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等约30个民族都过端午节
作者:佚名
来源:民族报
时间:2010-06-16 10:22:00
点击数:
文化部前不久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由文化部、浙江省政府主办的“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将于6月13日开幕。该文化节庆活动还被纳入了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前来采访的记者们很好奇: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多少个民族过端午节?各地区、各民族的端午风俗有什么不同?
Q博士: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端午”,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端午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和活动形式不断丰富,形成了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戴香包、喝雄黄酒等端午习俗。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满、蒙古、藏、苗、彝、畲、锡伯、朝鲜、土家、达斡尔等约30个民族都过端午节,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各异。
汉族过端午的习俗相当丰富,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也别有趣味。比如,四川小凉山彝族在端午节时,人们纷纷进山采集草药,做防病治病之用;仫佬族过端午要抬着纸船到田间赶走害虫,祝祷禾苗成长;贵州苗族端午节除举行赛龙舟外,还举行踩鼓舞、唱歌、赶山、游方等活动;藏族民间过端午节,青年男女到郊野游乐,进行赛马、歌舞、游戏等活动。
端午节作为多民族的民俗大节,除了自古以来的避瘟驱毒、防灾去病的积极含义外,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色彩。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民俗节日的文化韵味就更浓了。
我国高度重视传统节日的保护工作,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春节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起,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经我国积极申报,2009年,端午节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