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出现越来越多的“博士团队”
作者:拉巴次仁 李建敏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04-15 09:38:27
点击数:
在中央大力关心和支持下,西藏人才队伍茁壮成长,涌现出一批“博士团队”。如今,他们正在西藏文化、医疗、科技、气象等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共有60多名各学术领域的博士正在西藏生产科研一线发挥作用。其中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比例大致相当。在这些博士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工作在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等西藏重点高等院校,成为西藏传统文化、民俗、历史以及物理、地质、医学等领域内教学工作的领头人。此外,还有不少博士在地质勘探、环保、水利、教育等政府部门担任职务,有的还成为部门的主要领导者,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工程院首位藏族院士
今年54岁的多吉是中国工程院首位藏族院士。多吉出生在西藏加查县洛林沟一户偏远的农民家庭,从小勤奋好学。197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成都理工大学,此后又被先后送往意大利比萨国际地热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学习,后来又成为中科院院士。
上世纪90年代,国内外专家开始对拉萨市当雄县境内的羊八井地热储量进行论证。面对大部分专家提出的羊八井不能打深井的观点,多吉力排众异,果断地提出羊八井不仅有可供开采的高温流体存在,而且储量极大,可以打深井。由多吉主持的羊八井地热资源勘探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羊八井高温深井已经成为中国温度最高、流量最大的可采地热井,同时结束了中国没有单井产量万千瓦级地热井的历史。
“目前,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已经开始用于藏族农牧民的日常生活,并且提升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多吉说,通过新能源开发使西藏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光明是他毕生的梦想。
西藏第一位临床医学藏族博士
2000年6月8日上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32岁的格桑罗布以95.6分和94.1分的高分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及临床考核,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位临床医学藏族博士。
早在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前,格桑罗布的勤奋好学和对问题的独到思考,引起了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泰勒博士的高度重视,并极力引荐他去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研究生。出国留学是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而面对这样难得的机遇,格桑却作出放弃留学的选择。
“我当时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发现,西藏人民在心血管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所以选择了留在国内攻读心血管病学,这样对西藏的病人可能会更有实际用处。”格桑罗布这样解释自己放弃留学的原因。
格桑罗布将我国各民族中高血压患病率最高(22%)且遗传背景很纯的藏族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遗传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技术,采取家系分析与病例对照相结合的研究策略,分析了藏族高血压的遗传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藏族高血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相关基因的系列研究。格桑的研究结果明确了藏族原发性高血压的遗传学特点,并发现藏族人群中有明显的高血压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度约为63%;藏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胰岛素的抵抗现象。
气象领域最年轻的藏族女博士
“是草原就会敞开绿色的胸怀,是雄鹰就会永远盘旋在蓝天,是儿女就会永远眷恋着妈妈。”这是西藏气象局专家、藏族女博士卓嘎最喜欢的歌曲《向着太阳》。
1972年,卓嘎出生在西藏林芝地区。卓嘎从小喜欢读书,她不仅学习勤奋,而且时常流露出一种江南女子的灵气。
1989年,她考上了南京气象学院,从此便与气象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98年被录取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攻读博士,于2002年考取了博士学位。
在学习和工作中,卓嘎先后参加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西北重大干旱形成和预测的研究”、国家科技“攀登—B项目青藏高原第二次大气科学实验”、科技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气候环境监测预测方法研究”等重要攻关课题的研究。
她还参与了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研究所科技部项目《青藏高原中尺度卫星资料同化技术与系统研究》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基于MODIS卫星的西藏高原地表生物物理参数反演方法与监测系统》的研究。
致力于西藏农牧业的藏族博士
“机会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这是西藏农科院专家、藏族博士尼玛扎西的人生座右铭。
1995年,尼玛扎西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1999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以“西藏食物保障前景与对策研究”为题目的博士学位研究论文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优秀博士论文,并受到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的资助即将翻译出版。
博士毕业后,尼玛扎西从事了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西藏农业发展规划与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初步开展的西藏农业系统区划、食物生产与供给空间变化研究等在学术界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近年来,尼玛扎西从事西藏农业耕作制度改进、农牧科技信息、青稞育种等重大国际合作和国家资助项目的主持工作。
除了西藏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众多优秀人才外,藏医、宗教等传统领域优秀人才也层出不穷。
2007年8月2日,西藏诞生首批藏医博士,当日上午,手捧博士学位证书的央美和仁青加,激动万分。据西藏藏医学院介绍,从1999年招收首批藏医专业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36名硕士研究生毕业,38名在读;从2004年开始,藏医学院开始招收博士生,目前首届两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2007年又招收了一名博士研究生。
2008年2月24日,在藏传佛教最神圣的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4名来自拉萨色拉寺、哲蚌寺和甘丹寺的僧人,获得了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拉让巴,被称为“藏传佛教的博士学位”。中国佛教协会西藏自治区分会会长珠康·土登克珠活佛说,自2005年西藏正式恢复格西拉让巴考试制度后,至今已经有22名僧人,经过层层考试,从众多学经僧人中脱颖而出,最后得以在释迦牟尼佛像前参加格西拉让巴立宗仪式并且获得这个学位。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共有60多名各学术领域的博士正在西藏生产科研一线发挥作用。其中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比例大致相当。在这些博士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工作在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等西藏重点高等院校,成为西藏传统文化、民俗、历史以及物理、地质、医学等领域内教学工作的领头人。此外,还有不少博士在地质勘探、环保、水利、教育等政府部门担任职务,有的还成为部门的主要领导者,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工程院首位藏族院士
今年54岁的多吉是中国工程院首位藏族院士。多吉出生在西藏加查县洛林沟一户偏远的农民家庭,从小勤奋好学。197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成都理工大学,此后又被先后送往意大利比萨国际地热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学习,后来又成为中科院院士。
上世纪90年代,国内外专家开始对拉萨市当雄县境内的羊八井地热储量进行论证。面对大部分专家提出的羊八井不能打深井的观点,多吉力排众异,果断地提出羊八井不仅有可供开采的高温流体存在,而且储量极大,可以打深井。由多吉主持的羊八井地热资源勘探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羊八井高温深井已经成为中国温度最高、流量最大的可采地热井,同时结束了中国没有单井产量万千瓦级地热井的历史。
“目前,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已经开始用于藏族农牧民的日常生活,并且提升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多吉说,通过新能源开发使西藏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光明是他毕生的梦想。
西藏第一位临床医学藏族博士
2000年6月8日上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32岁的格桑罗布以95.6分和94.1分的高分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及临床考核,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位临床医学藏族博士。
早在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前,格桑罗布的勤奋好学和对问题的独到思考,引起了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泰勒博士的高度重视,并极力引荐他去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研究生。出国留学是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而面对这样难得的机遇,格桑却作出放弃留学的选择。
“我当时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发现,西藏人民在心血管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所以选择了留在国内攻读心血管病学,这样对西藏的病人可能会更有实际用处。”格桑罗布这样解释自己放弃留学的原因。
格桑罗布将我国各民族中高血压患病率最高(22%)且遗传背景很纯的藏族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遗传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技术,采取家系分析与病例对照相结合的研究策略,分析了藏族高血压的遗传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藏族高血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相关基因的系列研究。格桑的研究结果明确了藏族原发性高血压的遗传学特点,并发现藏族人群中有明显的高血压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度约为63%;藏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胰岛素的抵抗现象。
气象领域最年轻的藏族女博士
“是草原就会敞开绿色的胸怀,是雄鹰就会永远盘旋在蓝天,是儿女就会永远眷恋着妈妈。”这是西藏气象局专家、藏族女博士卓嘎最喜欢的歌曲《向着太阳》。
1972年,卓嘎出生在西藏林芝地区。卓嘎从小喜欢读书,她不仅学习勤奋,而且时常流露出一种江南女子的灵气。
1989年,她考上了南京气象学院,从此便与气象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98年被录取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攻读博士,于2002年考取了博士学位。
在学习和工作中,卓嘎先后参加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西北重大干旱形成和预测的研究”、国家科技“攀登—B项目青藏高原第二次大气科学实验”、科技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气候环境监测预测方法研究”等重要攻关课题的研究。
她还参与了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研究所科技部项目《青藏高原中尺度卫星资料同化技术与系统研究》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基于MODIS卫星的西藏高原地表生物物理参数反演方法与监测系统》的研究。
致力于西藏农牧业的藏族博士
“机会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这是西藏农科院专家、藏族博士尼玛扎西的人生座右铭。
1995年,尼玛扎西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1999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以“西藏食物保障前景与对策研究”为题目的博士学位研究论文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优秀博士论文,并受到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的资助即将翻译出版。
博士毕业后,尼玛扎西从事了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西藏农业发展规划与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初步开展的西藏农业系统区划、食物生产与供给空间变化研究等在学术界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近年来,尼玛扎西从事西藏农业耕作制度改进、农牧科技信息、青稞育种等重大国际合作和国家资助项目的主持工作。
除了西藏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众多优秀人才外,藏医、宗教等传统领域优秀人才也层出不穷。
2007年8月2日,西藏诞生首批藏医博士,当日上午,手捧博士学位证书的央美和仁青加,激动万分。据西藏藏医学院介绍,从1999年招收首批藏医专业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36名硕士研究生毕业,38名在读;从2004年开始,藏医学院开始招收博士生,目前首届两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2007年又招收了一名博士研究生。
2008年2月24日,在藏传佛教最神圣的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4名来自拉萨色拉寺、哲蚌寺和甘丹寺的僧人,获得了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拉让巴,被称为“藏传佛教的博士学位”。中国佛教协会西藏自治区分会会长珠康·土登克珠活佛说,自2005年西藏正式恢复格西拉让巴考试制度后,至今已经有22名僧人,经过层层考试,从众多学经僧人中脱颖而出,最后得以在释迦牟尼佛像前参加格西拉让巴立宗仪式并且获得这个学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