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三江源生态保护插上科技“翅膀”
作者:青海日报
来源: 解丽娜
时间:2010-09-26 09:16:00
点击数:
回首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五年来的画卷,在领略到生态保护见成效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亮点的同时,也欣喜地看到了科技之光所带来的累累硕果——完成10项生态保护科研攻关课题,推广应用95项科研成果,举办2.4万多人次的科技培训……一道道难题的攻破,一项项成果的应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插上科技的翅膀,在青海高原蓝天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科研团队展风采
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依靠强大的科技支撑力量,而这力量的源泉就在于强大的人才队伍。近年来,一支支科研团队、一位位专家学者活跃在三江源头。他们倾心高原,攻坚克难,破解发展难题,完成创新技术,服务工程建设,为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闻知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建立项目专家库,国际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生态复杂性”杂志主编、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李百炼,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兼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如松等纷纷欣然应允,愿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倾尽全力。与此同时,黑土滩治理科研团队、项目前期工作专家团队和新技术应用推广团队相继成立并走进项目实施第一线,打响了生态保护的“科技支撑仗”。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副院长马玉寿,担纲三江源黑土滩治理科研课题攻关项目。他带领研发团队,一头扎进茫茫的雪域高原,餐风露宿,不畏艰难,连续4年驻守在青南线上,搞科学研究、建示范基地、育新型牧草,足迹遍及到了三江源所有地区,为解决综合治理黑土滩这一生态难题铺平了道路,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赵新全,情系江源,锐意奉献,组织100多位省内外专家,深入开展三江源生物多样性研究,取得了20多项科研成果,使三江源成了越来越多野生动植物的“天然王国”。
为了编制好每一个项目实施方案,让生态保护早见成效,让各族群众共享生态保护发展成果,省三江源办规划部主任陈倩如,省工程咨询中心的三江源项目专家组呕心沥血,从主任张贺全、副主任孙饶斌,到高级工程师陆文正、王鸿运等,大家白天翻山越岭现场采点,晚上与各族干部群众促膝座谈,在认真搞好本底调查的基础上,使主持完成的上千个实施方案符合国家要求、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符合自然规律,具备了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青海省三江源办专职副主任李晓南介绍道,5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三江源项目建设专家库,200多名国内外生态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智囊团”,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和人才支持。
科研项目助神力
伴随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启动,一项项科研课题及应用推广结伴而行,成为推动项目顺利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青海省科技厅副厅长邢小方说,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着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科技创新。为此,省三江源办、省科技厅发动和组织省内重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深入调研,大胆创新,攻关克难,使先后实施的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本底调查、青海中华羊茅和青海冷地早熟禾商品种扩繁和种子加工技术的研究、三江源区根茎型优良牧草原种快速扩繁与栽培技术研究、三江源区沙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等10项科研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后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工程建设的科学发展。
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测绘遥感中心、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三江源黑土滩退化草地本底调查",查清了三江源黑土滩退化草地面积、类型及分布,提出了具体的修复"疗养"一揽子方案,并建成了2000亩的治理示范样地,为进一步治理寸草不生、冥顽不化的黑土滩提供了科学依据。
由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主持完成的"三江源退化草地恢复机理、草畜营养平衡及持续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则确定了退化草地形成的原因、恢复机理和生态过程,提出了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以及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和以生态保护、高科技发展相结合两种类型的合理载畜量,对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铁卜加草原改良试验站、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主持完成的"三江源区根茎型优良牧草原种快速扩繁与加工技术研究",解决了三江源区下繁草草种不足和扁茎早熟禾、草地早熟禾两个牧草原种品种的栽培技术,经过多年研究、试验,选育出"青海草地早熟禾"这一新草种,被中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野生栽培品种",作为三江源区黑土滩治理的主要草种,已全面推广。
5年来,三江源收获着一个个科研课题带来的美好希望。一个山常青、水更绿的生态三江源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科研团队展风采
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依靠强大的科技支撑力量,而这力量的源泉就在于强大的人才队伍。近年来,一支支科研团队、一位位专家学者活跃在三江源头。他们倾心高原,攻坚克难,破解发展难题,完成创新技术,服务工程建设,为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闻知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建立项目专家库,国际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生态复杂性”杂志主编、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李百炼,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兼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如松等纷纷欣然应允,愿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倾尽全力。与此同时,黑土滩治理科研团队、项目前期工作专家团队和新技术应用推广团队相继成立并走进项目实施第一线,打响了生态保护的“科技支撑仗”。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副院长马玉寿,担纲三江源黑土滩治理科研课题攻关项目。他带领研发团队,一头扎进茫茫的雪域高原,餐风露宿,不畏艰难,连续4年驻守在青南线上,搞科学研究、建示范基地、育新型牧草,足迹遍及到了三江源所有地区,为解决综合治理黑土滩这一生态难题铺平了道路,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赵新全,情系江源,锐意奉献,组织100多位省内外专家,深入开展三江源生物多样性研究,取得了20多项科研成果,使三江源成了越来越多野生动植物的“天然王国”。
为了编制好每一个项目实施方案,让生态保护早见成效,让各族群众共享生态保护发展成果,省三江源办规划部主任陈倩如,省工程咨询中心的三江源项目专家组呕心沥血,从主任张贺全、副主任孙饶斌,到高级工程师陆文正、王鸿运等,大家白天翻山越岭现场采点,晚上与各族干部群众促膝座谈,在认真搞好本底调查的基础上,使主持完成的上千个实施方案符合国家要求、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符合自然规律,具备了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青海省三江源办专职副主任李晓南介绍道,5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三江源项目建设专家库,200多名国内外生态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智囊团”,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和人才支持。
科研项目助神力
伴随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启动,一项项科研课题及应用推广结伴而行,成为推动项目顺利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青海省科技厅副厅长邢小方说,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着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科技创新。为此,省三江源办、省科技厅发动和组织省内重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深入调研,大胆创新,攻关克难,使先后实施的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本底调查、青海中华羊茅和青海冷地早熟禾商品种扩繁和种子加工技术的研究、三江源区根茎型优良牧草原种快速扩繁与栽培技术研究、三江源区沙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等10项科研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后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工程建设的科学发展。
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测绘遥感中心、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三江源黑土滩退化草地本底调查",查清了三江源黑土滩退化草地面积、类型及分布,提出了具体的修复"疗养"一揽子方案,并建成了2000亩的治理示范样地,为进一步治理寸草不生、冥顽不化的黑土滩提供了科学依据。
由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主持完成的"三江源退化草地恢复机理、草畜营养平衡及持续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则确定了退化草地形成的原因、恢复机理和生态过程,提出了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以及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和以生态保护、高科技发展相结合两种类型的合理载畜量,对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铁卜加草原改良试验站、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主持完成的"三江源区根茎型优良牧草原种快速扩繁与加工技术研究",解决了三江源区下繁草草种不足和扁茎早熟禾、草地早熟禾两个牧草原种品种的栽培技术,经过多年研究、试验,选育出"青海草地早熟禾"这一新草种,被中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野生栽培品种",作为三江源区黑土滩治理的主要草种,已全面推广。
5年来,三江源收获着一个个科研课题带来的美好希望。一个山常青、水更绿的生态三江源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