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九零后藏族导演德子吉

作者:佚名 来源:民间影像论坛 时间:2014-12-23 10:29:00 点击数:

  没想到《大树下的小孩》导演是个女孩子,还几乎是个“95后”!今年夏天在西宁,去青年电影作者道尔巴所在的影视工作室,得以看到这部短片。辗转到年末了才和她简单谈了谈片子背后的故事。令人惊喜的是,《大树下的小孩》没有落入“救赎”“求学”之类的俗套情结,它从一个牧区失学小男孩的视角出发,并不纠结于失学的苦楚,而是更广泛地发展到了这片土地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
  看过影片的人大概不多,以上仅为个人拙见,希望大家看过之后与我们多多交流。 

  首先为我们简单介绍下你自己。
  我1994年3月14出生于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2011年毕业于青海省海南州第一民族高级中学, 2011年夏天到北京去学习影视编导和表演专业。创作了数首诗歌,歌词等文学作品发表过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
  电影方面的经验:
  电影《卓玛的项链》场记。
  电影《阿柔情缘》场记。
  电影《青春往事》副导演,场记。
  纪录片《父母去拉萨之后》编导,摄影。
  微电影《大树下的小孩》编剧,导演。
  电影剧本《静静的雪》(合作)。
  音乐剧剧本《五彩的旋律》。

  你父亲也是影视工作者,在这方面他对你是否有影响?
  在我心目中我父亲是个很优秀的艺术家,我喜欢他的诗歌和艺术造诣,所以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他对我的影响力很大。比如:我小学的时候他让我每天都写日记。让我看他用藏语配音的有些电视剧和电影。他经常让我编故事,后来他的首部电影拍摄时我也参与过。我父亲在家喜欢看电影,  我也跟着看,看完一起讨论观后感并且我俩喜欢的电影类型也是一样的。他创作的所有作品都会让我享受,而且很支持让我学影视。久而久之我也慢慢地走上了文学艺术这条路,上了艺术学院影视编导系,所以无论写诗写剧本或拍电影我觉得都受了他的影响。

[FS:PAGE]

  主角小演员是你的表弟,在影片中他的表现节制而丰富,请谈谈你和他的“合作”方式?
  当时我在写剧本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他了, 因为他的年龄,性格比较接近这部影片里所需要的角色,所以很合适来演剧中的人物。他很单纯,也不懂什么叫演戏,当我把整个故事给他讲述的时候他感动的哭了,很容易进入角色。影片也很接近他的现实生活,他很用功,能吃苦。更重要的是他五六岁时我爸爸让他演过一部微电影,所以有些经验。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多场景是他自己自然而然演下去的,我也很满意。 他不了解有些细节的地方我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让他明白剧情,比如:比喻一些现实生活中他所看见的或能听懂的事件来让他了解剧本, 指点他的演技。我觉得我俩的合作过程很愉快也很投入。

  我认为《大树下的小孩》有许多隐喻,大树,小孩对羊羔、石头的“幻觉”,总是出现在远景中的拾荒者,以及影片结尾突然出现在树下的黑板等等。我看到你选择了不去交代这些情节的背景,关于这些你在创作中是如何考虑的?
  一部影片中所设定的场景和事件有很大的关系,比如那棵千年的大树和,树下大小石头堆成的‘学校’,‘学生’,‘黑板’等等是一个藏族小男孩梦想中渴望的生活世界,特别是那棵一年四季绿色盎然大柏树,是小孩精神世界中的最可靠的寄托和希望支柱,在这样的大树下做就了一个小牧童的永不退色的幸福梦想。
  远景中的拾荒者的出现,小羊羔的失去,他对着石头说话等情节中,表现出他的小小的心灵中留下的忧伤,以及他那纯洁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是一个藏族山村小孩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渴望再现。
  关于影片的剧情发展,我觉得,一部作品所具备的任务是你给观众和读者留下什么样的想象空间和悬念很重要,不要去很表面化地叙述。有的东西是由观看者的想象力去完成,有的是由作者来完成,我力求做到这样一个创作原则来完成自己的作品。

  在这部短片的创作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呢?
  这是我自导的首部作品,对于我来说当然有很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小羊羔的戏,虽然它和人类很亲近,从小人收养的,但它只跟它的家人,所以开拍之前我就把它带到男主人公的家里去让他们熟悉,但是拍摄时期还是小羊羔的主人小女孩来帮忙的。虽然整个影片里台词不多,但我们没法现场录音,因为我们的主要场地是在路边,村民们骑着毛拖车或开车不断地行走,噪音太大无法保证录音效果。后来利用学生们的课间时间,带他们去找个很安静的地方再录音。
  接下来是否有新的拍摄计划?
  答:有的。我马上就毕业了,要拍毕业作品,今年冬天前期准备顺利的话,我想拍一部电影, 现在剧本已经写好了,片名暂定为《阿妈的衣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