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大仓村的好支书多杰扎西

作者:金明 杨成德 来源:海南报 时间:2009-03-26 10:19:25 点击数:
牧民定居点一幢幢崭新的瓦房,一个个标准的育肥暖棚,穿梭往来的小轿车……这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江西沟乡大仓村现在的面貌。看到牧民们今天的富裕生活,谁还会想到2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人均收入只有800多元的粗放式纯牧业村,而转变大仓村村民观念,使大仓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就是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大仓村村党支部书记多杰扎西。
    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1991年,18岁的多杰扎西初中毕业回到村里当上了扫盲老师。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已根植他的心底。在他的心目中,地处美丽的青海湖畔的大仓村应该是极富湖畔藏民族风情、群众生活富裕、乡村经济繁荣发展的文明村落。从扫盲老师到担任社里的会计、社长,多杰扎西热情执着地试图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信心着实感动了所有村民,学文化、学经商的热潮在村里渐渐兴起,大仓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悄然发生了变化。他开始经常浏览各种书籍、报刊,并经常同曾出过外省的农牧民交谈,寻找适合自身的致富道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他将育肥项目列为致富发展的首选。但是多杰扎西的想法却遭到了众人的反对。必须要有人先做起来,用实事说话!于是他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自己家建起了一座育肥暖棚,羔羊全部集中圈养育肥。结果这批羔羊比传统的放牧养提前了半年至一年出栏,既节省了成本又缩短了售羊的周期,效益自然明显。从议论纷纷到整天围着他了解育肥知识,村民们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多杰扎西趁热打铁帮助部分村民建暖棚、传技术、讲效益、跑市场,经过几年的努力,大仓村高效畜棚推广率达到98%以上,产羔成活率达到100%,羔羊育肥产业初具规模,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全村人均收入增加到6000多元。2002年,全州村级组织“两推一选”试点工作在江西沟乡进行,年仅29岁的多杰扎西被村民推选为大仓村党支部书记。他将七社搞暖棚育肥的成功经验向全村推广,鼓励村民大规模种植燕麦等高效饲草料,在环湖地区率先进行春羔变冬羔育肥模式,大仓村70%的农牧民靠发展育肥产业过上了小康生活。
    搞活发展的经纪人一个产品的最终价值和销售环节是密不可分的。大仓村在育肥产业规模化后,各地羊贩子闻讯而来。细心的多杰扎西了解到羊贩子在当地收每一只羊再拉到西宁等地贩卖至少赚取30元的利润,为此,他开始想方设法联系西宁屠宰场的老板。最终通过甘肃籍商人马文成结交了一名屠宰场回族马老板,并将他请到大仓村实地了解村里的育肥规模,与马老板达成了直接集中交易的协议。然而,习惯了同贩羊子一手交钱一交货模式的村民们还是有些担心。为了消除大家的疑虑,多杰扎西以自家家产做担保,并带领部分村民去马老板的屠宰场参观,大家这才稍稍安下心来。直到几天后,多杰扎西出售的羊钱一个一个送到大伙手里的的时候,村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拿着比以前多了许多的羊钱他们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纷纷竖起大拇指夸他:“扎西书记真法码(了不起)!”掏到了第一桶金,村民们的积极性更高了,多杰扎西的胆子也更大了。目前大仓村已拥有一次性出栏300只以上规模的育肥大户6户,有10多名村民直接与西宁屠宰场老板建立关系专门从事牛羊贩运。了解各个市场的羊价、需求量等信息,组织安排收购拉运,为村民作担保,联系运输车辆,负责垫付收羊款,随着育肥经济的不断发展,多杰扎西也成了村里最忙的人。要致富先修路,为了便于村里的畜产品出村,2003年,多杰扎西书记从县交通局争取到了15万元资金在村里修了一条16公里的砂石路,这使村民们不出村就能卖掉羊,“大仓村里去哈路好”也成为畜产品生意人的一句口头禅。
    乐于奉献的大善人
    多杰扎西常说:“当支部书记就要心系群众,决不能只把关心群众挂在嘴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村民彭毛是外县搬迁户,初来大仓村家时一贫如洗。2004年多杰扎西主动拿出2.5万元帮助他建起了120平米的标准暖棚,如今彭毛家还有了30亩的耕地,也成了村里的育肥大户,父亲还在乡上开了商店,自己建了一家空心砖厂,成为了全村第一个小“企业家”,一年的收入就有几十万元。
    村民角贝老人一家六口人,最初只有6只羊,全家人靠给别人放羊挣钱为生。多杰了解到这一情况,借给他们7000多元买了78只生产母羊。在多杰扎西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不到两年时间,他们不仅还清了借款,而且成为了全村的育肥大户。 
    像这样帮助困难户,照顾孤寡老、残疾人的事情,多杰扎西还做了许多。2003年,多杰扎西多方争取资金1.8万元,动员党员捐助6000元,为村里3户困难户新建房屋9间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采访中了解到,多年来多杰扎西仅为村里的困难户捐款就达6万多元,他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被村民赞誉为热心帮助他人的“大善人”。湖畔牧区的重教人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实践中,多杰扎西深刻认识到,要让牧民过上真正富裕的日子,必须重视教育。近年来,随着就业难的问题很多群众不愿将子女送入学校,多杰扎西发动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挨家挨户做思想动员工作。2006年他将奖励机制写进村规民约,由村上出资对考取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的学生进行2000-500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家庭困难的优秀学生进行全额资助,对资助学生辍学的学生家长进行双倍的罚款。通过他的努力,使全村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从以前75%上升到现在的100%,并无一名学生辍学,2008年全村考上研究生1人,考上大学12人。他还经常到寄校力所能及的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如部分学生离校较远,居住分散,影响按时开课,学校缺少电教室以及设备等问题,村里出资8.7万,修建餐厅和电教室,并配了部分电教设备,他还个人出资为全村86名学生购买了统一的校服。同时,他还对本村正在高校就读的学生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利用学到的知识结合本村实际,就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农牧业生产、增加群众收入方面进行调研,并设立奖学金激发学生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此举既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为村里未来的发展拓宽了思路。
    多年来,多杰扎西非常重视科技培训工作,凡是县乡组织的科技知识下乡活动和举办的培训班,他都积极动员村民特别是村里的年轻人参加,还主动邀请了畜牧部门的同志在本村搞试验,推广适用畜牧科技。如今,畜种改良、以畜定草、测土配方、科学配料已深入人心,科技兴牧新观念的春风吹遍了大仓村的每一个角落。民族团结的贴心人大仓村八社全村惟一一个由汉、满、土、回等多个民族成份组成的农业社,由于草山耕地少,群众增收渠道窄,长期以来,与大仓村其他牧业点来往较少,矛盾纠纷较多。2002年以来,在多杰扎西的努力下,村里做到了凡事公平公正,逐步为八社的村民解决了草场,争取了育肥暖棚项目,切实解决八社群众的很多实际困难,他因此也得到了八社各族群众的赞誉。2007年,八社农业点油菜青稞滞销,他四处奔波积极与各地省州粮食收购企业联系,及时出售了积压的油茶,减少了群众的损失。牛羊育肥大户李俊在采访中说:“多杰书记还是我的师傅,他不仅让我学会了搞育肥、跑贩运,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当好一名社干部。”如今逢年过节农业点的社火和牧业点的藏族歌舞互相串村演出,各村之间互相来往,各民族群众坐在一起互相做买卖谈生意谋发展蔚然成风,全村形成了上下一条心、事事都参与、村貌村容焕然一新,全村一派和谐安定的景象。
    几年来,多杰扎西先后争取资金35万元,自筹资金40余万元,在解决人畜饮水、围栏草场、新建高标准畜棚和塑料大棚、调整畜牧业结构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引进小尾寒羊、奶牛、搞育肥贩运和规模养殖,发展羔羊经济,普及科学养畜,在西部大开发的特定环境和以草定畜的大气候下,走出了一条高寒牧区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