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电影发展(青海)论坛在西宁举行
八月的青海,绿意盎然;八月的高原,天空澄澈。31日上午,在略带凉意的微风中,第二届中国电影发展(青海)论坛在古城西宁隆重开幕。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吉狄马加,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夏潮,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春耀,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韩玉贵等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来自全国的著名编剧、导演以及国内一线理论、评论界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康健民主持开幕式。
第二届中国电影发展(青海)论坛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中国电影年鉴杂志社、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电视台、青海广播电视台承办。举办论坛的目的是就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发展进行研讨,对推动中国电影发展的人物进行宣传,使公众的目光能够更加广泛地关注电影行业。同时,借助青海自然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以此推动青海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开幕式上,吉狄马加作了题为《让中国西部成就电影的光荣与梦想》的主旨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随着21世纪高新技术的发展,各国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电影由于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基础庞大、就业人口多、受众广泛等优势,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织部分。电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只能用来观赏的艺术,还是一种有可能从事的职业。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吉狄马加强调:中国西部对于新时期的电影业而言,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因为这里的自然与人文,被造物主赋予了无穷的魅力,而这正是电影艺术必不可少的元素。西部的青海是中国当代电影腾飞的一个巨大舞台,是一座文化梦想的高原,是一方洋溢着万物和谐的乐土。作为中国西部欠发达省份,青海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自然风光大美雄奇,人文资源丰富多样,极具拍摄电影的优势,更具有合作发展电影产业的条件。青海具有高海拔地理、神秘宗教和多民族文化魅力等特殊的资源优势,是电影场景和故事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也是电影发展的巨大能量。他吁请国内外电影投资商、电影制作机构、著名编剧和导演与青海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利用青海的电影资源,共同推动中国的电影发展,共同实现中国电影的光荣和梦想!
夏潮代表中国文联,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巡视员洪兵代表北京市委宣传部分别致辞。
夏潮在致辞中说:“举办中国电影发展论坛,正是期待通过业内人士的交流研讨,使中国电影人在不断完善艺术创作的同时,积极应对新时期的发展与变革,全面把握中国电影的新发展,开创中国电影的辉煌未来。”洪兵在致辞中说:“青海是祖国西部的一块大美之地,无论是本土文化、民族宗教文化,还是自然资源、壮美景观,都可以说是一座天然的影视城,也可以说是制片人投资的热土,演职员展示风采的天堂。通过举办这次活动,不仅为青海对外开放、文化交流和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开发青海电影资源提供了新鲜模式,也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后,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斌,青海文联文艺创作中心主任尹海杰,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编导室主任段连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等著名导演、编剧、专家、学者作为主讲嘉宾先后走上讲坛,以宏观的视野、理性的思考和各学科交融的方式,就自然、文化和民族生活视野下的中国西部电影及其相关发展、中国电影类型片的发展、中国电影如何在产业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不少专家学者还就青海自然地理和民族文化在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优势及开发前景发表了意见,他们希望能借助青海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多位专家都强调指出,要努力打造“新西部电影”,以更好的发挥和凸显中国西部自然、人文资源的特点和优势,以多元的文化和视角构建新的西部生态电影系统。大家表示:要进一步集中国内电影业方方面面的经验与智慧,认真研究中国电影发展的内在规律,探讨新形势下中国电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以理性的声音带动整个电影行业的思考,为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本次论坛为期一天半。作为首次在青海举行的电影盛会,中国电影发展论坛不仅聚集了国内一流影视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编剧、导演,而且吸引了电影行业和不少观众的目光。
论坛结束后,与会嘉宾将参加西部星光2010—2011中国电影推动力人物及影片颁奖典礼、电影艺术家青海采风、百花放映·红色之旅赴青海电影展映、电影创作研讨交流会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