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从玉树草原到世界舞台:尼玛才仁的舞蹈艺术之旅

作者: 来源:玉树融媒 时间:2025-04-03 08:22:40 点击数: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有一位将毕生心血奉献给民族歌舞艺术的老艺术家——尼玛才仁。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他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与创新,将玉树歌舞从高原推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标志人物。
破茧:从牧区少年到舞蹈编导
  1975年,尼玛才仁从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系毕业,进入玉树州文工团工作。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作才华,他与团队合作编创的歌舞剧《出征》《草原上的花朵》在70年代一举斩获文化部创作一等奖和全省文艺汇演一等奖,成为玉树歌舞史上的里程碑。
  “当时我们融合了藏族传统舞蹈‘伊’和‘卓’,与学校学到的多民族元素创新编排,最终让玉树歌舞在全国舞台上大放异彩。”尼玛才仁回忆道。这些作品不仅被收录进中央民族学院等院校的教材,更成为玉树文化基因的珍贵载体。
绽放:康巴歌舞惊艳拉美
  随着《出征》《草原上的花朵》等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尼玛才仁团队创作热情高涨。80年代,他们相继推出《扎西岭舞》《古塑狂舞》等经典舞剧,广受好评。1991年,凭借精湛的艺术造诣,尼玛才仁与玉树歌舞团的6位团员从全国艺术工作者中脱颖而出,入选文化部出访团队,代表中国赴拉美七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当时,来自玉树的成员们,每次排练都全身心投入,汗如雨下。我们怀揣着将玉树独特的民族歌舞艺术展现给世界的梦想,希望通过精湛的表演让海外观众领略雪域高原的文化魅力”尼玛才仁动情地说:“当我们登上国际舞台时,掌声不断。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回忆往昔,尼玛才仁抚摸着当年的剧照,照片里的康巴汉子和康巴姑娘,扬袖起舞的瞬间被永恒定格。
坚守:地震废墟抢救文化记忆

  2010年玉树地震后,尼玛才仁从废墟中抢救出《英雄降生》的手写剧本。记者见到这本泛黄的册子时,破损的纸页上仍清晰标注着情节梗概、音乐要求、时间长度等细节,见证了老一辈艺术家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从构思到演出,一部舞剧至少需要一个月打磨。”尼玛才仁强调,团队协作是成功的关键。当年的创作小组涵盖音乐、舞蹈、道具、服装等多个领域,集体智慧铸就了经典。
传承:银发舞者的新使命

  辛勤工作半个世纪,尼玛才仁始终坚持舞蹈创作。退休后,他带领老年团队继续发光发热。2017 年起,他编排的舞蹈《三江源的祝福》荣获全国一等奖,《欢腾的碌曲》《牧民新歌》分别获得第六届、第七届碌曲全国锅庄舞大赛原生态锅庄和现代锅庄一等奖。
  尽管已荣誉等身,尼玛才仁却始终心系年轻一代舞蹈人才的培养。他呼吁年轻一代首先要扎根传统,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在他看来,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是舞者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对“卓”“伊”等传统舞蹈精髓的传承,则是艺术生命的灵魂。他还鼓励年轻人要多走出去,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广泛吸收多元艺术养分,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古老的民族舞蹈焕发时代光彩。
  记者手记:近日拜访国家二级编导、老艺术家尼玛才仁,倾听他娓娓道来曾经创作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岁月的风尘,有艺术追求的执着。在交谈中,他回忆起上世纪70、80年代,为了创作歌舞剧《出征》,无数个日夜沉浸在对藏族文化的深度挖掘里,从民间传说、传统习俗中汲取灵感,精心打磨每一个舞蹈动作、每一段旋律。
  终于,他的心血在舞台上绽放出耀眼光芒。1979年,《出征》代表玉树歌舞团参加北京30周年国庆献礼演出,一举斩获全国创作一等奖 。次年,这部作品再次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在相关赛事中脱颖而出,又一次荣获国家级一等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作品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尼玛才仁艺术创作实力的有力证明。
  他还兴奋地向我讲述起当年代表国家出访七个国家演出的难忘经历。每到一处,舞台上那富有浓郁藏族风情的舞蹈、悠扬激昂的音乐,都深深吸引着当地观众,掌声经久不息。那一刻,他深切感受到民族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绽放的光彩,也更加坚定了他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决心。
  他轻轻翻开有些泛黄的创作手稿,那是他30年前留存至今的创作笔记,纸张虽已破败不堪,字迹却力透纸背 。望着笔记,一种难以言喻的敬畏在心底悄然滋生,这份敬畏,是对他坚守艺术的执着,也是对岁月沉淀下艺术传承的敬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