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大天鹅的守护者:智华

作者:海南州团委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4-08-20 14:05:00 点击数:


青海湖湖畔大天鹅的守护者——智华

  在青海湖湖畔,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手拿相机的僧人。他不是专业的摄影师,多年来却拍摄了大量关于大天鹅栖息的珍贵影像资料。他也不是专业的野生动物保护人员,却坚持不懈地记录着青海湖畔尕日拉湿地的鸟类数量和湖泊生态环境的变化。他用笔和镜头,用恒心和热情,热爱着这份神圣的职业。
  他,就是青海在湖湖畔共和县石乃亥乡尕日拉村尕日拉寺的僧人,大天鹅的守护者——智华。


智华拍摄制作的大天鹅视频宣传片

  今年35岁的智华从小在湖边放羊,对野生动物有着深厚感情。特别是每年如期而至的大天鹅,常常让他流连忘返。15岁那年,智华在尕日拉村的尕日拉寺出家当了“阿卡”。出家人的慈悲心让他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的工作中。每年10月到来年4月,成群结队的大天鹅总会从新疆和西伯利亚等地飞到青海湖西岸的青海省共和县石乃亥乡尕日拉村一片绵延30多公里的湿地上越冬。智华常年守望、保护着这些洁白的生灵,并与它们结下了不解情缘。2008年,智华成为一名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义务监测员。他不仅自己设计、制作了鸟类监测的表格,坚持不懈地记录尕日拉湿地的鸟类数量、行为,以及栖息地的变化,而且拍摄了大量的影像资料。由于石乃亥乡的湿地有许多地下泉眼,冬季不会结冰,并且食物丰富,因此成了大天鹅的栖息乐园。在这片广袤的湿地上,大天鹅们成群结队,聚集在三个水域。因此每次观测、记录,他都需要一一走到离它们最近的冰面上。完成一次监测需要两天时间。每一次,他都是骑着借来的摩托车驶过崎岖不平的草场,然后远远地把车停在离栖息地很远的地方,再轻轻走过去。每次观测大天鹅的时候,智华都随身携带着相机,此外,还有一本写满藏文文字的小笔记本,这个小笔记本里面记录的是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青海湖冬天鸟类的数量、习性,以及栖息地的变化。“听老人们说,上世纪60年代以前,青海湖的湖水还围绕着尕日拉寺院所处的山崖,山崖上有很多玛尼堆和放宝瓶的地方。每当僧人们吹起海螺,青海湖黄色、黑色的湟鱼就会围成一圈吃祭祀的宝瓶。可是现在青海湖的水位下降了10米。智华很希望所有的人一起来珍惜和保护这片水域和生活在这里的生灵。智华不仅用心记录着大天鹅的一切,他还会在旅游旺季来临的时候,去湖边捡拾垃圾。在他的带动下,天鹅栖息地周围的居民几乎都成了保护青海湖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志愿者。寺院的“阿卡”们也常常和他一起捡拾垃圾,当发现有人上凿冰盗渔湟鱼,他们会悄悄去扯断网绳,并拨打举报电话。

[FS:PAGE]


青海湖湖畔的大天鹅

  在智华心中“天鹅是我们住在湖边的人心中最美、最神圣的大鸟。它们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和它们长相厮守是我一生的愿望。如今,随着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恢复,飞来越冬的大天鹅数量逐年增加,去年达到了4000多只。
  为了拍摄大天鹅,智华自学了摄像机和相机的使用。去年,在由青海省林业局主办的“乡村之眼——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青海牧民影像剪辑培训班上,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培训,智华将长期以来拍摄到的影像资料整理制作成了一个约15分钟的纪录片《我与大天鹅》。影片讲述了尕日拉的“阿卡”、乡亲们为保护大天鹅所做的点点滴滴。 在智华的宣传和对大天鹅的热爱下第一部全景展现黑颈鹤在青海湖栖息、求偶、繁殖、孵化、育幼全过程的科普视频宣传片《守鹤》与网友见面。2012年,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系的20名清华学子,分两批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青海湖的鸟儿拍摄编辑了4部科普视频宣传片。
  第一批社会实践的11名清华学子,在保护区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今年保护区应用野外红触发摄像技术所取得的黑颈鹤繁殖情况,跟踪拍摄视频数据和视频资料整理分类。并根据黑颈鹤繁殖跟踪拍摄的全过程,编辑了第一部全景展现黑颈鹤在青海湖栖息、求偶、繁殖、孵化、育幼全过程的科普视频宣传片《守鹤》。《守鹤》不仅详细讲述和展示了黑颈鹤的生活,还以保护区协管员“智华”为主线人物,讲述了他多年来护鹤、守鹤的感人故事。在《守鹤》中很多有关黑颈鹤繁殖的珍贵视频资料都是首次获得。
  第二批实践的9名同学,在保护区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青海湖野外视频监控系统”所采集的视频资料,分别编辑了三部时长约10分钟的科普视频宣传片《墨客》《迟鸥》《贼鸥》,作品分别以普通鸬鹚、棕头鸥、渔鸥在青海湖的生活为主线,反映了这几种以食鱼为主的夏候鸟在青海湖为生命的延续而作出的种种努力。
  目前,这4部科普视频宣传片,已经上传至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网站,智华通过对大天鹅的热爱让人们了解和认识了青海、青海湖以及大白鹅,同时也为青海湖的观光旅游打开了一扇大门。智华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对份职业的热爱,他的这种敬业精神也同样感染着身边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