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江源生态旅游在可持续发展中前进

作者:吴光于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01-05 10:03:50 点击数:

2000年,我国在平均海拔3500——4800米的青藏高原腹地建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夜间,有着“千湖之地,江河之源”美誉的雪域高原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就在终年积雪不化的雪山、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自由栖居的野生动物、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同时,三江源地区的各级政府也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列为了工作的重心。
    立足高原特殊的生态地位和欠发达地区的省情,青海省旅游部门于2008年编制了《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并于当年获得了评审通过。据青海省旅游局局长吴大伟介绍,三江源地区被总体定位为江河源型国际级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一个集生态旅游、科学考察、探险旅游、宗教朝觐和风情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圈。
    记者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旅游局了解到,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玉树三江源生态观光、探险旅游、康巴文化旅游等品牌已经逐步形成,旅游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正在逐步提升。随着交通、能源、市政、通讯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玉树的旅游接待能力获得大幅度提高。2009年8月玉树巴塘机场通航后,更是将玉树三江源旅游人数带入了历史最高。
    据了解,2009年1月至10月,当地共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5%和90.6%。直至2009年11月,前往玉树旅游的游客仍然兴致不减。
    与此同时,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园”、“牧家乐”等一批与旅游相关的经营实体正在逐渐兴起,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开始凸显,不少人因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一位常年在三江源地区带团的藏族导游桑吉杰说,在旅游旺季,他一个月的收入能在万元左右。“我的客人一般都是外国人,他们不仅喜欢阿尼玛卿雪山、年宝玉则这些自然风景,对佛教寺院、远古遗址这些等人文景观也很感兴趣。”
    然而,并非三江源的每寸土地都能成为旅游资源。对于众多“驴友”来说,他们向往的可可西里深度旅游短期内还不能实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科研站站长王海林说,鉴于极度脆弱的生态系统和难以再生的生态资源,可可西里腹地短期内并不打算对游人开放。“生态旅游,首先是生态,其次才是旅游。如果盲目地进行旅游开发,对可可西里来说无疑将成为一场灾难。”可可西里管理局保护队员木玛扎西说。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宣传和教育下,环保理念在三江源地区已经深入人心,同时也影响着外来的游客。导游桑吉杰告诉记者,每次出团,他都会为客人准备一些垃圾袋,提醒他们爱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三江源是我的家,我希望每个来这里的人都爱护她。”他说。
    记者在青海省旅游局规划处了解到,近年内青海省将投资18.42亿元用于建设三江源地区35个重点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设施,意在将三江源地区打造成世界知名的特色生态旅游区,成为“大美青海”的一张名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