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专访母语歌手仁增卓玛

作者:拉吉卓玛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8-12-04 14:35:21 点击数:
    安多华锐部落的后代;拥有甜美、干净、美轮美奂的歌声;一口极其标准的安多藏语;身材瘦小,笑声爽朗;个性坚韧,对音乐执着追求;天生的歌者,音乐的精灵,她就是我们熟悉也不熟悉的藏族青年歌手仁增卓玛。

记者代表广大歌迷为仁增卓玛送上洁白的哈达和真诚的祝福
    青海湖网: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唱歌?
    仁增卓玛:首先我的嗓子和乐感天生还算比较好,也可以说是家族的一种遗传吧!因为我的父母双方都声音特别好,其次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母亲在我们当地算是比较有名的民间歌手,从小就听母亲唱歌,父亲也是特别能唱,每到夏天我们那里举办赛马会,在赛马会上都会有山歌对唱,很多民间的艺人都聚在一起相互切磋。在我记忆里尤其到了春节期间父母经常都不在家,因为谁家办喜事儿就请他们去唱民歌,藏族民间有很多很多风俗习惯,谁家的儿女要成亲,那天主要还是唱歌为主,整个婚礼过程要用歌声和赞词来完成。比如嫁姑娘的时候要唱哭嫁歌,以唱歌的形式传达父母对新人的安慰和祝福。歌中唱到,做女儿的终究有一天是要嫁人的,和父母亲一起生活了十几二十年,嫁到婆家后不能忘记父母的恩亲,牢记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以及父母教会你说话、走路和做人,父母不要求孩子能回报什么,只希望不要忘记父母……这样的唱词新娘听的眼泪直流,才能说明演唱者的成功。在农村不比城市,没有什么娱乐场所供人消遣,所以唱歌成为我们娱乐的方式,干农活或者放羊的时候喜欢一个人唱歌。
    青海湖网:在2007年的青海藏历年晚会上一首优美动听的《我的青海湖》打动了不少观众,也标志着你在歌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可以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仁增卓玛:在2007年年低,青海电视台藏历新年晚会即将录制的时候,晚会工作人员邀请我参加藏历年晚会,当时我没有新的好作品也不知道拿什么去参加这台晚会,显然答应参加,开始心里有些着急。之前我就拿到了《我的青海湖》这首歌的歌词,歌词写得比较大气,我特别喜欢,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适合的老师谱曲,后来眼看着晚会时间就要到了,实在没有办法就自己试着写了曲子,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顺利的写完后,第二天发传真给录音棚的老师,直接做了小样,交给了青海电视台藏历年晚会剧组。晚会总导演听完后评价不错,就这样进入了2007年青海藏历年晚会,也完成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个人创作作品。
    青海湖网: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踏上唱歌的道路?
    仁增卓玛:一路走来,非常的坎坷。那是2002年,有一个全国性的民间歌手比赛,每个省只有一个参赛名额,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参赛名额分给我们互助县,县乡经过反复赛选,推荐我去参加比赛,赛前报名需要参赛者的唱歌录像带,当时在我们村里电视都很少能看到,更何况录像带听都没有听说过,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乡上的人带我到互助县城摄制了录像带,后来顺利地就被选中了,代表青海省去南宁参加比赛,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之前也从来没有上过舞台,坐在火车上我都不知道自己该唱什么歌,走之前母亲教了我一些唱歌时应该注意的要点,我就站在车厢的过道里反复的练习。反复的听母亲唱的录音带。在南宁的两个多礼拜,我几乎都没有说话,因为那会儿我一句汉语都不会讲,也听不懂,不过比赛成绩还算理想,获得了全国第二名。颁奖晚会演出结束后,广西歌舞团等当地的几家文艺单位负责人都来找我谈话,想留我在他们的团里当演员,可是我最基本的语言交流都很困难,所以决然的选择了回家。回到县上那天的情景让我至今难忘,满大街都挂着我的照片,报纸上都登了我获奖的消息,尤其最夸张的是,每天晚上《新闻联播》一结束,就开始放我决赛以及颁奖晚会的那段录像,整整播了一个月,那段日子我都不好意思出门,大家几乎都知道我了。其实在去参加比赛前父亲是很反对的,因为他从来没有听到过我唱的歌,也很怀疑我会唱歌,因为我们家族的教育很传统,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大喊大叫,更何况是唱歌。得奖回来后,父母很为我高兴,并且鼓励我以后要好好唱歌。之后不久,我被招进了互助县文化馆演出队,那时候的工作非常艰难,每天为游客做演出接待工作。虽然工作很艰难,但我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先后参加了几次全省性歌手比赛,也拿到了七八个奖项。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武警青海总队文工团团长李宁生老师,他对我的演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并且想以特招的方式把我招进武警青海总队文工团,但是县上根本不让我走,我也只能选择放弃,李老师觉得我在一个小县城唱歌很可惜,就主动要求我周末到西宁免费来上他的声乐课,就这样每个周末我到西宁上李老师的课,开始,老师知道我对西宁不熟悉,每个周末都会叫人来车站接送,他的良苦用心就是希望我能多学点东西,以后出好的成绩,所以我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很珍惜,上完课回去就刻苦练习。除了声乐知识,还学习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记得当时去上声乐课时,因不会汉语,对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很多时候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所以老师要求我在两个月之内必须会讲汉语。接着在一些同事们的帮助下开始从拼音入手,系统的学习汉文。从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到可以读懂报纸,我用了半年多的时间。那会儿我的工资比较低,每个月只有280多元钱,每周去西宁往返车票就要20多元钱,为了每个周末能到西宁学习声乐课我省吃俭用,很多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花一元钱买两个饼子做午饭是常事,就是在这种非常艰苦的环境中我坚持了一年多时间。后来县上的工作越来越忙,演出队只有我一个唱歌的,感冒了也不能请假,嗓子哑了都要唱歌,过度的疲劳导致嗓子出了毛病,声带发炎并且长了很多息肉,有时候甚至发不出声音,而单位上还是不让我请假,害怕我找借口离开单位,不能唱歌,就让我跳舞,我感觉从内心里再坚持不下去了,又不敢给家里人说,让村里人知道会说我好好的去工作,怎么搞的这么狼狈,父母会很没有面子。身体实在支撑不住的时候我就自作主张的去了西宁,找亲戚和老乡借了点钱,一边看病,一边在青海省艺校学琴。作为一个唱歌的演员,嗓子出问题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人开始变的自卑,内心就没有了快乐,一年多时间没有唱歌,也没有去李老师那儿上声乐课,每次和李老师联系我都撒谎说自己工作忙的去不了,不敢给老师说实话,不想给老师添麻烦,害怕老师会很失望,他那么器重我,我却没有保护好嗓子,没脸见老师。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琴房练琴,听听音乐心里才会舒服一些。2003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青海赛区开始报名的时候,李老师打电话问我有没有报名,我实在瞒不过老师就把真实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师,他知道我嗓子出了问题后非常着急,就说你别想着一定要拿奖,别给自己任何压力,把这场比赛当做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还说参加比赛可不像你以前在饭桌旁唱得那样,这种舞台特别能锻炼人,不管在唱功或综合素质各个方面你肯定会受益匪浅,一再嘱咐我得尽快治疗,老师说想见我一面,要我去见他,当老师看到我,听到我说话很困难,眼泪都流了下来,他说没有想到小小年纪经历了这么多苦,他从家里拿出4000元钱,叫我去看病。在西宁的一年多时间里,为了生活我借了不少钱,老师给的大部分钱都还了债,只打了三天的针。在老师的督促下报了名,报名后一个星期就开始比赛,我的嗓子和以前一样,根本不能唱歌,眼看着比赛时间就要到了,艺校里报了名的学生和老师们都在加紧排练,而我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整天睡觉。比赛前一天朋友跑来问我打算唱什么歌,我回答不知道,朋友建议我听一下他选的参赛曲目《在那东山顶上》的伴奏带,听完后感觉挺好,我就说实在不行我也唱这首歌吧!后来我也找了这首歌的伴奏就试唱,然后到总队去找老师听我唱,可是一唱声音还是很小而且音量微弱发声很困难,效果更不用说很差,老师说可能不行,自己更是灰心丧气。对于我来说参加那次比赛是个奇迹,不知道怎么回事正式比赛的时候嗓子状态非常好,但是一说话还是老样子,当天比赛结束后整个人筋疲力尽。第二天一大早就去看成绩,初赛排名我的成绩是第一名,接着复赛以及决赛也都拿到了第一名,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真的很幸运。那次拿奖可以说是我歌唱道路上的转折点,不仅嗓子随着心情的好转慢慢好了起来,而且为自己的人生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一页。开始有很多团体、地方和电视节目邀请我去唱歌,从精神和物质上都有了大的转变,尤其在歌唱方面进步很快,自己也会刻意的去听国内外的各种类型的音乐,在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随着声乐、乐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参与录音等,感觉自己慢慢的会唱歌了,也掌握了一些民间唱法和专业唱法之间声音相互转换和利用。

自始至终都让空气中充满欢笑声
    青海湖网:你来自华锐,也唱过一首叫《华锐娃》的歌曲,有很多人特别喜欢,但是人们一听到“华锐”这个词,马上联想到“不会母语,不懂藏文”,而你从出道以来都是在唱母语歌曲,这个让很多人都很吃惊,应该也有人对你的母语水平表示过质疑吧?
    仁增卓玛:华锐是个藏汉杂居的地方,流动人口比较多,所以更多人都在使用汉语,最关键的是我们老家一直以来没有藏文学校,而我的家族比较特殊,爷爷是活佛,所以家里比较注重让所有孩子们要学习藏文,学习藏文的目的是读懂藏民族最精华的东西——佛法的基本 内涵。小时候我和家里的兄弟姐妹一起去村里的老人那儿学习藏文,从三十个字母开始学,再到拼读,背诵了学藏文必用的一些课程。为了巩固和加强藏文基础还去读了不少经文和一些神话故事书,比如《格萨尔王传》、《智美更登》等等,这种学习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藏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参加一些演出和录音的时候就会有人说我的发音特别标准,华锐的语言与安多其他地区的语言相比较吐字要清楚很多,我们要把上加字和下加字的音全部发出来,我经常和其他地方的同胞们一起交流谈话中掌握了不同方言的发音和用字上的差异,而且华锐藏语里至今还运用很多古语,所以在我刚到西宁的时候用藏语交流是有点困难的,别人说的我基本上能听明白,可是我一开口发现很多人都听不懂我在说什么,到现在在自己的观念中我老家的藏语发音总的来说是比较标准的,所以唱歌的时候在藏语发音上对自己有着很大的帮助,慢慢掌握了比较标准的安多语,现在用母语交流一般都不成什么问题。
    青海湖网:作为一个藏族歌手站在舞台上,出现在电视、网络和刊物等媒体上,代表的是藏族人的形象,散发藏族人的一种气质和魅力,所以掌握本民族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你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吗?
    仁增卓玛:我对藏文化的认识大多来源于家庭,父母的教育,家族传统习惯的影响,以及更多的是佛教文化的熏陶。我很热爱自己的民族,十分渴望尽量多的去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喜欢跑去打听当地一些比较古老的民间文化,从中了解和搜集一些古老的民歌。喜欢听老人们讲他们的过去,更多的想了解自己的先民们的生活和民间的一些风俗习惯。在我的家乡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都要唱歌,《挤奶歌》、《打墙歌》、《赞歌》等等,比如想吃羊肉首先要唱歌,是对唱形式,只有唱赢了才能吃肉。唱词内容大概是这样:羊是怎么出生的,主人是怎样辛辛苦苦喂养大的,羊走丢后又是怎样找回来的,羊的生命也是很珍贵,为了我们吃到肉夺取了它的生命是不对的……等等,表述的是藏民族特有的一些生活中的哲理、经验和谚语,其中的文化内涵特别丰富,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和探讨。自己小时候为了学好藏文,读了不少书,对我影响最深,并且到现在都很受用的就是《格萨尔王传》,书中记载了很多历史知识和神话传说,文字极其优美,表述方式特别丰富,文化内涵深远无比,作为藏族人应该必读的一本书,虽然有很多个版本的汉文译本,但是被翻译过来的文字始终不能达到原著的意境,所传达的内容是会有很多出入的,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藏文是件很可惜和遗憾的事情。
    青海湖网:目前很多歌迷建议和渴望我们的歌手尽量能用母语演唱,但是很多歌手对此似乎很矛盾,固然用母语演唱是必不可少的,那样才能把西藏音乐诠释的更完整,但是又要去考虑市场的问题,需要演唱一些汉语歌曲,争取更广的市场和更丰厚的利益,在这样的矛盾中你将如何选择,感觉提倡母语演唱有何意义?
    仁增卓玛:用母语演唱非常重要,民族音乐结合本民族语言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效果,音乐是无国界的,不一定听懂歌词就会喜欢或完美,就像我们听外语歌曲,只要旋律、配乐、发音和唱腔等表现到最佳状态就是好音乐,大家都会很欣赏。蒙古长调、藏族山歌以及弹唱、侗族多声部演唱……等等很多的民歌形式,很难去想像用汉语唱出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母语演唱对保护和发扬民族音乐至关重要。但是另一方面,作为歌手需要不断突破自己和尝试新的曲风,演唱风格、流行和摇滚曲风大可不必拘泥于母语演唱,还是在于歌曲的类型,在以后的演唱中,我还是会不断谨慎的去尝试不同的曲风和运用不同的语言,但是母语歌曲是我的主打。
    青海湖网:一个人的进步在于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拿出新的东西,这样才能保持生命力,尤其是艺人,学习的重要性在你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说说你的学习心得。
    仁增卓玛:可以说我一直在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以前在互助县文化馆演出队的时候,开始我什么都不知道,学歌全凭记忆力,发现时间长了记忆力是靠不住的,意识到要学会识谱。一般学谱子找音准都要有钢琴才可以,就我当时的条件买架钢琴是天方夜谭,所以只能拿着曲谱学习,从最基础的1234567学起。演出队里的同事有从艺校毕业的,它们辅导了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遗余力的帮助我,就整天一有空就唱书上的那些老歌。再加之利用周末在西宁李老师授声乐课,对我的提高非常大,半个月以后一拿到谱子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几乎都能唱下来,近两年进棚录歌是经常的事,也成了我的习惯。一般歌手录歌要提前一个星期拿到谱子做练习,而我和我的一些好朋友比如才吉和央金兰泽,我们几个很多情况下当天进棚后拿到谱子就录音,刚开始觉得有点难度,不过后来慢慢习惯了也不觉得难,所以我感觉扎实的专业知识会给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使工作变得轻松愉快。

凝神诉说远大的理想
    青海湖网:从2002年接触到歌唱事业开始到现在,你在音乐的道路上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磨难,同时也很幸运的遇到了很多机遇和贵人。比如武警青海总队文工团团长李宁生老师可以说是对你帮助最大的人吧?
    仁增卓玛:走上社会后对我最重要的人就是李老师了,是他教我唱歌,教我怎么做人,督促我学习文化知识,在经济上给予我帮助,精神上给我鼓励。到现在这么多年我没有给老师买过一包烟。每当我遇到一些挫折,或者想放弃的时候,就会想起李老师,想起他对我的谆谆教诲和为我付出的点点滴滴,然后告诉自己要坚强,要坚持,要做出点成绩让老师为我高兴。是李老师指给我这条音乐之路,我现在的一切都是李老师给的。在西宁李老师就是我最亲的人,就像父亲一样爱护着我,我有什么问题都去请教李老师,可以说李老师是我的精神支柱。
    青海湖网:你的几首单曲像《玉树民歌》、《华锐哇》、《我的青海湖》等都是大家比较喜欢的歌曲,很多人都用你的歌做手机铃声,包括我在内,可见大家对你和你的音乐的喜爱程度已经很高了,前阵子也听说你已经在准备出专辑了,那么你的首张专辑什么时候能和广大的歌迷朋友们见面呢,可以透露一些新专辑的准备情况吗?
    仁增卓玛: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年底专辑就可以出版。有四五首歌曲是我的原创,其中包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歌曲《我的青海湖》,是我比较满意的作品,歌词是藏语广播电台的周拉加老师写的,曲子是我写的,今年八月份在青海湖拍摄了MTV。整张专辑由12首歌组成,都是自己从很多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并且都是母语歌曲。尝试了不同的曲风,有山歌、民通和通俗,还运用了藏戏的一些唱腔。说到出专辑有这样一个笑话,说阿坝州红原县的一个牧民去买歌碟,问老板有没有仁增卓玛的光盘,老板说没有,牧民一脸的差异,就说:“我们县上的牧民半年出一个光盘,这个唱歌的姑娘唱了六七年怎么还没有出光盘……”索然这是个笑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在西藏音乐市场的混乱,牧民们挖虫草卖了钱就去出自己的演唱专辑,这种方式打破了市场的秩序,而从另一个侧面也感觉到自己的确该出个人专辑了,所以今年下了决心去做专辑,辞去了青海省歌舞团的工作,一心一意的打造这张专辑。也是希望自己在音乐的道路上加快脚步,开辟一片新的天地,追逐一些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很多时候通过网络和广播,以及有很多人直接给我打来电话,都在表示特别期待我的专辑,所以今年出专辑就是为了报答和满足我的歌迷朋友们,其次也是对自己这么多年歌唱生涯的一个总结和交代。这次做专辑得到了很多圈内老师和朋友的帮助,不管是从音乐上,还是在资金上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在这里向我的老师和朋友们表示感谢,同时自己会更加努力,不去辜负所有人对我的期望。
    记者结语
    藏民族天生在文学、歌舞等文艺方面比较有天赋和灵气,会写作、会唱歌、会跳舞真的是不足为奇的,而且如今做歌手的人比较多,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而在众多的西藏歌手中,仁增卓玛表现出了诸多的优势,尤其在年轻一辈的歌手中,可以说是脱颖而出。通过对她的采访,我总结了以下五点作为歌手仁增卓玛所具备的优势:第一,她很热爱歌唱事业,只有热爱一项事业,才能把它做好做精,仁增卓玛从一个个困难中走过来,依然保持着最初踏上歌坛的那份单纯和执着;第二,她很热爱自己的民族,仁增卓玛告诉我她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走遍全藏区,把民间即将消失的那些宝贵的传统文化,用摄像头或者自己的笔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她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渴望已经达到了一种狂热的程度;第三,她为了唱好歌坚持不懈的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勤奋好学,不怕吃苦。没有条件自己去创造条件,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勇敢的面对各种困难,用自己的坚强战胜和征服一切阻碍,从蹒跚学步到昂首阔步,她付出的辛苦都一一得到了回报和认可。第四,仁增卓玛看似不被普遍认可的华锐口音,实则给她在演唱母语歌曲方面带来了太多的好处,发音的准确和清楚,使她在演艺母语歌曲时驾轻就熟,表达的字正腔圆,并且很多人通过学唱她的歌曲对纠正发音上的错误很有帮助,尤其对于小孩和藏语的初学者是很好的模仿对象;第五,仁增卓玛很幸运,拥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以及明锐的乐感和节奏感,并且在她遇到困难时,总会有人去拉她一把,这也说明仁增卓玛自身在为人处世方面德性很高,聚攒了人气,展开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