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青海作家高喜顺
历经长达半年之久的时间,格桑花下所著青海省本土小说《封禁界碑》已经完美收官,这是属于青海首部具有商业价值的小说,众所周知,青海省的小说都是以纪实文学和诗歌为主,小说类的更是甚少,《封禁界碑》除了打破固有的本地元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堪比是一部具有时代性的文学作品。那么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小说《封禁界碑》小说作者格桑花下,进行了一次网络专访,让我们一起听听他关于创作的点滴吧。
主题词:如果说起九层妖塔 我更倾向于这部《封禁界碑》
记者:记得上次报道这篇小说是在去年的秋天,虽然您不愿意透露姓名,但是这部小说在我们报道之后也是引起了省内文学爱好者不小的关注,这回接受我们的专访,那么您这回能不能介绍下自己呢。之前您跟我们说起,您在青海的名字是不叫高喜顺?
高喜顺:大家好,记者老师好。对,其实在青海的时候,因为我是出生在青海省刚察县,小学高中一直都是在刚察县读完的,那个时候我的名字叫高强,而不是高喜顺。高喜顺这个名字主要是高考的时候,才发现身份证上写的是高喜顺这个名字,才知道,原来这才是我的真实名。当然,在刚察县来说,叫我高强的还是偏多一些,毕竟这个名字已经在大家心中形成一个映像了。
记者:嗯,看来您的名字还是有一段渊源的,我们都知道,您在高中毕业之后在兰州就读,之后又独自去了北京,到现在来说已经是有五六年的光景了,那么当初是一种什么机缘和动力,让你一个人去了北京呢,在北京,对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来说,一切都顺利吗?
高喜顺:其实当时是在甘肃省广播电视学校读书,毕业之后是在当地的一家公司实习,因为我本人很是喜好影视文化,但是西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在当时来说其实发展上还是很有限制的,而我自己又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正好在网络上已经与北京的一家影视公司进行一些剧本的合作,所以,一鼓作气,就打算拼一把,就这样,离开了兰州,去了北京。其实来到北京之后,到现在自己创业之前,基本来到北京之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温饱首先是一个问题,所以只能将追求梦想作为辅助,而找一个可以与这个行业相关的公司,先满足温饱,每年来到北京的奋斗者数不胜数,这几年,也是见到了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的现状,人生只有六七十年,对于奋斗来说,这何尝不是一个开始呢。
记者:我们之前在您的简历中了解到,您在北京的这段时间,分别在万达影业、搜狐视频、视觉中国集团这些上市公司中工作,那么就针对《封禁界碑》这部小说来说,是您已经构思很久的一个作品吗?那么这部小说中提到的“九层妖楼”与像《鬼吹灯》中的情景又有何不同呢。
高喜顺:对,其实在这三家公司中工作的时候,便已经开始构思这部小说。一直想写出来,直到最后自己开始创业的时候,终于一鼓作气,将这部小说写了出来。光构思阶段就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其实要说起九层妖楼,在影视作品中其实是进行美化和模糊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九层妖楼,在影视作品中其实并未体现出具体是在什么地方,而且就交代来说也只是一笔带过。既然是作为一个地道的青海人,我想应该让青海的这种旅游文化通过另一种方式走出去,对于我而言便是文字了。九层妖楼其实是在都兰,都兰的血渭一号大墓便是这真实存在的九层妖楼。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很强,基本都是用纪实故事的虚拟手法来表现出青海的文化,甚至是旅游景点,比如说青海湖龙吸水、消失的吐谷浑王城、九层妖楼、都兰档案馆,在《封禁界碑》中基本都是经过语言加工的。所涵盖的地域范围,从西宁市到都兰、到刚察县,到青海湖,乃至沙岛,其实这些都是青海闻名的旅游景点,当时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也正是将这些旅游景点进行文字加工,这样一来,不仅仅是青海的本地人,即便是外来旅游的朋友,看到这部小说,那么更是身临其境了,这也就是当下最流行的沉浸式的一种推广模式了。做一部本土作品,无非就是将本土的文化、家乡的文化推广出去,这也是一个传媒人应该做的,更是一个作家的职责。
[FS:PAGE]
记者:没错,其实这部小说《封禁界碑》还是值得期待的,当时我在起点中文网上阅读这篇小说,其实感触最深的是,故事情节的紧凑,一步一招似乎都是有着悬念,而小说中那些人性化的情节也是让人感动的。这些情节是您的亲身经历吗?
高喜顺:亲身经历不敢言,但是就这部小说的书名来说,却也是一个机缘了,当时在青海省沙岛的时候,看到一碑,便有感而发。其实这部小说的情节设置上,除了紧凑的文风,还有就是细腻的情感。毕竟一切文学载体必须要有血有肉,里面主人公所经历的这一系列事件,其实基本都是从一个小事开始,从遇见假冒的仁青阿爷,到最后地下室中的都兰资料,一步一步,乃至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这一切是早有布局。小说中的主人公五个人,并不是缘分将他们聚在一起,来做一件惊天动地的探墓大事,而是这五个人,追根溯源,从祖上留下的,便是这富可敌国甚至是可以改变这世界的财产。五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身世,却在寻找的过程中,从猜忌到团结,从分崩离析到共同对外。这除了是情节的紧凑,悬念的设定,也是考验人性的时候。就这部作品的情感走向来说,我可以说,人性是第一位的。诡诈心机、深藏不露,窥探的是人性,更是这个社会的人情冷暖了。
记者:实属不易,我们都知道这部《封禁界碑》的小说目前完本字数的六十六万字,其实在文学领域来说,这是一个中等的体量,有些作品动辄就是上百万字,但是这部小说放在青海省目前的商业文学领域来说,却也是首屈一指了。对于您来说,文章的体量,对于您重要吗,那么当初,文学体裁类型繁多,我们也知道,您之前也在各大网站以及报刊发表过很多中短篇小说,有都市的、校园的,那么这次为什么要选择构思一部关于青海的文学作品呢。
高喜顺:其实文学体量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数字罢了。我不看重数字,更不看重字数。现在的网文中,水文很多。因为网站一般都是规定你必须写多少字,你原本讲述的东西就很少,然后字数又规定,那么这样一来,情节松散、水分文章是更为广泛了,这是当今网文市场的一个通病,所以,用适当的字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量,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紧凑,这就足够了。至于当初为什么选择青海来作为文学做为新作品开启,首先来说,青海是我的家,人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初心,都不能忘记为家乡做贡献,虽然贡献的方式不同,但是满足青海、乃至西北的文娱市场,我想也是应该做的。影视作品中,很少有对青海的作品,有,那也是取景,通过文字的这种方式,虽然说这部《封禁界碑》是一部探墓寻踪、人性纠葛、正邪较量的一部作品,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它更是青海的一张名片,就像之前所说的那些景点,这部小说其实是按照景点来进行创作,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正是这个原因了。
记者:嗯,没错。我们也知道,您也拍摄主导过很多影视作品,就青海省刚察县来说,您算是第一个微电影人,青海的影视产业一直是一个蓄势待发的产业,那么这部《封禁界碑》将来有望改编成影视作品吗?
高喜顺:其实我是很期待的,但是这是一个持久战。小说作品目前是已经完结,除了寻找出版方之外,当然也是要通过各个渠道找到可愿意为青海影视文化产业而投资的片方,或者是得到当地的支持,这更是期待的。其实之前在青海拍摄的微电影,比如《路过丛草深处》《暴走青春》《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其实这三部作品在制作来说,不是那么成熟,但是像《路过丛草深处》这部微电影来说,里面的演员娜仁高娃的演技还是值得称赞的,从这点可以看出,人才还是蛮多的。
记者:我们都记得,您前往云南拍摄的微电影《彝乡情》获得了共青团中央乃至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的奖项,并且入围加拿大蒙特利尔微电影节和欧洲万象电影节,其实作为青海的电影人来说,您已经是数一数二了,那么未来,有没有意向会更深层次的发掘一些我们青海本地的逸闻趣事来作为您的创作思路呢。
[FS:PAGE]
高喜顺:其实《彝乡情》的成功,对我来说是一个台阶,更是一份责任。您所说的发掘一些青海本地的逸闻趣事来作为创作思路,其实一直是在进行的。当时除了进行《封禁界碑》这部小说的创作之外,其实还写了两个电影剧本,《还有诗和远方》以及《昆仑塔》,目前这两个剧本项目均已完成。
记者:那么能详细介绍一下吗,这两部作品是关于咱们青海省的?
高喜顺:没错,《还有诗和远方》这部电影剧本,是关于青海保护湟鱼的一部作品,打击湟鱼盗猎分子,这部作品目前还在招商阶段,因为青海省自《可可西里》这种现实级别的环保题材电影不算很多,而青海湟鱼一直是一个被关注的对象,那么在背后默默为护鱼而付出的人,他们更是值得一个被歌颂的对象了,在中国的大银幕上,应该有一部真实而感人的家乡作品。《昆仑塔》呢,其实是一部商业化的作品,它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首先它是发生在青海省,其次,是将目前影视市场最吸金的如软科幻、正邪、动作等因素融入进去,其实也略有一些环保元素。所以,这两部作品,一部是纪实文艺,一部是软科幻,但是都是以环保为主。我想,这两部作品,那就不仅仅是对青海的一种宣传了,而是青海文化产业的一个标杆。
记者:您的回答可算是一语中的了,最后一个问题,对于未来的几年,您有什么样的规划呢?就目前来说,最大的困难又是什么呢。
高喜顺:未来的几年,还是追求自己的梦想,梦想虽远,但是还得坚持。但是最近几年是想完成《还有诗和远方》以及《昆仑塔》这两部作品的招商乃至拍摄,一定要将这两部作品孕育出来,虽然是一件难事,但是我想,做家乡的东西,不仅仅是责任,更是使命,作为每一个在外拼搏的青海人,不管你有多少成就,就应该为家乡做出贡献,为家乡着想,不能忘本。人生一生六七十载,不浑浑噩噩,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才不枉此生。之前进入影视圈的时候,便有这个想法,但是,现在我想应该成熟了。当然,我也希望得到各位青海老乡的支持和赞许。如果说最大的困难,就针对影视项目来说,其实最艰难的一点莫过于融资阶段,当然,我是保持乐观的,因为好的作品,到最后,肯定会得到青睐。
记者:嗯,支持肯定是会的,我们很期待这两部作品能够顺利执行,更期待有更多的人去起点中文网关注高喜顺的这本《封禁界碑》,我们也希望,您之后的逐梦之路,越走越广,越老越好。那么最后,您想送给广大读者什么话呢。
高喜顺:感谢支持,最后我想说的是,梦想的道路是艰难的,但是如果你一旦选择了梦想,就一定要坚持。不管是对朋友还是对家人,还是对兄弟姐妹,任何事情做到问心无愧,不亏欠,就足够了。不求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但是给这个世界增添光彩。
记者:感谢高喜顺能参与本次的专访,我们也会对《封禁界碑》进行后续关注,更期待他的两部电影作品能够搬上荧幕。
关于高喜顺:
1990年4月出生,汉族,出生于青海省刚察县,2003年开始创作,首发《把爱给你,我的智障朋友》于西海都市报、后创作《梨花雨下的秘密》、《再见青春》《传奇》《青春季》等中、长篇小说。2011年进入影视圈,有微电影作品《今年的北京有些冷》《暴走青春》《请赐我个孩子》《淘气帮日记》等。2015年跨导演、编剧于一身,执导首部作品《彝乡情》《路过丛草深处》 等,并获得共青团中央一级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