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年必不可少的切玛盒承载满满的吉祥祝福
吉祥切玛盒
藏历新年的准备工作至少提前一个月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或购买一个切玛盒。切玛盒摆放在家里神案上,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糌粑,上面插有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青稞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新年这一天,客人来拜年,首先要走到切玛盒跟前,用拇指和食指捏少许炒麦粒、糌粑,向空中连抛三次,表示先敬三宝神,然后送入嘴中少许,面对主人说“扎西德勒”,表示恭贺新年。简单而又文雅的拜年仪式完毕,主人和客人们才坐到垫子上饮茶叙怀,尽享节日的欢乐,沉浸在温馨的气氛中。
本来,吉祥物切玛盒是藏历新年和婚礼以及一些重大庆典活动中才出现,其它场合很少见。如今,不仅上述场面可以看到切玛盒,而且在一些迎接贵宾的场面上也可以看到切玛盒,这是藏民族特色的待客方式。好在这种做法与切玛盒的内涵意义并不相悖,大家在无形当中认可了。
切玛盒具有较长的历史,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切玛盒的外在形式也在发生变化,从粗糙、笨拙、简单的形式渐渐变形成为小巧精制的切玛盒。无论其形式变化多大,它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变化。盒内的炒麦粒和糌粑是未加任何修饰的原物。炒麦粒象征好运,在藏语中,麦粒的谐音同好运一致。盒内的糌粑象征人寿年丰。这些象征意义确定了切玛盒的内涵,于是作为吉祥物的切玛盒在欢度藏历新年之际出现,自然顺理成章,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目前我们看到的切玛盒的四周画上彩色图案,甚至有的以浮雕形式出现,成为精美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被赋予了美术价值。
工匠们在狭长的薄木板上,用彩色酥油勾画出美丽的图案。木板上勾勒出来的鸟兽、山树、长寿老人等形象很逼真。
目前看到的切玛盒中,炒麦粒和糌粑的摆放究竟谁前谁后不清楚,因此颠倒的现象经常出现。长者们认为:炒麦粒在前,糌粑在后,其原因是,客人走到切玛盒前,首先捏一点炒麦粒,表示主人家走好运,再捏一点糌粑,表示来年人寿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