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小江南”的文化欢乐年
农历除夕上午,都兰县香日德镇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就从炊烟袅袅的农家奔到了镇上的集市。在人头攒动的集市里,选购春联和年画的老汉们相互作揖握手互致新年的祝福;中年汉子们聚集在一起交流着在新的一年里的发财门道;妇女们领着穿着一新的孩子精心地选购着新颖的日用百货……
看着各族群众喜迎新春欢欢乐乐过大年的喜人景象,香日德镇镇长张延林喜不自禁地说:“有着‘柴达木小江南’美誉的香日德,在‘十一五’期间近3万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比2005年翻了近两番。更为可喜的是,近3年全镇23个行政村都建起了党员活动室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群众把村党员活动室和远程教育站点亲切地称为‘文化院校’。从去年冬闲到今年的农历二月二,村村的‘文化院校’每隔三五天都有举办种植养殖业和外出打工的技术培训、春节社火和文艺节目排练、法制讲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过去冬闲时大家常常扎堆聊天喝酒打麻将,如今中青年农民则是学文化学技术‘充电’忙。”
中午时分,记者驱车来到香日德镇以种植枸杞为主的特色产业村香乐村,只见上百名男女老少集聚在文化大院的篮球场上听村党支部王书记对全村春节期间各项文化活动的安排。几位老者一听记者的来意,就掰着手指一五一十地数说开了全村汉、藏两个民族的村民在兔年春节期间邀请镇上和外乡镇的篮球队开展比赛、藏族青年射箭比赛、村里的中老年唱贤孝、扭秧歌等20多项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走进旧貌换新颜的下柴源村,一排排农家整洁有致,家家都安了彩色瓷砖贴面的新大门,水泥路的一侧装的是太阳能路灯。正在贴春联的村民李世洪喜滋滋地说:“我们村里有着大棚种植蔬菜的优势,全村家家户户还都是搞建筑的好手。到今年初,全村共有装载机17台,收割机7台,出租车、面包车12辆。去年人均收入5600元,全家收入5万以上的有30多户。今年这个大年全村人都盼望着看春晚,看我们农民的文艺节目。”与下柴源村邻近的柴兴村在2009年荣获了“青海省生态示范村”的美名。慕名从省城来这里投资发展的该村新天地种植合作社的理事长吴彦,依托这个村的生态建设种植枸杞,承包村里的蔬菜大棚和养殖小区,种细菜、养野猪。去年,吴彦理事长就为村民发放了36.5万元的劳务费。吴彦说:“今年这个春节我们全家不回西宁,要和村民们一起过一个生态、低碳的环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