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哇扬卓的岭国服饰城
一走进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嘎哇扬卓岭国服饰城,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美丽绣件映入眼帘。这种美好的、固有的、能代表传统文化的藏族服饰制作融合了绘画、书法的精髓,它运用浑熟的技巧将多彩靓丽的丝线附着浓浓的艺术气韵,生动地展现着其独特的文化,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勤劳撑起的天空
当不善言谈的老板娘吉海谈起当初,脸上露出苦难过后的自豪和骄傲,艰难的创业历程娓娓道来。刚到县城时,摆过地摊,开过日用商店。当时只有3500 元作为启动资金,走上了服饰加工的致富路。
从1986年招聘了2名裁缝及2名服务员,加工农牧民冬夏装。1999年正式注册为“岗日商店”。2001年铺面及厂房逐渐扩大,并且在西宁及海南增加销售点,工作人员增加到25人,从四川甘孜等地请来专业人员培训自己的工人,大量生产康巴、安多、农牧民服饰。到如今发展成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总投资2000多万的从事各类藏族服饰的设计制作和销售一个中型企业,员工达到140多人,销售网点遍及海南,果洛,海西,海北等10多个地区,年销售额2400多万元,在全国藏区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2010年开始以原产品为主体新生产古代服饰和格萨尔王全套服饰(戏装)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体系,生产的服装以古代格萨尔王服饰文化为主,对藏族服饰文化的结构、艺术特色、审美特征、制作工艺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加强了藏族服饰文化的特色,风格独特,形式多样,色彩鲜明,花纹图案构思精巧而变化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去年注册商标“嘎哇扬卓”,更奠定了它在藏式服饰中独具的风采。
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藏族服饰地制作,具有技术性强,投资成本小,风险低,生产方式灵活的特点,可以家庭式的经营,也可以是工厂集体式组织生产。嘎哇扬卓岭国服饰城通过培训使当地妇女掌握藏族服饰制作技能,既可以帮组妇女不离家务劳动而发展家庭经济,增收致富,也可以帮助妇女向规模化生产转移就业,推进牧区社区妇女城市化进程。
在马汉台的加工厂里,该厂的负责人何君介绍,在从该村租了8间房,从当地招收了20多名妇女进行服装加工。同时帐篷厂等都是从农牧区招工,既解决了富裕劳动力,又带领群众致富。
廿地乡曲扎村的残疾人叶洛说:“我从前一直在放羊,一年下来的收入也就几千块,自从来到这里就不一样了,每年的经济收入在2万以上,去年在西台买了个庄廓,盖了一砖到顶的瓦房,生活条件很好了。”
谈起到服饰城后各方面的变化,裁缝师傅围拢过来,争先恐后的述说着自己的感受。来服饰城时间最长的赵永英说:“原先自己开来一家裁缝店,进货、加工、销售等一切要自己操心,一个月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就好了,自己只负责技术,没有其他的责任,收入很好。”皮鞋厂下岗职工赵香莲说:“刚下岗时,由于岁数等原因,工作不好找,即便找上工作了,工资也就七八百元,日子过得却是艰难。来到这里后,老板人好,工资也不错,从不拖欠,平时的福利也有一些,对生活又充满了憧憬和信心。”
“小人物”心中的大舞台
随着海南州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也随之得到了一定发展,市场潜力巨大。娘吉海认定,旅游业的发展将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将成为旅游者的新宠。
娘吉海在谈到未来的发展时说,现在的车间及仓库都是临时租用的,人员也较少,无法满足将来的需求。针对这几年的旅游发展,要建设1000平方米的展示交易区、3000平方米服饰帐篷加工区、2000平方米的仓库配送区、2250平方米的生活区和200平方米的电子商务中心,加大产品的推广和交易。同时,加大对当地贫困藏族青年妇女的藏族服饰技能的培养,帮助富裕劳动力获得经济增长、致富的同时,也帮助妇女在在参与民族工艺市场的发展中获得自身的价值,推进各民族的团结与协作。
结束采访与老板分别时,他的目光伸向远方,阳光洒在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