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牧区医疗卫生状况得到改善
近年来,青海省农牧区卫生院(室)的诊疗设备日趋完备,村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机构“药品零加成”等试点工作的开展,青海省农牧区医疗卫生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现在,青海省绝大多数农牧区乡镇卫生院都可以进行‘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以及B超、心电图的检查,而不仅仅局限于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这样的‘老三件”了。”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了20多年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保安镇卫生院院长王晓明说。
王晓明说,20多年来,青海省乡镇卫生院的就医条件有了长足进步。除了医疗设备更完善、更先进外,从医人员的水平也有所提高。过去,乡镇卫生院的从医人员普遍只有中专学历,还有一部分吸收进医疗队伍的乡村游医,而现在,从医人员大多具有大学专科或本科学历,还可以定期送到省上的定点帮扶医院进行进修、学习。同时,转移孕产妇或危重病人也告别了走路或骑马匹的方式,条件较好的卫生院均已配备了救护车;土木结构的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也减少了,“很多乡镇,最漂亮的房子往往是乡镇卫生院”。
“更主要的是农牧民观念的转变。”王晓明说,由于乡镇卫生院大都使用国家药品目录中最基本的药物、使用普通的临床检验设备,也不收取昂贵的专家诊疗费,看病费用较为低廉。加上乡镇卫生院就医条件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有病不再“扛着”,而是选择乡镇卫生院看病、住院。
“以保安镇卫生院为例,完全可以做到‘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去年最忙的时候,连院子里都安排满了病床,病床数从原来的10张一下子增加到22床。”王晓明说。
据了解,青海省农牧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0%以上。为切实解决农牧民看病贵的难题,青海省还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机构“药品零加成”试点工作。今年3月,青海省新农合实施省、州、县、乡、村五级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垫付直报,农牧民“在哪儿看病就能在哪儿报销”。同时,青海省还在环青海湖三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开展县、乡、村医疗机构药品“零加成”试点,切实改善农牧区医疗服务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