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雪堆白手工艺术中心近日开展

作者:刘峥 来源:西藏商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时间:2010-08-22 10:59:00 点击数:


雪堆白手工艺术中心外观

  8月17日,雪堆白手工艺术中心在丹杰林居委会院内开展,来自社会各界的画家、艺术工作者、民俗研究专家、大学老师、学生,包括国内外的游客一起参加了开展仪式。雪堆白手工艺术中心里展出的铜雕、木雕、唐卡、藏式家具等精品,赢得来宾的阵阵赞叹。经过了解,才知道雪堆白手工艺术中心是一批对西藏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年轻人联合创办的,这批对西藏文化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把雪堆白手工艺术中心当做他们传播、保护、发展和推广西藏文化的大舞台。


雪堆白手工艺术中心的合作者:
宋明、尼洋和加措(从左至右)

  宋明:艺术更应该走市场化
  1998年进藏的宋明,今年37岁,10多年来一直是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美术老师,曾经做过雪堆白酒吧的老板,因把崔健请来演出,让雪堆白酒吧名噪一时。
  “后来把酒吧打出去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而是我没有那么多精力来管理。很多时候,朋友或者酒吧的常客到酒吧喝酒,总是点名让我去陪他们坐一坐,这样,喝酒的机会多了,太过于牵扯我的精力,毕竟我还是一位老师,所以我主动提出把酒吧转让了。”宋明说,“其实在酒吧打出去之前一直都在盈利,钱是赚了,但忽然发觉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最后只好放弃了。”
  雪堆白的标志是宋明亲手设计的,当初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设计和酒吧的主题不太相符,但宋明坚持要用,“现在,我几年前的设计才符合了它应有的定位——雪堆白手工艺术中心,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的标志是专门设计的,或许,几年前我就想做纯粹的雪堆白文化,只是那时候没能找到更好的切入点。”宋明说。
  对于雪堆白文化的深刻了解,是缘于宋明刚进藏时的一个创作室,“当时我需要一个画室安静地作画,就在布达拉宫脚下租了一间房子,后来,听说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让租住在里面的人全部搬出,我才知道了雪堆白,我才知道我曾经在这么伟大的地方住过——古老的雪堆白是从明朝起便代表了西藏地区手工艺最高水平的官办机构,在西藏博物馆里,件件标有‘雪堆白制造’的艺术品,依然展现着昔日的辉煌。”宋明说,“后来我亲自设计了雪堆白的标志,并进行了注册,我把它用于酒吧和我的西藏纪录片工作室。”
  “现在我们创办雪堆白手工艺术中心,是受西藏登山队的影响,他们有西藏登山学校、西藏登山服务公司和西藏登山队,这种把培养人才、解决就业和登山服务一体化的市场运作模式,就是我们今后要走的路。”宋明兴奋地说,“通过这么多年的打磨,我深切地体会到艺术更应该走市场化。我们学校有美术班,有很好的美术老师和颇具天赋的学生,他们的作品要走向市场却没有门路,我们的中心就是要把培养人才、解决就业和推出画作连成一条线,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我们中心在西藏文化领域的运作模式。”
  雪堆白手工艺术中心不仅要传承西藏文化、宣传西藏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发展西藏文化。宋明说:“我目前的工作重点是把区内、区外乃至国外(像尼泊尔)一流的手工艺术专家请到我们学校来当教授,建立一支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我们对今后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奠定好基础。我们的艺术中心可以把我们培养出的人才的作品推出去,同时发扬雪堆白文化,让西藏的手工艺术作品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雪堆白手工艺术中心展出的精品唐卡中,百分之七十已被顾客预订了,这就坚定了雪堆白手工艺术中心走精品路线和高端路线的信心。展厅里有两尊木雕佛像,一尊是绿度母,一尊是四手观音,这是西藏一位老艺术家喇嘛的作品,绿度母标价7万元,而四手观音没有标价,但已有客人出到16万元。
  宋明说:“四手观音是喇嘛老师花费了近两年雕刻而成,这一尊佛像是非卖品,我打算以后用于教学时当教具,因为喇嘛老师年岁大了,他已不可能再出作品了,但他可以教学,传授技艺,所以他成了我们拟聘的第一位教授。”
  “现在雪堆白手工艺术中心开展了,我希望能把它打造成真正顶级的宣传西藏文化、传承西藏文化和发展西藏文化的中心,最起码我们会做到让顾客和业内人士满意的最为专业的艺术中心,也希望通过艺术品走市场化的模式,能把一直追随着艺术家们的‘贫穷’二字剥离出去。”语气中充满激情的宋明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
  尼洋:让无力者有力,让有力者前行
  出生在林芝尼洋河畔的尼洋,今年才26岁,这位曾到美国留学的年轻人的内敛、庄重和他对西藏文化的了解及责任心,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符。
  “我是我们三个当中最不像经营者的经营者。”尼洋说,“以前我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工作,从来没有涉及过经营,目前在我们中心,有客人问价,我一般都会推给加措,实在没人时,我也硬着头皮上,但我时常在报价时会脸红。好在我主要负责的是策划和设计,我对这些更得心应手。”
  “说我不像经营者,是因为我还有一个坏毛病——就是我会挑选顾客。”尼洋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在顾客的讨价还价中,我觉得艺术家们那花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的作品被践踏了,最后我会拒绝顾客,因为我在维护艺术家们的尊严,也在维护自己的尊严,虽说这在经营方面是大忌,但我不后悔。”
  “你是不是在为你所出售的作品挑选好的主顾?”记者问。
  “也可以这么说吧,我觉得一件好的艺术品应该有它应有的归属,如果购买者不懂欣赏和珍惜,我情愿不卖。”尼洋说。
  “既然是要艺术走市场化,又不能按你的意愿行事,是不是觉得很委屈?”记者开玩笑地问。
  “也不会,我说过我主要负责策划和设计,销售只是偶尔为之,没有太勉强。”尼洋说,“我的主要精力会花在创作者身上,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签约的艺术家,我们会尽力保护他们的权益,不是有一句话吗——一百个艺术家也抵不上一个艺术经纪人,我的主要精力是推我们本土的艺术家,借用一句话说,就是让无力者有力,让有力者前行。因为我发现西藏的艺术家在国内缺少知名度,这就是我要做的事。”
  加措:为梦想可以放弃一切
  采访时,33岁的加措一直在忙于接待顾客,这位毕业于拉萨师校美术班的青年,毕业后曾在达孜县的乡下当一名教师,2003年,为了自己的追求,竟主动辞去工作自己搞起了创作。
  “当年辞职我并不后悔,其实当老师每月也有不少的收入,而且我的课程压力也不大,还有寒暑假,但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方式,是我向往的,也离我的梦想更近一些——为了梦想我会放弃一切。现在这个中心是我们三人在打理,但却有很多对西藏文化充满激情的人在帮助我们、支持我们,这让我们觉得我们是一批人在做这件事。”加措低沉的语调里带着坚定和欣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