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劳模范、同德县唐谷镇达隆村村医扎保
作者:才让本 侯金花 戴晓婷 华青旦巴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5-04-28 11:29:32
点击数:
28年的“医路坚守”
记全国劳模范、同德县唐谷镇达隆村村医扎保
4月16日,记者再次见到扎保时,他还是跟往常一样,在诊所里忙着给骨折患者进行接骨治疗。
记全国劳模范、同德县唐谷镇达隆村村医扎保
这次的患者是一名学生,因为打篮球时不慎摔倒,导致右手小拇指骨折,陪这位学生来就医的是学校的老师。扎保摸了摸患者的手,让老师帮忙抓住手臂,然后用大拇指和食指在骨折处用力来回揉搓,在他的操作下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接骨。包好纱布准备离开时,老师和学生连说了三次“挂真切”,然后笑着离开了诊所。

当记者准备和扎保聊一会时,又进来了一位女性患者。在和这位患者聊了几句后,只见扎保抓住她的手臂,用一只手在肩膀处按摩了几下,又在手腕处用手指搓揉,然后包上纱布完成了治疗,这次治疗同样也没超过十分钟。
两次治疗,除了扎保手法娴熟,还有没收患者一分钱。“看病不收取费用?”这样的事情在别的地区也许闻所未闻,但在同德县唐谷镇,扎保看病不收取费用的事家喻户晓,而这样的免费治疗扎保一坚持就是28年。1969年出生的扎保是土生土长的同德人,由于儿时家庭困难,且达隆村交通不便、缺医少药,这样的环境致使他从小就立志当医生,让身边的牧民有病能治、有药可吃。
就在扎保21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藏医接骨治疗传人尖桑。尖桑的接骨术比较特别,不开刀、不流血,以摸骨复位的方式最大程度上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看到尖桑的接骨术能在短时间内减轻病人的疼痛,具有康复时间短、后遗复发率低、经济费用少等特点,扎保决定拜尖桑为师,学习接骨术。

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扎保一生的命运和走向。1997年,已经学习了7年技术的扎保,从一个初级学徒成长为一名熟练掌握接骨医术的会治病、能接骨的全科医生,从此踏上了近30年的“草根医生”生涯。
自他当村医的那天起,扎保就把“医者仁心”的使命担在肩上。从1997年至2017年这20年间,接诊的病人不管来自哪里,他从未收过一分钱。
2018年起,因为感谢他的付出,有些病人家属开始给扎保医生一些费用以表心意。在扎保的记忆里,从医28年,接诊过12万名病人,收到最多的一次治疗费是500元。

在扎保这里看病,有一项规定必须要遵守,那便是优先给60岁以上的老人诊治,其余的病人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诊治,有时凌晨来,便立马起床接诊,从未让病人等待过。
“做这些事时很辛苦,看着本来忍受病痛的人通过我的治疗恢复健康,脸上浮现笑容,再多的辛苦都值得。”扎保说。在扎保家的柜子里,放着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从“优秀党员”到“优秀村医”,从全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到“全国劳动模范”……一本本鲜红的证书,记录着扎保28年的勤奋和汗水,展现着卫生战线共产党员的风采与无私。
在30年的行医生涯中,无论是疾病的诊断、辨证分析、处方用药,还是单味草药的应用技巧,扎保总是严谨地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对他来说,严谨对待每一名患者和每一种病情是行医的准则。

值得一提的是,扎保对待患者从来不分民族,都是一视同仁,甚至对一些特殊患者亲自上门服务,对一些特殊的病人还会在治疗结束后上门观察。
为了能够早日解除病人们的疼痛,无论多么艰难、路途多么遥远、工作多么辛劳,他都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病患处对其过行治疗,以解除病人的疼痛作为自己的天职。28年,对扎保来说就像昨天和今天。昨天,他在去往患者家中的路上;今天,他还是在路上;明天,扎保希望依旧在路上,直到走不动的那天。
28年过去了,好“曼巴”的称呼在同德这片大地上老幼皆知,所有村庄的村民都存有他的手机号码,而他的手机也因此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热线”,村民们谁家有了困难,就会找他帮忙,最多时一天要接数百个电话。

正因如此,扎保一直沿用着最初的号码,直到现在。
扎保的一生都为病人着想,患者们也对这位好“曼巴”夸赞不已。2017年扎保被上榜“中国好人”,2018年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202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23年又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025年,是扎保当村医的最后一个年头,可是扎保并没有想着退休后的生活,而是想在新开的诊所继续为骨伤患者进行无偿接骨治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