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原子城
作者: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
时间:2021-06-04 09:09:51
点击数:
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往北102公里,便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银滩草原。它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北部、世界著名山脉祁连山南麓、闻名世界的青海湖北岸,四面环山,水草丰美,平均海拔3200米。盛夏绿茵万顷的金银滩草原金、银露梅争相开放,金银相错,故名“金银滩”。这里,是一个浪漫的地方,世界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便是从这里传出,传遍中国,风靡全球;这里也是一块神秘的土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在这里诞生,世界为之震惊,国人为之骄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核武器成为大国发展战略的重点,成为国际政治、外交、军事斗争的工具以及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重大因素。有些西方大国一再叫嚣,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核讹诈、核战争的阴云密布在新中国的上空。1955年1月,中共中央一次绝密的会议,做出了一个关乎中华民族尊严、世界和平的重大决策。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不畏核威慑、不惧核讹诈,蔑视强权、审时度势,做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英明决策,从此,中国开始了研制核武器艰巨而伟大的历史征程。
1958年7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代表中央批准了221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选址报告,定点于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的金银滩草原,并列入国家计划,翌年开工兴建。从此,金银滩草原从地图上神秘消失。1958年8月,第一支建设队伍进驻金银滩,并凭着20多人、三顶帐篷、四辆解放牌卡车和四辆苏制嘎斯越野吉普车,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11月,近万名建设大军顶着风雪安营扎寨,一个代号为02工程的重大行动在金银滩草原拉开序幕。从1958年12月起,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科研专家、技术工人、干部、牧工、家属和人民解放军、警卫部队指战员怀着以身许国、立志报国的豪情,汇集在风雪高原,开始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草原大会战。到1964年6月在金银滩草原上,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基本建成。在方圆1167平方公里(后缩减为573平方公里)的禁区中,分布着18个厂区(14个生产厂区,4个生活福利区),建筑面积564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33万平方米;铁路专线389公里,与青藏铁路在海晏县火车站接轨;沥青标准公路76公里,与青藏、青新、湟嘉公路连接。由此,金银滩摇身变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及一个大型综合性军工企业,成为中国核工业扬帆起航的始发地。
与艰苦创业同步展开的是核武器的攻关会战。1959年6月,苏联毁约停援,拒不按协定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技术资料,并于1960年5月至7月,在初步设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撤走了专家。与此同时,我国国民经济也发生了严重困难。面对天灾人祸的挑战、221基地的科技人员、干部职工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无畏、团结拼搏、克难攻坚、勇攀高峰的精神,决心自己动手从头开始,争取5年搞出自己的原子弹,以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在攻克原子弹、氢弹等尖端科学技术难关的岁月里,基地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农牧渔业生产,做好生活管理,稳定了队伍;通过创造科研条件,组建科技队伍,协同内外部力量,确保了科研工作的全面展开;通过调整规划,缩短战线,集中力量使基地的配套建设不断完善。1964年10月,经过221基地全体职工的艰苦奋战,研制并成功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核装置,按期实现了1962年经中央批准的两年规划;时隔两年八个月又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颗氢弹,使我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了氢弹的制造技术。在之后的时间里,基地生产出多种型号的战略核武器装备部队,扬了军威、壮了国威。1987年6月,为了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表明我国政府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维护世界和平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了撤销核工业总公司国营二二一厂的决定。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历史证明,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关于“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的预言是完全正确的。我国从1954年发现第一块轴矿石标本,到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恰恰用了十年功夫。从1958年毛泽东主席预言到1967年空投氢弹试验成功,也只用了九年。这里是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王淦昌、彭恒武、郭永怀、朱光亚、邓稼先、陈能宽、周光召、于敏等科学家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这里还是“两弹一星”精神孕育形成的基地之一。正如邓小平同志1988年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金银滩,211基地成就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伟业,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摇篮,是中国人探索原子裂变奥秘、进入原子时代的见证,是中华民族为之骄傲、挺起脊梁的地方,是几代人连续奋斗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见证。
金银滩,开创了中国尖端国防科学技术的辉煌,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自主、创新发展的精神领地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动力。
金银滩,这块浪漫神奇的土地,使新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加入到了世界核俱乐部,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武器化过程,为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粉碎核大国的核企图,捍卫国家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1958年7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代表中央批准了221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选址报告,定点于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的金银滩草原,并列入国家计划,翌年开工兴建。从此,金银滩草原从地图上神秘消失。1958年8月,第一支建设队伍进驻金银滩,并凭着20多人、三顶帐篷、四辆解放牌卡车和四辆苏制嘎斯越野吉普车,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11月,近万名建设大军顶着风雪安营扎寨,一个代号为02工程的重大行动在金银滩草原拉开序幕。从1958年12月起,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科研专家、技术工人、干部、牧工、家属和人民解放军、警卫部队指战员怀着以身许国、立志报国的豪情,汇集在风雪高原,开始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草原大会战。到1964年6月在金银滩草原上,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基本建成。在方圆1167平方公里(后缩减为573平方公里)的禁区中,分布着18个厂区(14个生产厂区,4个生活福利区),建筑面积564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33万平方米;铁路专线389公里,与青藏铁路在海晏县火车站接轨;沥青标准公路76公里,与青藏、青新、湟嘉公路连接。由此,金银滩摇身变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及一个大型综合性军工企业,成为中国核工业扬帆起航的始发地。


金银滩,开创了中国尖端国防科学技术的辉煌,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自主、创新发展的精神领地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动力。
金银滩,这块浪漫神奇的土地,使新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加入到了世界核俱乐部,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武器化过程,为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粉碎核大国的核企图,捍卫国家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