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峻常青乡长先进事迹
常青,男,1970年出生,中共党员,天峻县人,自2006年任天峻县阳康乡乡长以来,凭借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过硬的领导才能和丰富的牧区工作经验,以在困难面前不低过头、不认输的勇气;在原则面前不讲情、不让步的正气;在工作中改革创新、敢打敢拼的活力。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准则,尽其所能,倾其全力,发展牧区经济,提升牧民收入水平,赢得了广大牧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破解牧区经济转型难题,“马路经济”发展理念横空出世
在由天峻通往木里煤矿的天木公路上有这样一个村镇——赛尔娘村,做为阳康乡这样一个纯牧业乡的乡政府所在地,初到这里的人们不仅会惊讶,这个全乡人口仅1100多人的乡镇,其乡政府所在地会呈现出这样的景象:穿村而过的天木公路上各种车辆川流不息,路两旁宽敞,笔直的人行道和崭新、大气、设施齐全的赛尔娘广场让人看不出这只是天峻县行政版图上的一个小乡村。而当你走进集汽车修理、零配件销售于一体的汽车综合服务一条街。走进水电暖设施齐备的游牧民定居商用一体化综合楼,你就会看到世代靠放牧为生的牧民群众现如今在自家的草原上做起了第三产业,玩起了服务经济。不过用当地牧民群众的话来说这叫“马路经济”。而最早大胆提出这一口号并且甩开膀子去干的就是全乡百姓竖起大拇指,打心眼里佩服的阳康乡乡长——常青。
阳康乡地处天峻山深处,牧民以放牧为主。240户1133名藏族牧民全靠53017万头牛羊为生。由于远离城镇,加上教育、语言交流困难等原因的影响,多数牧民观念陈旧,既无文化又缺乏进城打工挣钱的—技之长,交通不便、经营单—,使当地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步伐缓慢。而这一切看在常青的眼里,急在他的心里。想起在被任命为乡长之时,自己曾经说出的那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豪言壮语。如何让当地牧民群众早日走上小康之路这个现实已经是迫在眉睫。而此时受过多年党的教育,拥有丰富牧区工作经验的的常青深知,发展地方经济关键在于发展思路,要根据本地实际,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阳康乡的特色优势在哪里?穿越全乡的天木公路连接着天峻县政治、经济中心新源镇和全县重要能源聚集地木里煤矿。同时也是是前往苏里、龙门和新发现的著名风景区——天湖的必经之路。每天车流量达1500多辆之巨,前往矿区、天湖旅游景点的人员休息吃饭、车辆加水、维修这些后勤补给蕴藏了无限商机。这条天木公路不就是转变发展思路,发展服务经济,提高牧民收入的一个宝藏吗?在认识到这一特有的优势后,常青率领乡政府一班人,经过反复的摸底调研和多次论证后,大胆的提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阳康地处青海湖上游,是国家、省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藏族牧民要致富,阳康乡就要在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马路经济,围绕天木公路做文章,通过繁荣三产服务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于是一个独具阳康特色的“牧业强乡,马路经济富乡”的发展战略就这样横空出世!
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带领群众阔步走上致富之路
发展思路已经明确,该是放手一搏的时候了!不能再让阳康乡的牧民群众世世代代依靠放牧过活,不能再让阳康乡的经济面貌依旧停留不前。在天峻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下,一系列在阳康历史上空前的改革发展举措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悄然展开!4个引导藏族牧民群众不断壮大特色生态畜牧业的生态高效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向赛尔娘村发展,向赛尔娘村进军的号角也被常青吹响了。投资76万元,面积4200平方米,太阳能照明、彩砖铺地、设施齐全的赛尔娘广场建了起来;投资54.4万元,安装42盏太阳能路灯,修建在公路两侧长3200米的人行道建了起来;2010年投资800多万元的游牧民定居点、城镇给排水管道、街面道路硬化、亮化美化工程,这些积极改善人居环境的举措让过去白天脏乱差、夜里—片黑的赛尔娘村旧貌换新颜!阳康乡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大跨越!看到以前破旧的乡镇有了如此惊人的变化,全乡的藏族群众在心里就开始为这位乡长竖起了大拇指。
但对于常青来说做到这些还不够,他的大脑依旧在不停的飞转,疲惫的双腿依旧不停的在四处奔波。牧民进城定居必须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否则规划中的一切都将成空,自己当初立下的誓言将成为笑柄!再多坚持一下,自己的身体还撑得住;再少休息一下,即将实施的富民项目已经摆在案头。于是在常青带领全乡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意识,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在坚持全力以赴抓项目、凝心聚力打基础、筑巢引凤促发展方略的指引下。投资入股的牧民每年增加收入2000多元,一年育肥牛羊1000多只的10栋砖木结构节能温棚、储草棚、管护室等设施齐全的赛尔娘村特色养殖示范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赛尔娘牧委会投资60万元的停车场和集汽车修理、零配件销售于一体的汽车综合服务一条街建成并开张营业。在这条街上11家合作社成员门面出租费、加上其他收人每年增收近万元;14名藏族牧民通过在沿街开设汽车加水站,仅4个月时间就挣回了108万元。这还不是常青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为吸引更多的藏族牧民进城做生意,乡政府又多方筹资429万元开工建设了2400平方米,每套面积80平方米,水电暖设施齐备的游牧民定居商用一体化综合楼,一楼出租,二楼居住,解决了进城牧民的住房难题,每年他们足不出户就有上万元的房租收人。如今,“要想富,赛尔娘开店经商去”已经成为阳康乡藏族牧民的新时尚。渐渐的靠“牧”吃饭的牧区群众的生意经越来越精明,口袋里的花销钱越来越多,门前的小轿车越来越高档。逐步完善和丰富起来的增收致富“造血”功能,让阳康乡藏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与此同时,过去在群众心里竖大拇指的常青已经在群众中建立起了威信,一谈起他,大家乐呵呵的直竖大拇指,直夸他是共产党的好干部!
现如今立足赛尔娘街头举目远望,公路两旁低矮破旧的小平房、尘飞扬的砂石路,伴随着推土机马达的轰鸣声正在成为平地,巨大的塔吊又将一个又一个建设工地连成一片,拔地而起的高楼、快速推进的城镇建设,处处一派大建设、大发展的喜人景象。但已经尝到转变发展思路,拓宽牧民增收渠道发展理念甜头的常青和全乡干部群众们并没有停下脚步的念头,一个个更加宏伟的发展规划正在一步步的实施当中。回望这几年风风火火的改革之路,常青让阳康乡牧民群众冲破了千百年来“躺在山坡晒太阳,宁愿受穷不经商”的老观念。有思路,就会有出路。有州、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有阳康乡积极进取善于创新的领导班子,有天木公路丰富的资源优势,加上勤劳智慧阳康人的共同努力,阳康腾飞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而对于常青来说,这个朴实无华,埋头苦干的藏族汉子,在平凡的岗位上以他的高贵品质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涵,以真实业绩树立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也许他不会为更多人所熟知,但他永远都是基层干部中的一员,永远都是阳康乡全体藏族群众心目中的好乡长!(青海湖网特约记者 东主才让 谢涛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