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作者:毛翠香 来源:中国藏族网通 时间:2014-01-18 12:46:00 点击数:

  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享有“千湖之县”美称的黄河源头的玛多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湖泊萎缩。如今,这里又开始呈现出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
  这是国家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带来的生态效应。
  三江源地区是全球生态系统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区之一。2005年,国家投资75亿元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该项目共实施三大类22个规划项目。其中包括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沙漠化防治、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野生动物保护、人工增雨、生态移民等工程项目。
  通过八年不懈努力,三江源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草畜矛盾趋缓,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提高,湖泊水域面积明显扩大,流域供水能力明显增强,重点退化区植被覆盖率明显提升,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好转。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三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提高,地表水增加82.9亿立方米,其中黄河源区增加24.4亿立方米,长江源区增加45.8亿立方米,澜沧江源区增加12.7亿立方米;主要湖泊净增加760平方公里。
  通过实施鼠害防治、黑土滩治理、建设养畜和生态移民工程,三江源区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高覆盖度草地以每年23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20%增加到80%以上。
  通过对森林资源的封护管理,森林生态功能恢复。与2005年相比,森林面积净增加150平方公里。通过沙漠化治理,各河流控制站年均含沙量与多年平均值相比,直门达站、新寨站、同仁站分别减少了11.4%、60.3%、16.3%。(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荒漠面积净减95平方公里。生态环境的改善,三江源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小城镇建设、建设养畜、农牧民培训、人畜饮水、能源建设等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收入。项目区建成饲草料基地5万亩、建设养畜户3.04万户、建立生态移民社区86个,23个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项目区农牧民纯收入年均增长均在10%以上。
  通过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牧民群众从传统的游牧方式开始想定居或半定居转变,由单一的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由粗放畜牧业生产向生态畜牧业转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