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记省级劳模、省级藏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拉毛叶忠

作者:才让本 侯金华 华青 戴晓婷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5-04-28 09:00:35 点击数:
让藏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记省级劳模、省级藏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拉毛叶忠
 
  在海南州五彩藏绣艺术有限公司设计室里的墙面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藏族刺绣格萨尔史诗藏绣长卷绣制分工栏”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几个大字的下方,是每个绣娘需要完成的任务图。
  36幅A4纸大小的图纸上,清晰地勾勒出了“格萨尔史诗藏绣长卷”里的部分人物肖像和场景,绣娘们根据画稿便可编织成一幅幅精美的藏绣作品。
  4月21日上午,省级劳模、省级藏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拉毛叶忠和共和县唐卡代表性传承人、设计师格智加在设计师内,就格萨尔史诗藏绣长卷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反复讨论着。
  在拉毛叶忠心里,这幅耗时8年,54个绣娘经过3000个日夜精心绣制的“格萨尔史诗藏绣长卷”凝聚了公司所有人的心血。虽然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坎坷,但可贵的是她和所有绣娘都坚持了下来。
  说起这幅“大作”,拉毛叶忠心里十分感慨。她介绍,“格萨尔史诗藏绣长卷”总长268米,宽1.1米,从2017年开始绣制,疫情期间有所耽误,但绣娘们正在加班加点,预计今年年底就要和所有人“见面”。
  藏绣源于公元9世纪,历史悠久、手法独特、风格古朴、品类丰富、针法繁多、色彩艳丽,与唐卡和堆绣并称为藏族地区三大艺术,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刺绣派系之一。
  平滑的线条、细腻的针脚、传统的绣法……在公司绣坊内,绣娘们聚精会神地穿针引线。和设计师讨论结束后,拉毛叶忠又来到绣坊,仔细检查着绣娘们的作品。
  “这个人物的面部表情非常逼真,我们在一次次探索尝试中按照面部肌肉轮廓绣出层次,才做出这个效果。”拉毛叶忠向记者介绍起藏绣绣法。
  1986年出生的拉毛叶忠,出生在贵南县沙沟德茫村的一个藏绣世家。“小时候在奶奶和妈妈传授下学习刺绣,后来在父亲的服装厂学技艺。”拉毛叶忠回忆说,15岁那年,她去四川打工,看到外地旅游景点各种刺绣产品很受欢迎,她意识到家乡的藏绣也应该发扬光大。
  于是,拉毛叶忠果断结束打工生涯,回到家乡开始潜心学习藏绣技艺。后来,在当地政府引导和支持下,拉毛叶忠和当地民间艺人走出牧区,去省外考察学习湘绣、苏绣、粤绣、蜀绣等中国四大绣的针法,让藏绣技艺推陈出新,更加凸显出藏绣自身蕴含的特色。
  “要想学到真本事、绣出彩,你就应该比别人每天多努力两个小时。”考察学习时,一名苏绣老师曾对拉毛叶忠这样说。这句话深深地触动到了拉毛叶忠,她自此开始努力钻研技术,研究如何让传统藏绣焕发新活力。
  努力终有回报。2017年,拉毛叶忠把藏绣和藏族传统的藏绣工艺结合,独立设计研发的藏绣产品“藏绣香包”、“藏绣挂件”系列产品,因独特的设计加上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产品火爆市场。
  过去,藏绣主要用于民族服饰、房屋装饰等方面,以自然传承的方式传承给下一代,深“藏”于农家大院。而今,“养在深闺”的藏绣被制作成服装、摆件、唐卡等多种产品走出大山,作品远销海外。
  “藏绣产业想要做大做强,产品设计、质量、品类等都需要精益求精。”拉毛叶忠说,公司还研发了无痕嵌接技术、对刺绣架子做了更全面的升级,并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和一项实用新型专利。
  在公司产品展馆,拉毛叶忠拿着两幅藏羚羊作品作比较:“你看这两幅都是贵南藏绣,一幅生硬、粗犷,另一幅灵动、细腻,就是要通过学习其他绣法,不断摸索创新,让藏绣越来越精美。”
  有20多年从事藏绣的制作经历的拉毛叶忠,凭着对藏绣的一腔热爱用手中小小的绣花针,传承指尖上的非遗,绣出了一片锦绣天地,也通过搭建学习技术、掌握技能、增收创业的平台,培养出了很多技艺精湛的学徒。
  “看到农牧区妇女靠藏绣过上好日子,我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拉毛叶忠说,藏绣已形成“公司+农户”的发展业态,绣娘也实现了居家就业、增收致富。  
  眼下,藏绣已逐步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基本形成了集技能培训、生产、采购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将“指尖艺术”转化为“指尖经济”。拉毛叶忠先后获得青海省五一劳动奖章、青海省藏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海南州工艺美术大师、海南州工匠等荣誉。她的藏绣作品《释迦牟尼》2010年获得中国非遗博览会铜奖,《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获得2014年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
  “我希望更多的农牧区妇女通过传承创新藏绣改变自己的命运,让藏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拉毛叶忠对藏绣产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