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刘秀青:献身乡村教育 甘做孩子们的“阿妈老师”

作者: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22-05-31 09:20:15 点击数: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截至2021年6月5日,青海省共产党员总数为42.53万名,他们在高原大地、各行各业,为青海发展、民族兴盛默默奉献,贡献力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撑起了应有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为了营造学习宣传贯彻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浓厚氛围,人民网青海频道联合青海省委组织部推出《青•听|优秀党员故事》系列报道,倾听他们用责任和担当书写初心和使命的故事。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秀麻乡斗后索寄宿制小学,距离同德县城105公里,是同德县海拔最高、离县城最远的一所小学。但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艰苦的地方,刘秀青一干就是24年。身为小学教师的刘秀青怀着一颗对党忠诚、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收获了友谊,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牧民群众与学生的敬意和爱戴。
刘秀青为住校学生梳头。本人供图
       同德县秀麻乡斗后索寄宿制小学所处的地方是牧民们的“夏窝子”。每年一到冬天,牧民们纷纷搬到几十里开外的“冬窝子”居住生活,孩子们不得不整个学期都留在学校,最远的牧民帐篷离学校有50多公里,孩子们难得回家一次。看着学校男老师们既当任课老师又当后勤人员,刘秀青在承担汉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同时,主动承担了学校“保育员”的工作。寒冷的冬天,教室里必须要生炉子,没有铁炉子,她就想办法用泥巴做土炉子。没有煤,她就每天放学后带着学生去山上拾柴、捡牛粪。看着孩子们的小手被冻得发紫,她就给孩子们买棉衣、棉鞋,手套、袜子……
       在学校,刘秀青还有一份特殊的工作——校医。有一年冬天,一场厚厚的雪让学校近50名学生同时感冒。刘秀青便一个个询问症状、分发药品,等她忙完了,食堂的饭早已变得冰凉。还有一次,晚上下着大雨,一名学生突发疾病,腹痛难忍,刘秀青背起孩子就往乡卫生院跑,一路全是泥泞的土路,到卫生院就花了半个多小时,这期间她也摔了四五跤,但是也不敢歇息,所幸孩子没事,刘秀青却被雨淋透了,全身出了风疹。
       朝夕相处,倾力付出,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和刘秀青很亲,而家长们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刘秀青,这个曾经不懂一句藏语的老师,如今成了秀麻乡斗后索寄宿制小学学生及当地群众心里亲切的“阿妈老师”“阿妈小刘”。
刘秀青辅导学生功课。本人供图
       然而,刘秀青给学校带来的除了悉心服务,还有响当当的教学成绩。讲课时她尽量深入浅出,因材施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所有学生尽量听懂,为了让学生记得更牢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每次都是汉语一遍、藏语一遍,多次讲解。
       多少年来,她所担任的学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的各项工作获得上级领导和周围同事及学生家长的一致肯定和好评。2006年刘秀青被评为“青海省优秀教师”;2009年被评为“青海省十杰教师”之一;2015年度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最受关注奖”;2017年度获青海省第三届“最美教师”称号;2018年获“中国好人榜”称号。
       平日里,刘秀青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她认真学习《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仔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备课,注意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培养,努力探索在教育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新途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