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藏族青年格罗举办个人作品展
格罗在“墙心”上演示练习写藏文过程(摄影:饶春艳)
10月16日下午,在拉萨八廓南街拉让宁巴静谧的大院内,格罗个人作品展在朋友们的道贺声中开幕。格罗出生于1980年,从西藏大学美术比较学研究生毕业后任堆龙德庆县中学美术老师。和所有“80后”一样,格罗有着活跃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于是,这个展览也有了许多独特之处。不仅把西藏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元素结合进行创作,还展示了他花费两年多的时间从农牧区收集的藏文书写木板,藏语称为“墙心”。
10多个“墙心”分成三列摆放在展厅地上,其上放置的竹子削成的笔、墨水和一个装有白色粉末的布包,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前来参观的琼达拿起笔现场写了起来。今年46岁的他,曾有6年时光天天背着藏文书写木板去学堂,他会写的第一个藏文字母,第一个漂亮的书法体,都是从木板上开始的。普布次仁还记得:“家里将麦子炒糊了磨成细粉兑水,摇两下就变成了一瓶墨水,有时候也往里面加白糖增加粘度,我还记得小时候特调皮,常常趁老师不注意将竹竿笔含在嘴里,吮吸墨水里甜甜的白糖味道。”
在“墙心”上写字之前,要用这个弹出格子来。(摄影:饶春艳)
格罗对“墙心”的历史曾经专门进行过研究,他说,这个藏文书写木板一般应用于孩子们正式上学前或者初学者学写藏文字体时期,民间一般以桦木刨光制成,上抹墨脂,再涂一层白色粉末,写后可以擦掉。书写笔一般用竹竿削制而成,根据字体大小选择粗细不一的竹竿,根据不同的字体制作不同斜线切口的笔尖。墨水一般可用厨房积累下的烟垢或者麦子炒糊后加水兑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盘膝而坐,蘸上墨水一笔一划练习写藏文字母,写完一遍,洗净、晾干,再涂上白粉,弹上几道横杠,再继续练习。
竹笔、墨水、布包,木板,几代人的回忆。(摄影:饶春艳)
一直以来,“墙心”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这段时间的教育,凡是低年级的学生每天的学习用具就是一面“墙心”,不但是学生们的藏文练字板,同时也是数学、美术等其他学科的学习本,学生练习“墙心”的时间较长,练字的时候根据学生年级不同,有不同的打线方法和不同的书法字体,一直练习到有一定的书法功底,方可过渡到纸张上。
很多年轻人都还记得自己曾盘腿坐在木板前练字的镜头(摄影:饶春艳)
格罗说,时代在进步,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是藏文书写木板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是学生在纸上练习写藏文及训练书法。学习用具也越来越丰富起来,电脑更是普及到千家万户。
格罗将自己的硕士帽和父亲传给他的一块“墙心”挂在了展厅一角。经历了父子两代人后,那块“墙心”已经被磨得油光锃亮。他说,“这是西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几代人的记忆,这就是作品展的意义。”
格罗个人作品展还展出了蝴蝶与度母相结合的“二十一蝶”以及在藏纸上创作出的数幅绘画作品。个人展将持续到10月30日结束。
格罗的硕士帽和他儿时写过的写字板(摄影:饶春艳)
格罗将度母像融入了现代元素——展翅飞翔的蝴蝶(摄影:饶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