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给了青海湖畔的珍稀野生动物一个家
作者:葛文荣
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
时间:2014-03-05 09:31:00
点击数:
与周围漫漫的黄沙丘相比,小泊湖是一块生命的绿洲。这片绿草茵茵,泉水汩汩、流水潺潺,多种野生动物和谐栖息宁静而美丽的湿地,傍依在青海湖的东岸,也许因为小而鲜为人知,所以人们就叫小泊湖。
据说很久以前,这里就是环湖地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主要栖息地,碧水之中,青草之间,成群成群的黑颈鹤自由自在地生活,这里是它们快乐的家园。后来,随着生态的日渐恶化和人为的干扰,黑颈鹤的家园遭到了破坏。它们无可奈何地离去了,美丽的身影久久没有在小泊湖出现。然而,因为一位叫南加的普通藏族牧民多年的精心呵护,如今黑颈鹤又回到了这里;珍稀野生动物普氏原羚,也来这里生活,它们和睦相处,生儿育女,繁衍生息,并和南加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他给两只黑颈鹤一个家
小泊湖畔不仅是黑颈鹤的家园,也是南加的故土,出生在小泊湖畔的南加,对故土有着难以割舍的深情和无限的眷恋,这不光是因为故土的湖光山色的美丽,还有就是黑颈鹤陪伴的身影。他记得那时候小泊湖的黑颈鹤很多,夏季的那段时光,他几乎每天都是在和它们的相处中度过的,他看它们觅食,看它们嬉戏,看它们翩翩起舞,它们给他的童年带来了太多的遐想和无尽的快乐。
据父辈们讲,相传很久以前莲花生大师肩托两只黑颈鹤到青海湖讲经,当时他看到湖东岸荒凉干旱,遂将手中的108颗念珠撒出,珠子落地化成了现在的108个泉眼,泉水逐渐形成了一片湖泊,这就是小泊湖,跟随莲花生大师的两只黑颈鹤飞到湖中驱邪匡正,保护万物,成了这一方的保护神。因了这样的传说,小泊湖畔的牧民对黑颈鹤就更加崇敬,在他们的心目中,黑颈鹤就是给他们带来福气的神,就是他们心中正义的化身。
上世纪七十年代,青海湖环湖地区人畜不断增加,人们还对湿地进行排水、改造,致使大面积湿地干涸。过度开发和人类生产活动的频繁,加之恶劣气候的不断加剧,环湖周围的沙地面积日渐扩大,一些原本绿草丰美的草场渐渐被黄沙吞食,变成了沙漠。后来,湖东岸自南向北修筑了一条公路,这条平整宽阔的现代化快速路,虽然方便了海南与海北的沟通,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却打破了岸东的安详和宁静,很多人跑到小泊湖湿地捡拾黑颈鹤蛋或捕捞湟鱼,受到惊扰的黑颈鹤意识到了生命危险,便依依不舍地选择了离开,数量逐年减少,最后只剩了两只。
眼看美丽的黑颈鹤从小泊湖渐渐地消失,南加痛心急了,他决定用自己的力量保护黑颈鹤和其他野生动物,保护自己的家园。他曾多次劝说和制止进入小泊湖湿地企图捕捉黑颈鹤的人,不止一次地给他们讲黑颈鹤的故事,但是,谁会在乎一个小孩子的说教呢,一些人仍然执意闯入,根本就没有环保意识的他们,甚至将南加打伤。尽管阻力很大,困难重重,但南加的决心没有动摇,从1994年开始,已长成一位强壮剽悍的汉子的南加,真正成了一个民间生态环保者,不但自己保护还动员乡里的青年保护,他将他们组织在一起,除了放牧,便去巡查。小泊湖周边,地域广阔,既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又有茫茫的戈壁沙漠,他和他的同伴们,起着马几乎每天都要走一遍,遇到不良企图的人,他们都要劝说制止,渐渐地人们都知道了他们这个生态保护小组,有盗猎想法的人也就望而却步了。
1996年5月的一天,小泊湖意外的飞来了两只黑颈鹤,当南加看到久违了的黑颈鹤的身影时,他激动极了,几乎是屏住呼吸远远地看了许久许久,一连几天,他都不敢靠近,生怕惊扰了这来之不易的贵客。也许是感觉到了环境的安全,这两只黑颈鹤非常悠然自得,觅食、嬉戏、起舞是那么的自然,丝毫没有不安的举动。南加的家就在小泊湖108个泉眼的旁边,黑颈鹤的栖息地就在他家的草场上,于是他在禁止外来人员进入这片草场的同时,尽量不让自家的牛羊进入。许多天后,他一点一点地靠近黑颈鹤,将原本自己吃的牛羊肉剁碎撒在湖边,黑颈鹤居然兴冲冲地来吃。以后,每隔几天,他都要去喂黑颈鹤,渐渐地他的孩子也跟着他去喂,没过多久,黑颈鹤就不怕他们了,和他以及的三个孩子关系非常好,孩子们也经常能和它们近距离接触,去喂食时,黑颈鹤就对着孩子们鸣叫、点头,甚至有时候还会跳起欢快的舞蹈。
在南加一家人的呵护下,两只黑颈鹤每年3月份会提前飞来,直到10月份才迟迟飞走。可喜的是,这两只黑颈鹤已经陆续带来了十几只黑颈鹤在这里栖息,繁衍生息。采访时,南加指着离他家有一两百米的地方对我们说:“多年来,那两只黑颈鹤一直就生活在这里,这两天它们的两个孩子已经能飞了,估计今天领着孩子训练飞行去了。尽管现在黑颈鹤越来越多了,但是它们两个我还是一眼就能认出来的。”是啊,多年来,南加一家人对它们倾注了太多的心血,给予的是亲人一样的牵挂和关爱,难怪黑颈鹤会眷恋这块地方。
[FS:PAGE]

他抱大了6只中华对角羚
在采访南加时,一只半大的野生小羚羊突然闯进了他家的院子,这让我们十分惊讶。这只小羚羊体态优美,娇小的身子呈沙黄并略带赭色,皮毛短而光滑如缎,尤其是那双眼睛,又黑又亮显得十分机灵可爱。南加告诉我们,这是他今年救助的普氏原羚幼崽。
据我们了解,普氏原羚又叫“中华对角羚”,目前只分布在青海湖湖东、鸟岛和元者三个区域。据1994年至2001年的连续统计估算,三个种群总数在200只左右,其中最大的一群就在湖东,约有120只。其致危原因是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青海湖周围人口增加房舍不断兴建及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致使普氏原羚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栖息生境支离破碎;周边地区的牲口增加了,占据了普氏原羚的食物场,食物压力增大;现有种群的群体过小,且由于人为所造成的阻碍,使湖东与湖西间的种群彼此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因此,近亲繁殖的结果,也很可能导致种群衰退;自1988年划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后,近年间仍有非法猎杀发生。因此,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哺乳动物中数量最少的物种,1999年我国的濒危动物兽类红皮书中将其列为极危级动物,目前,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极度濒危物种”,成为《全球羚羊保护行动计划》中名列首位的濒危羚羊类物种。
我们还了解到,为了解救这种世界濒危物种,很多个人和机构都在想办法,没想到南加这几年已经救助了7只普氏原羚幼仔。
在我的惊讶中,这只幼羚仔径直走到南加跟前,在他身上蹭来蹭去,最后对南加手里的念珠产生了兴趣,又是舔又是闻的。南加的小儿子也走到南加跟前,和幼羚玩耍起来,这个其乐融融的情景让我们再次惊叹不已。
南加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很多人经常拿着枪在这里猎杀普氏原羚,由于那些人是“上面的人”,牧民们敢怒不敢言,这些人来了后,我们只有悄悄将羚赶到沙漠深处,躲避他们的猎杀。尽管这样,由于栖息地被分割、种群分散、水源地被隔离等原因,致使生活在这里的羚羊数量一度下降到了30多只。
为了保护这种世界濒危物种,这些来来,只要一听到哪里有受困的普氏原羚,南加就义无反顾地赶去救助。去年他在共和县办事,有一个牧民打电话说他发现了一只奄奄一息的羚羊幼仔,南加一听,花200多块钱打的赶回,给了那位牧民200元钱将幼羚买回养大放生。就这样这里的牧民都知道,发现受困的普氏原羚首先给南加打电话,因为可以得到200元钱。
南加告诉我们,这些幼羚基本上都是由于母亲被狼吃掉或者在过公路时被车撞死后,受困在荒野之中的。狼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是普氏原羚的主要天敌。由于人类放牧活动的干扰,原来生活于典型草原区的普氏原羚不得不迁入沙漠、草地的生态交错带。当家畜转入夏季牧场,沙漠中的普氏原羚会重新深入冬季牧场草原采食,当不得不和家畜共享食物源时,为了避开牲畜放牧的干扰,普氏原羚只得在傍晚和天黑后采食,而由于狼也在夜间活动,避过了牲畜的普氏原羚却增加了与狼遭遇的机会。据专家分析,狼对普氏原羚的猎杀也是危害普氏原羚种群生存的一大原因。南加还说,一般情况下,刚见到它们时都是奄奄一息,甚至是生命垂危,我就和家人悉心呵护这些“没娘的孩子”。是的,他几乎抱大了这些幼仔。他的几个孩子更是对它们爱护有加,白天和小羚羊玩耍,晚上搂着它们睡觉,如同兄弟姐妹一样,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这些普氏原羚是属于大自然的,长大后,就得让它们再回到大自然中,但是每当这时,却是南加和家人最痛苦的时刻。南加说,每次放归时,孩子们都哭着不肯松手,而放归的中华对角羚更是一步三回头,久久不肯离去,这让这个壮汉的心突然脆弱下来,但是它们毕竟是属于大自然的。狠下心来,抱紧自己痛哭的孩子们,南加强忍住了想留下它们的念头……
这些羚羊对南加一家人,还有这个温馨的家充满了留恋。他经常会看到,马路对面的沙地里会出现他所熟悉的身影,它们小心翼翼地向马路对面的家张望着,由于受公路上飞驰的汽车和过往行人的惊扰,它们不敢穿过马路,只是恋恋不舍地一边边望着公路对面,最终无奈地返回沙地深处。去年,一只胆子大一点的羚羊居然在晚上穿过公路,悄悄跑到了南加家里。当时,孩子们欢呼雀跃,南加被这只羚羊的举动感动得泪水涟涟,他想:“我还能有什么理由不保护它们呢!”
[FS:PAGE]

沙地里植树他图个啥
南加的保护行为得到了青海湖东种羊场领导的认可,于是每月给他发400元的工资,但是南加又将这400元花到了保护工作中。他三天两头就要骑着摩托车出去巡查一番,每月光油钱就把400元花光了,而且为此南加还花十几万元的积蓄在沙地里植树。
南加告诉我们,过去他认识很多朋友,和他们做生意挣钱,但是这两年将心思扑在保护工作上后,再也没时间去跑生意了,不但这样,他还花了十几万在离家不远的沙地里植树。他的行为遭到了包括家人在内的很多人的质疑,在沙地里植树,难度大不说,收益在哪里呢?
同样,他的行为也令我们感到疑惑,一个牧民花十几万元在沙地里植树,图个啥啊?但是南加淡淡地说:“就是给它们(普氏原羚)一个家呗。”他说,经过努力,自己精心种植的那片树林长得还不错,里面的草也很茂盛,每年冬天,附近的普氏原羚就会在这里过冬。
采访南加时,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支撑他干这样一个没有任何经济收益的生态保护工作,是什么使他花掉了十几万元的积蓄,仅仅只是为了“给它们一个家”吗?
我们从南加充满善良的眼神中找到了答案。家园是人类最后的堡垒,每个人都有着保护家园的朴素意识,南加高尚无私的品质和对生态环保的觉醒,以及对家园和生灵的热爱就是支撑他干下去,并乐此不疲的原因。
令我们感动的是,在南加的脸上,见不到一个民间生态保护者的奔波和焦虑,而更多的是一种恬淡、安详、满足和自信。

幸福的小羚羊

小羚羊温暖的被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