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曼巴”的仁心仁术
作者:
来源:青海日报数字报
时间:2024-12-04 11:03:08
点击数:
“用自己所学治好每一位患者的病,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藏医院医共体总院见到49岁的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周拉太,当被问起最大的心愿时,他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
周拉太出生于兴海县河卡镇上游村一户普通农民家,他的爷爷洋列曼巴是一名远近闻名的藏医。小时候,周拉太经常跟随爷爷去山里采药,耳濡目染下,他传承了爷爷的医学药典,成为“德子色曼”藏药这项精华技艺的传承人。
在医共体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周拉太牵头组建4所乡镇卫生院为分院、32个村卫生室、形成县、乡、村三级紧密型医联体服务。在同等质量的诊疗服务中,使医疗费用降低15%以上,并实现“一般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的目标。在今年9月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周拉太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草药银针
埋下行医之种
周拉太的办公桌上堆满各种药材书籍和病人就诊手册,平时除了为患者看病外,他最喜欢上山研究药用植物和阅读医疗方面的书籍。
从记事起,爷爷便在行医、采药的间隙教他读书识字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在爷爷的影响下,周拉太不仅爱上了高原植物,更爱上了藏医。在他小小的世界里,藏医是那样的神奇,从草原上采摘的花花草草竟能化患者的病痛于无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渐渐地,周拉太对藏医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年幼的他立志长大后要像爷爷那样做个医生,为草原上的各族群众行医治病。
1995年9月,周拉太如愿考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卫生学校藏医专业。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研读各种医药典籍。不论是内科、外科、儿科,还是中医、西医、藏医,他都喜欢学习研究,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他是最勤奋的学生之一。
2000年9月,周拉太考入青海大学藏医学院,这让他有了对博大精深的藏医全面系统学习的机会。每节课他都会坐在教室第一排认真听讲,并常在课后追着老师请教自己对医学知识上的疑惑。时间转眼而过,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兴海县卫生系统工作。
守正创新
践行医者仁心
周拉太毕业之初,兴海县还没有正规的藏医院,藏医诊疗在县人民医院以藏医科的形式存在,由于当时医疗设备不完善,周拉太和同事只能为患者开展一些简单的医疗服务。
2004年,兴海县委县政府通过公立医疗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正式成立兴海县藏医院,周拉太随之成为藏医院的一名医生。为填补医院无法炮制藏医药的空白,他带领科研团队用本土地道药材等资源优势,结合现代技术,耗时一个月炮制出现代版的“德子色曼”。
何为“德子色曼”?周拉太介绍,爷爷行医时发现,当时兴海地区流行着一种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很难治愈,爷爷采纳西医传统医学疗法和藏医典藏疗法,研发、炮制了具有口服和外用两种剂型的特效藏药——“德子色曼”,此药在临床治疗中治愈率非常高。同时,对顽固性皮肤病、关节炎等症有显著疗效。
2017年,“德子色曼”炮制技艺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确定周拉太为传承人。同时,在中国民族医药协会2019年科技奖暨学术年会上,这一技艺被评为中国民族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自2013年以来海南州在藏医领域获得的最高科技成就和殊荣。
走进一间病房,记者看到两名患者正围坐在电暖炉旁,露出患病部位,一旁医护人员拿着形似夹板的单面木块,时不时放在炉子上烤一烤,随后按压在病人的腿部和腰部。周拉太介绍:“这是医院颇具特色的木烙疗法,它将涂抹了药物的木块在患处放置15分钟,可以治疗关节炎、骨质增生等病症。”
因常年与潮湿的高山草甸接触,高原风湿性关节炎成为困扰牧民的常发性慢性病。为此,医院成立组建外治科,采用藏医外治金针和泄治、森吾班玛等52项疗法,主治关节炎、颈椎炎等20多种疾病,成效显著。周拉太坦言:“哪种类型病患多,就设置哪类科室,目的就是让各族群众方便就医。”
近年来,周拉太带领科研团队突出中藏医特色,以“专科办专、特色办特”为理念,打造出一批中藏医特色名科。2019年外治科获得青海省级重点特色专科称号;医院骨科设计的软件夹板、开放性骨折夹板、藏药包装袋三项技艺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汤剂科用工业蒸汽机代替燃煤炉子,药浴病床以中医加热板替代传统热炕,将药浴基础用水加寒水石对水质进行软化处理,成为藏医药浴一项发明和创新,并申请了专利。
传承藏医精粹 促进民族团结
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基地、海南州民族团结进步干部教育基地、兴海县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跟随周拉太来到藏医药文化展览馆,其藏族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的外观让人眼前一亮,红白蓝三色相间的墙体,无不透露出浓郁的藏医传统文化。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现青藏高原地区藏医药历史文化,2018年,面积约800平方米的藏医药文化展览馆在兴海县建成。馆内收藏藏医《四部医典》翔实图80幅、藏医古传统医疗器械304件;藏药入药海洋贝壳类、矿物用药样本和昆虫类样本近500余种;收藏本地区老藏医专家捐献的藏医古籍文献和藏医临床手稿、方稿等350余部。
展馆内部空间开阔,各式各样的藏药材整齐排列,从珍贵的雪莲花、红景天、甘青青兰到常见的藏青果、芫根、甘草应有尽有,每一种药材都承载着藏医对自然的敬畏。“这些药材不仅形态各异,而且药效独特,是藏医院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宝贵资源。”周拉太深情地看着柜台前的药材说。
近年来,展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握守正创新总基调,开展各类文化传承活动,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每次带领参观团队讲解时,周拉太总会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姹紫嫣红,犹如枝叶,而藏医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鲜亮的一朵……
医者,悬壶济世,仁心仁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临床医师,周拉太29年如一日奋斗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牧区临床第一线,这位草原“曼巴”以娴熟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解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他说,自己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一名普通医生,将尽己所能推动藏医药事业持续发展,为增进兴海地区各族群众健康福祉作出更多新贡献。
周拉太出生于兴海县河卡镇上游村一户普通农民家,他的爷爷洋列曼巴是一名远近闻名的藏医。小时候,周拉太经常跟随爷爷去山里采药,耳濡目染下,他传承了爷爷的医学药典,成为“德子色曼”藏药这项精华技艺的传承人。
在医共体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周拉太牵头组建4所乡镇卫生院为分院、32个村卫生室、形成县、乡、村三级紧密型医联体服务。在同等质量的诊疗服务中,使医疗费用降低15%以上,并实现“一般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的目标。在今年9月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周拉太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草药银针
埋下行医之种
周拉太的办公桌上堆满各种药材书籍和病人就诊手册,平时除了为患者看病外,他最喜欢上山研究药用植物和阅读医疗方面的书籍。
从记事起,爷爷便在行医、采药的间隙教他读书识字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在爷爷的影响下,周拉太不仅爱上了高原植物,更爱上了藏医。在他小小的世界里,藏医是那样的神奇,从草原上采摘的花花草草竟能化患者的病痛于无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渐渐地,周拉太对藏医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年幼的他立志长大后要像爷爷那样做个医生,为草原上的各族群众行医治病。
1995年9月,周拉太如愿考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卫生学校藏医专业。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研读各种医药典籍。不论是内科、外科、儿科,还是中医、西医、藏医,他都喜欢学习研究,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他是最勤奋的学生之一。
2000年9月,周拉太考入青海大学藏医学院,这让他有了对博大精深的藏医全面系统学习的机会。每节课他都会坐在教室第一排认真听讲,并常在课后追着老师请教自己对医学知识上的疑惑。时间转眼而过,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兴海县卫生系统工作。
守正创新
践行医者仁心
周拉太毕业之初,兴海县还没有正规的藏医院,藏医诊疗在县人民医院以藏医科的形式存在,由于当时医疗设备不完善,周拉太和同事只能为患者开展一些简单的医疗服务。
2004年,兴海县委县政府通过公立医疗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正式成立兴海县藏医院,周拉太随之成为藏医院的一名医生。为填补医院无法炮制藏医药的空白,他带领科研团队用本土地道药材等资源优势,结合现代技术,耗时一个月炮制出现代版的“德子色曼”。
何为“德子色曼”?周拉太介绍,爷爷行医时发现,当时兴海地区流行着一种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很难治愈,爷爷采纳西医传统医学疗法和藏医典藏疗法,研发、炮制了具有口服和外用两种剂型的特效藏药——“德子色曼”,此药在临床治疗中治愈率非常高。同时,对顽固性皮肤病、关节炎等症有显著疗效。
2017年,“德子色曼”炮制技艺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确定周拉太为传承人。同时,在中国民族医药协会2019年科技奖暨学术年会上,这一技艺被评为中国民族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自2013年以来海南州在藏医领域获得的最高科技成就和殊荣。
走进一间病房,记者看到两名患者正围坐在电暖炉旁,露出患病部位,一旁医护人员拿着形似夹板的单面木块,时不时放在炉子上烤一烤,随后按压在病人的腿部和腰部。周拉太介绍:“这是医院颇具特色的木烙疗法,它将涂抹了药物的木块在患处放置15分钟,可以治疗关节炎、骨质增生等病症。”
因常年与潮湿的高山草甸接触,高原风湿性关节炎成为困扰牧民的常发性慢性病。为此,医院成立组建外治科,采用藏医外治金针和泄治、森吾班玛等52项疗法,主治关节炎、颈椎炎等20多种疾病,成效显著。周拉太坦言:“哪种类型病患多,就设置哪类科室,目的就是让各族群众方便就医。”
近年来,周拉太带领科研团队突出中藏医特色,以“专科办专、特色办特”为理念,打造出一批中藏医特色名科。2019年外治科获得青海省级重点特色专科称号;医院骨科设计的软件夹板、开放性骨折夹板、藏药包装袋三项技艺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汤剂科用工业蒸汽机代替燃煤炉子,药浴病床以中医加热板替代传统热炕,将药浴基础用水加寒水石对水质进行软化处理,成为藏医药浴一项发明和创新,并申请了专利。
传承藏医精粹 促进民族团结
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基地、海南州民族团结进步干部教育基地、兴海县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跟随周拉太来到藏医药文化展览馆,其藏族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的外观让人眼前一亮,红白蓝三色相间的墙体,无不透露出浓郁的藏医传统文化。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现青藏高原地区藏医药历史文化,2018年,面积约800平方米的藏医药文化展览馆在兴海县建成。馆内收藏藏医《四部医典》翔实图80幅、藏医古传统医疗器械304件;藏药入药海洋贝壳类、矿物用药样本和昆虫类样本近500余种;收藏本地区老藏医专家捐献的藏医古籍文献和藏医临床手稿、方稿等350余部。
展馆内部空间开阔,各式各样的藏药材整齐排列,从珍贵的雪莲花、红景天、甘青青兰到常见的藏青果、芫根、甘草应有尽有,每一种药材都承载着藏医对自然的敬畏。“这些药材不仅形态各异,而且药效独特,是藏医院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宝贵资源。”周拉太深情地看着柜台前的药材说。
近年来,展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握守正创新总基调,开展各类文化传承活动,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每次带领参观团队讲解时,周拉太总会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姹紫嫣红,犹如枝叶,而藏医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鲜亮的一朵……
医者,悬壶济世,仁心仁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临床医师,周拉太29年如一日奋斗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牧区临床第一线,这位草原“曼巴”以娴熟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解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他说,自己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一名普通医生,将尽己所能推动藏医药事业持续发展,为增进兴海地区各族群众健康福祉作出更多新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