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藏文古籍“菩日文献”计划公开出版其影印本

作者:王昕秀 来源:中国西藏网 时间:2014-06-10 10:17:00 点击数:

  继《敦煌文献》之后,国内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藏量最多的出土藏文古籍文献“菩日文献”,经过多年努力,已初步完成了写本的编目、整理和电子录入存档等工作,其影印本的公开出版也正在推进中。届时,这一关于吐蕃晚期至13世纪时期的西藏珍贵文献将与世人见面。
  这是近日记者从西藏大学获得的消息。该校图书馆于2007年收藏了这批文献,并根据其2002年的出土地西藏聂拉木县菩日村,正式将其命名为“菩日文献”。
  据了解,共计150多种,近12000叶(页)的“菩日文献”,其形成年代均在公元13世纪之前,其中部分文献形成于吐蕃时期。在西藏,吐蕃时期的文献资料非常稀有,随着上世纪初敦煌文献的发现,才使人们对吐蕃晚期至13世纪时期的西藏社会发展有所了解。
  而“菩日文献”中保存着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因此,专家认为,在学术研究价值上,“菩日文献”可与《敦煌遗书》媲美,尤其在语言文字、古籍版本鉴定、宗教文化等方面均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经初步编目整理,“菩日文献”包罗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可分为宗教文献和世俗文书两大部分。宗教文献以《般若波罗蜜多二万颂》等佛教典籍为主,也包括部分密宗仪轨和其他各类佛教经典。世俗文献以诗词赞文、传记等居多。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文献,西藏大学图书馆8年时间里,开展了大量抢救整理工作,将已完全散乱的经文,按纸张长度、颜色、版式、版型、墨色、书法特点等进行反复分类归并,再经过仔细的阅读、挑选,将属于同一部书的所有页找到一起,按页码顺序重新排列,整理成一部完整的典籍。
  工作人员表示,每一部典籍的整理往往都需要经过十几次反复的分类挑选。之后要将所有文献用包经布包好,按照传统分类法分门别类,归放到书架上。
  同时,还要检查每部典籍页码是否齐全,为找到的页数多于总页数60%的文献建立目录,并将文献中珍贵古籍特别是孤本、绝版,按作者、传承法脉等分类整理成文卷,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延缓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等工作。
  据介绍,西藏大学已初步完成了写本的编目、整理和电子录入存档等工作。文献中的10世纪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于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围绕保护和发展“菩日文献”的主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发表了数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为了进一步研究挖掘出土文献的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实现这份珍贵文献的资源共享。目前,西藏大学正在积极推进“菩日文献”影印本的公开出版工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