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百强乡土人才马文明
作者:才让本 戴晓婷 华青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5-04-30 09:23:31
点击数:
“南果北种”结硕果
——记全国百强乡土人才马文明
——记全国百强乡土人才马文明
2009年,马文明用12.8万元启动资金承包了3.33公顷土地,开始搞起了菜花、笋子、辣椒等传统蔬菜种植,从此踏上了创业之路。
最初的美丽梦想,很快就被现实敲碎,狠狠打在了脸上。创业之后,马文明才意识到,搞蔬菜种植并不是一块轻松易得的香饽饽,不是说撒了点种子浇点水,就一定会有收获。
刚开始起步时,由于没技术,不懂市场营销,种得菜品相也不好,拉到市场上几乎没人要。马文明的记忆里,最困难的时候,连18元一把的铁锹都买不起。
最初的美丽梦想,很快就被现实敲碎,狠狠打在了脸上。创业之后,马文明才意识到,搞蔬菜种植并不是一块轻松易得的香饽饽,不是说撒了点种子浇点水,就一定会有收获。
刚开始起步时,由于没技术,不懂市场营销,种得菜品相也不好,拉到市场上几乎没人要。马文明的记忆里,最困难的时候,连18元一把的铁锹都买不起。

就这样,马文明种了三年菜,赔了三年钱。可是,不服输的他并没有选择放弃。马文明开始认真反思,努力寻找问题根源所在,尝试精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最终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
这些变化,要从2013年的一次培训说起。
那一年,共和县委组织部组织和马文明一样有想法的农民外出参加培训,当看到陕西、甘肃等地的农业发展模式,老马惊讶地合不拢嘴。
“没想到,种菜还有这么多学问。温度、湿度,甚至时间都有讲究。”马文明回忆说,特别是当地的休闲农庄、观光采摘都给他不小的启发。
从2013年开始,马文明准备了一本“种菜笔记”。几号种地、何时浇水,地里发生的大事小情,他都一五一十写在本上。尤其是黑地膜种植方式的试验,让蔬菜比原来提早了20多天,产量也比之前高很多。2013至2014年,马文明种植蔬菜收入达到了16万。
这些变化,要从2013年的一次培训说起。
那一年,共和县委组织部组织和马文明一样有想法的农民外出参加培训,当看到陕西、甘肃等地的农业发展模式,老马惊讶地合不拢嘴。
“没想到,种菜还有这么多学问。温度、湿度,甚至时间都有讲究。”马文明回忆说,特别是当地的休闲农庄、观光采摘都给他不小的启发。
从2013年开始,马文明准备了一本“种菜笔记”。几号种地、何时浇水,地里发生的大事小情,他都一五一十写在本上。尤其是黑地膜种植方式的试验,让蔬菜比原来提早了20多天,产量也比之前高很多。2013至2014年,马文明种植蔬菜收入达到了16万。

转亏为盈,有了“回头钱”,马文明便开始不断地扩大种植规模,在种菜的同时,搭建大棚种植水果。2017年1月,“远道而来”的火龙果和木瓜正式在共和县龙羊峡镇阿乙亥村安家落户。
八年前,马文明是第一个在共和县地区运用黑地膜种植蔬菜的人,也是第一个在青海高原大面积种植热带火龙果的人。
也就在那时,马文明慢慢有了从种植传统的蔬菜向种植高原特色水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转型的想法。他从银行贷款,又向农牧局申请建棚项目,引进了2000株红心火龙果苗子以及葡萄等热带水果并开始进行“南果北种”试验。
八年前,马文明是第一个在共和县地区运用黑地膜种植蔬菜的人,也是第一个在青海高原大面积种植热带火龙果的人。
也就在那时,马文明慢慢有了从种植传统的蔬菜向种植高原特色水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转型的想法。他从银行贷款,又向农牧局申请建棚项目,引进了2000株红心火龙果苗子以及葡萄等热带水果并开始进行“南果北种”试验。

2018年,马文明的红心火龙果开花结果了。采摘观光的人越来越多,他的葡萄、吊瓜、火龙果全部供不应求,他又修建了13座高标准大棚,全部种植了南方特色热带水果。
2023年3月,在原有红心火龙果的基础上,马文明从甘肃张掖引进黄龙火龙果、燕窝火龙果苗共4000株在高标准节能大棚移栽定植,运用滴灌、除草布等新技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科技助力振兴乡村经济,加速农业转型成果推广。
转型成功后的马文明在职业农民的道路上渐行渐稳,随着农场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先后入选共和县委组织部“乡村工匠”人才库、“共和县农技特聘员”、青海省乡土专家、新型职业农牧民典型,建党100周年海南州优秀共产党员,被中国农技协评为全国百强乡土人才,共和县2023年度本土人才“365种子工程”培养人才。马文明在高原成功种植南果北种典型事迹,相继在青海日报、中国农业报、青海卫视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宣传。
2023年3月,在原有红心火龙果的基础上,马文明从甘肃张掖引进黄龙火龙果、燕窝火龙果苗共4000株在高标准节能大棚移栽定植,运用滴灌、除草布等新技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科技助力振兴乡村经济,加速农业转型成果推广。
转型成功后的马文明在职业农民的道路上渐行渐稳,随着农场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先后入选共和县委组织部“乡村工匠”人才库、“共和县农技特聘员”、青海省乡土专家、新型职业农牧民典型,建党100周年海南州优秀共产党员,被中国农技协评为全国百强乡土人才,共和县2023年度本土人才“365种子工程”培养人才。马文明在高原成功种植南果北种典型事迹,相继在青海日报、中国农业报、青海卫视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宣传。

生活条件好了,马老板的“眼界”也高了。如何让村里的人靠着特色种植业致富增收?他决定还是在农场上做文章,让农场园区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2年,马文明在农场园区内自筹资金12万元给村里百姓免费搭建一处农副产品自产自销展厅展台,在采摘旺季免费为群众提供销售自家特色农产品的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文昌吉是村上的困难户,一没文化二没技术,汉语也说得磕磕巴巴,外出打工四处碰壁。马文明的农场扩大规模后,文昌吉两口子找到了务工的好地方,每年3月至11月,在农场负责栽苗、锄草等工作,每天都有100元的工资。
除了给村民提供工作岗位,每逢游客开始采摘的时节,马文明也招呼左邻右舍的人在农场里出售自家的土特产增加收入。
“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每个月3000元工资,一年能有24000元的收入。”文昌吉掰了掰指头,算算这些年在农场挣得钱,嘴角忍不住上扬了起来。
在马文明的带领下,他的女儿也成为了一名农业领域的能手,平时为大棚里种植的葡萄精心修剪枝叶,还懂得葡萄树的日常管理,如通风、施肥、除草等。
2022年,马文明在农场园区内自筹资金12万元给村里百姓免费搭建一处农副产品自产自销展厅展台,在采摘旺季免费为群众提供销售自家特色农产品的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文昌吉是村上的困难户,一没文化二没技术,汉语也说得磕磕巴巴,外出打工四处碰壁。马文明的农场扩大规模后,文昌吉两口子找到了务工的好地方,每年3月至11月,在农场负责栽苗、锄草等工作,每天都有100元的工资。
除了给村民提供工作岗位,每逢游客开始采摘的时节,马文明也招呼左邻右舍的人在农场里出售自家的土特产增加收入。
“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每个月3000元工资,一年能有24000元的收入。”文昌吉掰了掰指头,算算这些年在农场挣得钱,嘴角忍不住上扬了起来。
在马文明的带领下,他的女儿也成为了一名农业领域的能手,平时为大棚里种植的葡萄精心修剪枝叶,还懂得葡萄树的日常管理,如通风、施肥、除草等。

谈及未来规划,马文明满怀憧憬地表示,他将以乡村振兴、“四地”建设为发展方向,积极打造高原热带水果和绿色种植相结合的集采摘、休闲、观光、科普、旅游于一体的家庭农场,以自身优势打造青海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产品,为青海的绿色生态农业贡献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