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藏族歌者阿葜央格卓玛

作者:粟瑛 来源:中国西藏网 时间:2015-03-14 11:43:00 点击数:


阿葜和央格卓玛

  歌者阿葜和央格卓玛:倾听来自心海的声音
  知道阿葜和央格卓玛的故事是很偶然的。朋友间的一次闲聊,得知她在忙活一张音乐专辑的设计,很诧异她这是在帮谁的忙,要知道设计一张专辑并非易事。
  当我知道,整张专辑都是由阿葜和央格卓玛自己录音、拍摄、剪辑而成的时候,一股好奇涌上心头,这是怎样的两个人,他们经历了什么?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如此执地录制这张专辑?
  见到阿葜和央格卓玛是在玛吉阿米建国门店里。冬日的午后,还没到用餐的时间,店里少有客人光顾,阿葜坐在窗边,抱着弦子琴,两人忘情对唱。阳光就像被阿葜赋予了魔法,随着弦子琴的节奏,轻轻跳跃起来。不忍打断这美好,一曲结束,伴着砖茶的清香,开始听阿葜讲述他们的故事。
  阴差阳错成了北漂
  原本是来北京舞蹈学院上进修班的阿葜,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就这样阴差阳错地留了下来。
 2005年的夏天,阿葜带着全部家当五千元钱来到北京。不久前,阿葜的朋友帮他在北京舞蹈学院报了一个进修班。在家人朋友的不支持下,阿葜孤身一人坐火车来到北京,对于从来没有走出过香格里拉的他来说,下火车后见到的偌大北京城,让他有点发蒙。
  “北京好大,打车好贵。”阿葜从北京西站打车到北京舞蹈学院,花了30多块。在他的概念里,绕香格里拉县城打车一圈也就3块钱,“这北京城得多大呀”。
  在进修班报到的那天,还没回过劲儿的阿葜“傻了眼”,进修班一个月8000元的学费,让他“没有办法,只能放弃”。
  本就是在家人反对的情况下来到北京,阿葜“抹不开面子”,不能就这样回到老家,“回不去了”。
  他在北太平庄附近租了一间地下室,在餐厅做起临时工,就这样开始了突如其来的北漂生活。
  “这里的调调适合我”
  每日在餐厅后厨打下手的日子持续了三个月,阿葜开始问自己,“我来干嘛的?”
  阿葜的家乡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虎跳峡镇,人们世代孕育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往往就体现在民间歌舞之中。娱乐时,歌舞助兴,劳作时,以歌相伴,敬神祈福,婚丧嫁娶,迎宾送客,谈情说爱,独特的歌舞都是少不了的表现形式。
  从小耳濡目染的阿葜,对歌舞有着天生的热爱,跳舞对他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刚学会走路就已经跟在大人后面跳了起来。抱着当地的弦子琴,边弹唱边起舞,是他最高兴的时候。看着被闲置在角落里落满尘土的弦子琴,阿葜决定找回最初的梦想。
  不会上网,在北京城找不到方向的阿葜,误打误撞来到了位于元大都附近的酒吧一条街。“看着门口随风飘扬的经幡,我就像看到家乡了一样。”阿葜走进这家名叫玛达咪的酒吧,开始在北京唱歌跳舞,好像又回到了在香格里拉的时候,开心地唱着跳着。
  2006年冬天,一直在玛达咪驻场表演的阿葜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转机。
  玛达咪是以摩梭族风情为主的酒吧,一位客人在看到阿葜后很诧异,“你为什么不去玛吉阿米呢?”在这位客人的推荐下,阿葜来到玛吉阿米餐吧,并成为餐吧的一名舞蹈演员和歌手。
  如果说玛达咪让阿葜好像看到了家乡,那玛吉阿米就是让他回到了家乡。就在到玛吉阿米的第一天,阿葜与三年未见的香格里拉的老朋友格茸重逢,浓郁的藏族风情,还有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直孤身在京打拼的阿葜“找到家了”。
  玛吉阿米餐吧有自己的乐队,就叫玛吉阿米乐队,2011年获得中国藏歌会的冠军,乐队成员都是卧虎藏龙。
  初到玛吉阿米的阿葜,对一切都很新鲜陌生,乐队成员手把手教他打非洲鼓、弹曼陀铃和吉他,教他西洋乐和藏区音乐,教他怎么跟乐队配合。2007年,乐队的古格专门为阿葜作词作曲《卡瓦博格》,阿葜有了自己的第一支MV。
  “他们的无私传艺,还有玛吉阿米这个平台,我才能走到今天。”现在已经是玛吉阿米乐队队长的阿葜,对当年老队员们帮助一直深记心中,而他也延续着乐队的传统,热心帮助新的成员。
  看着工作近十年的地方,阿葜微微笑着,抱着弦子琴,望着玛吉阿米餐吧内的舞台,说,“这里的调调适合我”。
  两人的《心声》
  在阿葜的家乡,情歌是一种非常寻常的表达方式,从小就在各种情歌的氛围熏染下成长,制作一张情歌主题的对唱形式的藏族原生态音乐专辑,一直是他的一个梦想。无奈微薄的资金不足以实现梦想。
  央格卓玛比阿葜早半年到玛吉阿米。这个出生在青海尖扎的藏族姑娘,有着百灵鸟般的声音,2007年加入玛吉阿米乐队,成为主唱。
  2012年的一天,她找到阿葜,说想制作一张专辑。阿葜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当即就向央格卓玛表达了一起出一张情歌专辑的想法。“一是因为很少有对唱形式的藏语情歌专辑,二是两人一起出专辑可以分担制作成本,压力会小很多。”就这样,阿葜和央格卓玛的首张情歌专辑《心声》应运而生,这也成为继玛吉阿米藏音系列《仓央嘉措之歌》后的第二张专辑。

[FS:PAGE]


阿葜和央格卓玛专辑《心声》海报

  2月8日正式发行的新专辑《心声》里,十首歌有八首都是两人的对唱,除了阿葜原创的汉语歌曲《布达拉》外,其余均用藏语演唱。
  其实,作为玛吉阿米乐队的两位主唱,阿葜和央格卓玛一直配合默契。虽然也会有分歧有争吵,但两人相互支撑帮助,一起走到今天。阿葜和央格卓玛说,如果没有对方,专辑不可能制作完成并成功发行。
  整张专辑的制作从一年前开始,由阿葜和央格卓玛自己策划、录音、拍摄、剪辑制作而成。拍摄辗转北京、拉萨和香格里拉三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藏族民风民俗,从唱词到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听者观众,让人不仅能听到美妙的音乐也能直观地领略藏地明媚的自然与人文特色。
  《心声》既是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也蕴含着藏族同胞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向往之情;《思念之歌》表达了情侣之间的浓浓爱意;《布达拉》则表达了对家乡的浓浓思念之情。专辑里的十首歌曲,不仅囊括了藏区的民间情歌,还汇集了尼泊尔和不丹的民歌小调,“有几首都是很多人没听过的曲子”。
  有时因为资金跟不上,他们也想过放弃;有时因为在选歌上意见不和,两人赌气,也不愿再继续下去。可每每这时,最初的梦想就会跳出来,加之长久以来磨练出的坚韧、不服输的性格,那时的阿葜,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把专辑做下去”。
  然而,对阿葜来说,mv的剪辑更是一项挑战性工作。对视频剪辑“一窍不通”的他,从零开始学起,买来专业图书,一点点开始学习如何剪辑,经常一部三四分钟的mv剪辑要花上最少一个星期的时间。
  “能把好听的歌,尽自己之力唱给大家,我们就很满意了。”阿葜和央格卓玛略有羞涩地说,他们不在乎制作专辑的成本能不能收回,在他们看来,做专辑的过程就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阿葜和央格卓玛

  阿葜和央格卓玛每天还要继续在玛吉阿米表演节目。晚上7点半到10点,他俩和乐队的成员都会为餐吧客人带来纯粹、高质量的藏族歌舞。
  就在我们聊天的时候,玛吉阿米乐队的其他成员也陆续到达,见到阿葜,都会问他专辑发布会准备的怎么样了,有没有需要帮忙的。阿葜一一点头谢过,笑着说:“吃点东西,准备晚上的节目吧。”
  “特别感谢玛吉阿米乐队,无私让我们收录了乐队的几首黄金曲目到专辑里。还有已经离开的老乐队的成员们,没有他们当年的全心传艺,又怎么会有今天这张老曲新版的专辑。” 阿葜回过头,眼眶有点湿润。说罢,他起身走向队员,同他们一起做演出前的各项准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