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西藏退牧还草工程有序推进:草兴牧兴百业兴

作者:何静 来源:西藏日报 时间:2011-10-11 10:54:00 点击数:
  退牧还草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关系发展长远大计的生态工程。自2004年国家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把这项惠及农牧民的民生工程摆在重要位置,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不断拓宽农牧民群众的增收渠道,确保了退牧还草工程的有序推进。
  多管齐下促发展
  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以来,自治区把退牧还草工程建设与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为顺利实施并完成项目建设的各项任务,保证项目实施后持续稳定发挥效益,西藏从项目立项开始,建立健全了项目组织管理机构,层层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做到了项目建设任务落实到村、责任到户、明确到人。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西藏严格落实“四制”要求:严格法人责任制,项目主管单位(地区农牧局)与项目执行单位(项目建设县)实施合同责任制,确定工程监理部门,实行政府采购。
  为了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西藏从加强对基层干部群众的宣传动员入手,组织工作组深入基层和项目实施区域,广泛深入地宣传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项目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突出体现本地特色,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体现改革和探索的精神,努力创建退牧还草工作的新机制、新办法;突出体现配套措施的支撑,推进草地畜牧业整体经营水平的提高;突出体现对特殊群体的政策照顾,使他们在草地生态建设中得到实惠。
  增加牧民收入
  通过多年的努力,西藏退牧还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传统经营方式开始转变。广大群众根据自己草场生产能力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草场,加大牲畜出栏,加快畜群周转,积极探索改造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探索草场入股、牲畜入股和草场租赁、联户、转包等草场有偿使用新模式,有效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群众收入。
  二是促进了农牧区市场的发育。牧民群众靠天养畜、只索取不投入的牧业生产方式逐步改变,使项目区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速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合理流动,促进了牧区的社会发展,提高了牧民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
  三是促进了社会稳定、农牧区繁荣。退牧还草项目的实施,有力地增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局势稳定,为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
  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使禁牧和休牧草地得到休养生息,有效遏制了草地退化、沙化的趋势,土表风蚀现象减轻,草地生态功能逐渐增强,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2010年,全区草原鲜草产7817万吨,折合干草2514万吨,比2007年增加了5.96%和5.89%。2010年,西藏对昂仁、康马、错那、浪卡子、类乌齐、班戈、安多、改则等8个退牧还草工程县项目区工程效益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退牧还草工程效益初步显现,项目工程区内与工程区外相比,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了18.54个百分点;植被高度由3.06厘米提高到4.83厘米;鲜草产量均提高60%以上。天然草地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了牲畜冬春季节的掉膘和死亡,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同时也减少了抗灾救灾的投入。
  巩固经营成果
  截至2009年底,西藏在52个县落实完善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工作,共落实草场承包到户面积5.52亿亩,其中,冬春草场承包到户面积3.53亿亩。
  据介绍,近年来,部分地区因为超载过牧、乱开滥垦、随意采挖、车辆行驶等自然、人为因素,西藏的草畜矛盾日益加剧,草地退化、沙化、荒漠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地生产能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了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来,西藏草原植被得到了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随着草场承包工作的巩固和完善,调动了千家万户建设、保护和管理草场的积极性,积极推行“禁牧、休牧”措施,对“三化”严重的草场采取围栏保护,实施禁牧和休牧,促进了草原植被的恢复,从而实现草原永续利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