒。黄教主张先学显宗后学密宗,就是这个根据,可是黄教亦像其他教派一样,强调一个佛教徒要达到佛教的最高成就,惟有通过密宗的途径才能实现。
     两密院对于第一级格西——拉让巴资格的学员,尤其是其中的前7名,另有一个晋升的制度,就意味着这个由显而密的最高成就。惟有他们在两密院里,可以按照年资一直升到堪布,又等任满退职之后,再按照年资升补夏则却杰和绛则却杰(36)这两个崇高的法位。照传统规定,夏则却杰必须由举道扎仓退休堪布中的年资最长者升补,绛则却杰必须由举梅扎仓退休堪布中的年资最长者升补。夏则却杰和绛则却杰的地位完全平等,每隔7年由他们两人轮流升补为三大寺系统的最高经学权威甘丹墀巴。
     甘丹墀巴这一尊号的意思,就是甘丹寺的法座的继承者。在这个黄教发祥地甘丹寺内,至今保留着一个座位,相传是宗喀巴大师在世时候的法座。在他圆寂之后,这个法座即由他的两名弟子贾曹杰和克主杰先后继承,从此建立起了这个传统,一直到现在。宗喀巴和贾曹杰、克主杰受黄教信徒们一致的崇拜,被称誉为“父子三尊” (37)。据有的人解释,甘丹墀巴、夏则却杰和绛则却杰就象征着宗喀巴和他的这两名弟子。凡做到甘丹墀巴和夏则却杰、绛则却杰的,不但本人受到一般信徒的崇拜供养,并且可以代代转世,被公认为具有活佛的地位了。在一般喇嘛教徒的眼里,他们就是:由一个凡夫,全凭自己的学业苦行,能在一生之间修成佛教正果这一理论的体现者。(38)
注释: 
1格鲁巴dge-lugs-pa,一般对这名称有两种解释。一说是甘丹寺僧的教派,另一说是有德行的教派,西藏学者对此亦没有定论。
2萨迦巴sa-skya-pa是款氏vkhon之后。从11世纪中叶,宝王dkon-mchog-rgyal-po在萨迦地方建寺开始,到13世纪极盛,到14世纪中叶衰落。至今萨迦派宗主由该家族的两房子嗣轮流担任。
3噶举巴bkav-brgyud-pa,12世纪首兴起,14、15世纪盛行,后来支派分歧,号称有四大八小之多。直到现在还有三四种支派流传。
4噶举巴较大支派如蔡巴tshal-pa、止贡巴vbri-gung-pa、帕玛珠巴phag-mo-grub-pa,都被几个豪族把持;较后支持噶举巴的仁蚌巴rin-spungs-pa、藏巴gtsang-pa等,更完全是俗人。他们都先后统治过前藏或前后藏等地,在14—16世纪之间,战争不休,是西藏历史上极不安定的一个时期。
5黄教四大寺,西藏简称gdan-bzhi,这四大寺的建立年份如下:甘丹寺dgav-ldan(1409年,明永乐七年);哲蚌寺vbras-spungs(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色拉寺se-ra(1418年,明永乐十六年),扎什伦布寺bkra-shis-lhun-po(1447年,明正统十二年)。黄教的政权取得固然有赖于它获得蒙族和清政府的实力支持,但它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主性,和其他宗派的一贯受外力控制的情形不同。
6 拉萨三大寺,依建立时间的先后,应为甘丹、哲蚌、色拉;依现在规模的大小,应为哲蚌、色拉、甘丹;但在西藏习惯的说法,是色拉、哲蚌、甘丹,简称为se-vbras-dgav-gsum,读成色哲甘松。
7贝恰哇dpe-cha-ba,在其他藏传佛教派内,没有这样完整周密的组织。在黄教组织内,即使最大活佛如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都属于贝恰哇系统。
8策尼mtshan-nyid,讲究辩论是黄教的最大特色。拉萨三大寺如哲蚌寺共有4个学院,内有3个是策尼学院;色拉寺共有3个学院,内有2个是策尼学院;甘丹寺2个学院都是策尼学院。
9一般地说,由贝恰哇转入仕途的机会不多。但如一个普通僧人出身的贝恰哇,在考得最高学位后,被选为达赖喇嘛(或班禅额尔德尼)的侍读官或传经师等要职,便有转入政治的可能。前藏的甘丹墀巴(见后文),有充当摄政的资格。至于活佛出身的贝恰哇掌握政权自然更普遍了。
10扎仓grwa-tshang,即扎巴仓grwa-pavi-tshang的简称。按西藏称一般的僧人为扎巴grwa-pa,仓是泛指一个集团和它的全部产业这一法人的总称。扎仓是一个可独立的单位,较小的寺院有的就称扎仓。
11康村khams-tshan组织的地域性并不太严格,往往根据传统,某几个地区来的僧员被划归一个康村,亦有某一个地区来的僧员被划归某几个康村。在较大的康村之下,有时还有更下一级的组织名为密村mi-tshan。
12堪布mkhan-po相当于内地寺院的方丈。
13翁则dbu-mdzad,相当于内地寺院的维那,即诵经的领队。雄令巴gzhung-las-pa意译即学务员。格古dge-skos部分相当于内地寺院的纠察。以上共称为翁却松dbu-chos-gsum(见本文)。三大寺对这些职衔名称稍有不同,职务亦略有出入,但大体上是一致的。
14度扎bsdus-grwa,一入度扎班便开始学最基本的辩论方法。如果刚入寺的新僧,因年龄太小,或文化太低,就须自觅老师从字母学起。
15增堂波vdzin-dang-po,直译是第一级,即指最高级。
16弥塞dmigs-bsal,有人也许会不同意将活佛的特权列为优待,但事实确乎如此。有些明明是朱古的身份,但因为贫苦,而只取得一个群则的待遇(朱古、群则的解释见下文),足见活佛在三大寺所享受的优待,并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而是仍须按条件取得的优待。
17朱古sprul-sku是朱贝古的简称,直释就是化身。
18 群则chos-mdzad,意指贯彻教义,足以为人师表的意思。
19磋钦tshogs-chen是全寺性的大雄宝殿,所以凡是全寺一级的组织,往往即以磋钦来表示。按照传统,三大寺系统的活佛,有属于磋钦一级的,有属于扎仓一级的,不能随意改变地位。在属于磋钦一级的活佛,还有大、中、小之别,西藏地方政府对他们都有严格的规定。
20寺院把这5个必修科简称为rtags-rigs(因明),phar-phyin(现观庄严论),dbu-ma(中观),vdul-ba(戒律),mdzod(俱舍论)。
21当贾夏dam-bcav-bzhag,夏是动词,意思是“立宗”的“立”,一般汉译习惯称这种辩论方式为放当贾。
22磋朗tshogs-langs,直译是集会中起立,这里可译为对辩。
23却拉chos-rwa,即内地寺院中的法园。西藏寺院习惯用语亦把这名词兼指上课。
24 磋却tshogs-mchod,直译便是法会,这里指内地俗称的传小昭。
25 群苍钦波chos-mtshams-chen-po,相当于现代化学校的暑假。在这暑假期间,一般僧人都到僻静的小庙去闭关自修。
26孟朗钦波smon-lam-chen-po,直译是发宏愿的意思,这里是指内地俗称的传大昭。传大昭、小昭只是内地久已习用的汉译。又,无论传大昭传小昭,仪式都在大昭寺内举行。
27惹多扎仓rwa-stod-grwa-tshang,虽是独立的扎仓,但属三大寺系统,并和哲蚌寺的联系最密。三大寺还规定它有权考试格西(关于格西的产生,详见下文)。
28格西dge-bshes意译为善知识,是dge-bavi-bshes-gnyen的简称。
29拉让巴lha-rams-pa、磋让巴tshogs-rams-pa、林色gling-bsres、朵让巴rdo-rams-pa、里让巴rigs-rams-pa。
30甘丹墀巴dgav-ldan-khri-pa,普通人都称他为墀仁波且khri-rin-po-che,相传至今,已90余辈。
31举梅扎仓rgyud-smad-grwa-tshang一般译作下密院,举道扎仓rgyud-stod-grwa-tshang一般译作上密院,很容易使人误会这两个密院在学业上有高低之别。事实是这两密院完全平等,举梅还创立在举道之前。西藏一般以“道”“梅”两字表示上(西南方)下(东北方)两路,于是有人解说:举梅在拉萨市偏东北,举道在拉萨市偏西南,因而得名。两扎仓在理论上属甘丹寺,但事实上和三大寺保持均等的关系。
32左任巴rdzogs-rim-pa,修圆满次第,是密宗上的高级阶段。
33介任巴skyed-rim-pa,修生起次第,是密宗上的初级阶段。
34集密gsang-ba-vdus-pa、胜乐bde-mchog、大威德vjigs-byed是密宗院所修的三座金刚的名字,普通简称为gsang-bde-vjigs-gsum。集密胜乐都是双身像,大威德是牛头狞面像,在一般寺院内都常能看到。
35举雄rgyud-gzhung,主要是修练集密金刚的经典,亦是密宗精粹的大全。
36 夏则却杰shar-rtse-chos-rje、绛则却杰眀byang-rtse-chos-rje中的夏则(东峰)、绛则(北峰)是组成甘丹寺的两个扎仓的名字,因为最初一个扎仓建立在东面的山头上,另一个建立在北面的山头上,因而得名。却杰可译为法尊。这两位法尊以甘丹寺的两个扎仓得名,表明两密院和甘丹寺的原来关系。
37 父子三尊rje-yab-sras-gsum,这是以父子的关系来比喻师徒的传承,在佛教上是常见的。
38 据传,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曾说过:如果一个凡人修显宗要达到成佛,须经过极长的时间,并且要积不知多少世的功德;但如果他修密宗,在一生之内即有成佛的可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