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行业“创富神话”20年内或将终结?
随着今年虫草交易高峰渐渐回落,冬虫夏草在这一年的价格依旧“高高在上”。但高价交易的背后却是:经过二十余年的疯狂采挖,有着“软黄金”之称的冬虫夏草已陷入“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的恶性循环。
“上世纪80年代末,冬虫夏草开始在市场上走俏。以全国冬虫夏草最大产地——青海为代表,不到30年的时间里,虫草价格翻了3000多倍,产量却仅剩下过去的两、三成。”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研究院冬虫夏草研究室主任李玉玲说。
冬虫夏草曾为采挖者及虫草商带来的“创富神话”或许会随着产量的剧跌而难以为继。记者了解到,在青海冬虫夏草重要产地玉树藏族自治州,原先一个劳动力一天可以挖到上百根虫草,一个采挖季结束全家可以收入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然而近些年,一天挖到10根虫草的人已经很少见。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2个样地虫草平均产量只有过去的9.94%,部分样地资源量不足30年前的2%。根据2012年青海全省普查数据,青藏高原的冬虫夏草蕴藏量已经大幅下降,部分区域的蕴藏量甚至已经降低到30年前的3%-10%。
“按照这个速度,青海的冬虫夏草资源不超过20年就会枯竭。”李玉玲说。
“眼下,合理利用、保护虫草资源是唯一拯救途径。”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经理、医药品研究员郭凡礼说。
记者在前不久闭幕的2013中国·青海国际冬虫夏草暨藏医药展交会上发现,相对冬虫夏草原草交易,虫草深加工产品的比例有明显上升。
据了解,目前的冬虫夏草深加工产品市场,以虫草原粉胶囊、压制含片、口服液等为主。李玉玲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冬虫夏草深加工主要以超微化物理研磨产品为主,相比直接服用原草,深加工产品更利于人体吸收。”
郭凡礼说:“冬虫夏草深加工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促使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作为稀缺性资源,深加工能够将原草最大化利用;其二,深加工产品服用便捷、高效,为主流消费群所青睐;其三,巨大的市场利润空间。
据悉,虽然近年来冬虫夏草价格不断攀升,但原草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终究不低深加工产品,例如某公司生产的高达380元-580元一克的虫草压制含片价格堪比黄金,然而市场却一派火热。
但有关专家同时指出,发展深加工的初衷是珍惜资源,但产业发展过旺是否会适得其反、造成资源进一步掠夺?专家认为,不应一味鼓励企业投身深加工领域,否则市场竞争会导致虫草资源进一步减少。
“除了生产环节,对于产业源头的保护同样重要,一方面应在产地尽快建立冬虫夏草保护区,保证种群延续;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人工培育技术。”郭凡礼说。
李玉玲告诉记者,建立保护区是最有效保护土壤、虫源、菌源的办法。由于我国尚未有虫源、菌源物种保护基地,一旦资源枯竭,冬虫夏草将濒临灭绝,人工培育也无法开展。
眼下,冬虫夏草的蕴藏量逐渐逼近底线,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