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派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2-07 17:25:19
点击数: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形成时间最晚、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一个大教派。格鲁,是藏语“善规”或“善律”的意思,因该派倡导严守戒律,故名“格鲁派”。该派创始人是宗喀巴•罗桑扎巴,因在藏传佛教界影响深广,故被广大僧侣尊奉为“第二佛陀”。
(图片来自网络)
宗喀巴(1357—1419年),法名罗桑扎巴,为青海湟中塔尔寺地方人。7岁入夏琼寺,从噶当派名僧法王端智仁钦学经10年,在文学和显宗经论、密宗仪轨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6岁入藏遍访各教派名师深造,研习各派显密教义法门,逐步形成自己的佛学思想体系,并针对当时西藏一些教派戒行废弛等情况,开始宗教“改革”,革除佛教界出现的种种时弊及陋习,清净佛门,振兴藏语系佛教,提倡僧人严守戒律,不娶妻,禁饮酒,戒杀生。还提出一套严格的寺院组织系统,僧人学经程序和试、升迁制度及佛教学位制度,形成喇嘛的不同等级。1388年他著成《善说金鬘》一书,1402年著《善提道次第广论》,1405年又撰写《密宗道次第广论》,后著成《中观论广释》,开始收徒传教。他的这几部代表作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388年,他始仿照古代持戒师戴黄色僧帽,以表明重振戒律的决心。
土牛年(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帕摩竹巴地方政权阐化王扎巴坚赞的支持下,于拉萨大昭寺集结各教派僧侣万余人,举行了空前盛大的神变祈愿大法会。是年春,在拉萨东达孜地方创建了噶丹寺(又写作甘丹寺),噶丹寺的建立,标志着格鲁派的形成。1416年至1419年,他的两位弟子嘉央曲杰和贤钦曲杰分别在拉萨西郊和北郊建成了哲蚌寺和色拉寺,形成格鲁派拉萨三大寺,三大寺的建立使格鲁派在拉萨圣地扎下了牢固的根基。火兔年(1447年),一世达赖喇嘛格敦朱巴在后藏日喀则创建了札什伦布寺,金猴年(1560年),贡巴哇•仁钦宗哲坚赞在宗喀巴诞生地兴建了塔尔寺,金虎年(1710年),第一世嘉木样协白多杰在甘肃夏河创建了拉卜楞寺。以上六座佛寺,被称为格鲁派著名六大丛林。
宗喀巴弟子众多,著名的有前期八大弟子和后期八大弟子。由于该派严禁僧人娶妻生子,为了解决宗教首领的继承问题,格鲁派采用活佛转世的办法,先后形成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一直延续至今。在明清两朝的扶持和优遇下,格鲁派发展较快,寺院遍布西藏,青海,甘肃,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内、外蒙古等地。各寺中又相继出现了许多转世活佛和高僧大德。
格鲁派是宗喀巴大师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创建的,故又称“新噶当派”。其教义是以继承阿底峡尊者所传龙树的中观思想为基础,吸收融汇萨迦、噶举等派的思想和修法传承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体系,主张缘起性空之见,认为一切法俱是待缘而起,又都空无自性。缘起性空是中观宗观察解释世界万物的方法论。在修习方面止观兼重,即通过止观修证,由智慧而达到彻悟,达到对世间万物的认识,二者互为补充而不偏执一端。在显密修学方面,注重显密兼修和先显后密的次第,显宗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密宗兼有萨迦、噶举和其他教派的教法。尤重戒学,提倡学行并举,僧众恪守戒律;强调修行次第和三士道修持法。
明、清、民国均崇信格鲁派,给格鲁派赐予许多优礼条件。清朝政府为了安抚边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蒙古族、藏族首领,尤其对格鲁派的达赖、班禅两个世系及各寺著名大活佛采取怀柔政策,实行广建众封措施,除在藏区倡建了许多寺院外,在京城修建东黄寺、西黄寺、广济寺、雍和宫(改建佛寺)等,在河北承德先后建立入座寺庙,称外八庙,御赐寺名、匾额亦成风。封赐呼图克图、诺门汗、班智达、堪布、绰尔济等职衔及国师、禅师等名号的屡见不鲜。据《理藩院则例》卷五六载,列入该册的蒙、藏内外呼图克图共160人。这些活佛成为高一级喇嘛,他们享受和拥有清政府专门制定的袭其前朝旧封、制定等级、赏赐名号等优裕礼遇的特殊权力。后来清政府又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限制措施。
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在清政府和固始汗的支持下,扩建布达拉宫,修好后将原设在哲蚌寺的噶丹颇章移至布达拉宫,建立噶丹颇章政权。布达拉宫成为举行达赖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地方。后藏日喀则的札什伦布寺成为班禅系统政教合一的中心。从金羊年(1751年)始,清政府在西藏设立噶厦,实行三俗一僧四噶伦联合掌政,七世达赖喇嘛亲政后,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主要领导人。这些特权直到新中国成立,实行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后均被废除。
原文载于《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名僧传 萨迦派》拉科·益西多杰 编译 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宗喀巴(1357—1419年),法名罗桑扎巴,为青海湟中塔尔寺地方人。7岁入夏琼寺,从噶当派名僧法王端智仁钦学经10年,在文学和显宗经论、密宗仪轨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6岁入藏遍访各教派名师深造,研习各派显密教义法门,逐步形成自己的佛学思想体系,并针对当时西藏一些教派戒行废弛等情况,开始宗教“改革”,革除佛教界出现的种种时弊及陋习,清净佛门,振兴藏语系佛教,提倡僧人严守戒律,不娶妻,禁饮酒,戒杀生。还提出一套严格的寺院组织系统,僧人学经程序和试、升迁制度及佛教学位制度,形成喇嘛的不同等级。1388年他著成《善说金鬘》一书,1402年著《善提道次第广论》,1405年又撰写《密宗道次第广论》,后著成《中观论广释》,开始收徒传教。他的这几部代表作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388年,他始仿照古代持戒师戴黄色僧帽,以表明重振戒律的决心。
土牛年(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帕摩竹巴地方政权阐化王扎巴坚赞的支持下,于拉萨大昭寺集结各教派僧侣万余人,举行了空前盛大的神变祈愿大法会。是年春,在拉萨东达孜地方创建了噶丹寺(又写作甘丹寺),噶丹寺的建立,标志着格鲁派的形成。1416年至1419年,他的两位弟子嘉央曲杰和贤钦曲杰分别在拉萨西郊和北郊建成了哲蚌寺和色拉寺,形成格鲁派拉萨三大寺,三大寺的建立使格鲁派在拉萨圣地扎下了牢固的根基。火兔年(1447年),一世达赖喇嘛格敦朱巴在后藏日喀则创建了札什伦布寺,金猴年(1560年),贡巴哇•仁钦宗哲坚赞在宗喀巴诞生地兴建了塔尔寺,金虎年(1710年),第一世嘉木样协白多杰在甘肃夏河创建了拉卜楞寺。以上六座佛寺,被称为格鲁派著名六大丛林。
宗喀巴弟子众多,著名的有前期八大弟子和后期八大弟子。由于该派严禁僧人娶妻生子,为了解决宗教首领的继承问题,格鲁派采用活佛转世的办法,先后形成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一直延续至今。在明清两朝的扶持和优遇下,格鲁派发展较快,寺院遍布西藏,青海,甘肃,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内、外蒙古等地。各寺中又相继出现了许多转世活佛和高僧大德。
格鲁派是宗喀巴大师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创建的,故又称“新噶当派”。其教义是以继承阿底峡尊者所传龙树的中观思想为基础,吸收融汇萨迦、噶举等派的思想和修法传承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体系,主张缘起性空之见,认为一切法俱是待缘而起,又都空无自性。缘起性空是中观宗观察解释世界万物的方法论。在修习方面止观兼重,即通过止观修证,由智慧而达到彻悟,达到对世间万物的认识,二者互为补充而不偏执一端。在显密修学方面,注重显密兼修和先显后密的次第,显宗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密宗兼有萨迦、噶举和其他教派的教法。尤重戒学,提倡学行并举,僧众恪守戒律;强调修行次第和三士道修持法。
明、清、民国均崇信格鲁派,给格鲁派赐予许多优礼条件。清朝政府为了安抚边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蒙古族、藏族首领,尤其对格鲁派的达赖、班禅两个世系及各寺著名大活佛采取怀柔政策,实行广建众封措施,除在藏区倡建了许多寺院外,在京城修建东黄寺、西黄寺、广济寺、雍和宫(改建佛寺)等,在河北承德先后建立入座寺庙,称外八庙,御赐寺名、匾额亦成风。封赐呼图克图、诺门汗、班智达、堪布、绰尔济等职衔及国师、禅师等名号的屡见不鲜。据《理藩院则例》卷五六载,列入该册的蒙、藏内外呼图克图共160人。这些活佛成为高一级喇嘛,他们享受和拥有清政府专门制定的袭其前朝旧封、制定等级、赏赐名号等优裕礼遇的特殊权力。后来清政府又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限制措施。
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在清政府和固始汗的支持下,扩建布达拉宫,修好后将原设在哲蚌寺的噶丹颇章移至布达拉宫,建立噶丹颇章政权。布达拉宫成为举行达赖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地方。后藏日喀则的札什伦布寺成为班禅系统政教合一的中心。从金羊年(1751年)始,清政府在西藏设立噶厦,实行三俗一僧四噶伦联合掌政,七世达赖喇嘛亲政后,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主要领导人。这些特权直到新中国成立,实行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后均被废除。
原文载于《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名僧传 萨迦派》拉科·益西多杰 编译 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