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波密县多吉乡六项非遗被列入自治区非遗名录

作者:马兴鹏 来源:藏人文化网 时间:2015-03-22 10:30:00 点击数:

  记者日前从波密县文广局获悉,俗有“文化之乡”之称的波密县多吉乡有六项“非遗”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这六项“非遗”分别为:波密曲艺“说白、达大达颇夏卓、西巴斗熊节、波卓、帕雄热巴舞、波密县竹编筐制作技艺。
  据林芝地区文广局党组书记扎西洛布介绍,多吉乡因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特色浓郁、丰富多样,于2014年12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西藏自治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多吉乡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保护、传承和研究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和弘扬,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多吉乡辖通参、扩拉、德吉、西巴、达大、帕雄、角落、毛江、木古等九个行政村,有农牧民群众577户3042人,在这样一个人口不多的小乡镇有六项“非遗”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要说在西藏,即便是在全国也少见,但细想起来,也属实至名归,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波密曲艺“说白
  波密曲艺“说白”于2007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波密县已制作完成波密波卓DVD光碟说“白”曲艺是波密县独有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表达自己的愿望和信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大多数于单人相声类型,主要在节庆、婚嫁和祈福等活动上表演。通过说“白”把一些文明健康的内容融合于其中,教育年轻一代怎样做人、做事,成为在农牧区进行宣传、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手段。波密曲艺“说白”主要分布在多吉乡、玉普乡、松宗镇等。波密曲艺“说白”在农牧区受到了老老少少的欢迎。
  达大达颇夏卓
  波密县全县各乡村一般都有开展马术节和马术比赛活动的习惯,时间大约为藏历四、五月份。主要意义是为迎接胜利归来的战士们而开展的一项军事活动,参加此项活动均为百人百马。据传说,有一次波密地区和其它地区发生战争,刚好是藏历四月份,波密勇士们打完战争,凯旋归来。从此,为了纪念这一天,波密各乡村每年的四、五月份都要举行一次百人百马组成的赛马活动。 在活动上,“波密达颇夏卓”即“战胜舞”成为了一个整个节日上的一个重要舞蹈。主要内容是向胜利归来的勇士们祝愿,祝他们势头更高,神灵永远保佑他们。跳舞时,男士或骑手们围成一个圈,以豪迈的舞步,高亢的歌声抒发心中的祝福,歌词一般为:歌颂胜利,赞美勇士们的风采和祝愿勇士们今后生活更加幸福顺利等。
  “波密达颇夏卓”也叫“战胜舞”于2009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舞主要在马术节上表演,是马术表演及波密“百人百马”马术比赛活动时的最后一个表演项目。在藏族舞蹈中一般的民间舞蹈基本上都有女性参与,但在跳“波密达颇夏卓”即“战胜舞”时自始至终都没有女性参与的习惯,这也是骑手们展现风采的大好时机。与此同时,跳“波密达颇夏卓”即“战胜舞”也是人们对此次马术活动安全、顺利地结束,一年里风调雨顺的一种祈福。因此它的舞步、跳法、队形变换、演唱风格及歌词内容都具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跳完“战胜舞”后整个活动就圆满结束。
  西巴斗熊节
  西巴斗熊节于2009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巴斗熊节是波密县多吉乡西巴村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至十六日内举行。西巴斗熊节所拍摄的录像曾获得过国家文化部、少数民族文化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民俗民艺录像片汇映“康远杯”三等奖。曾在中央电视台《森林之歌》栏目中播出。也曾多次被广东等内地省市前来拍摄。
  传说西巴斗熊节在三百年前被意为是烧香求佛的一项民间活动。每次举行这项佛事活动时,为了给活动带来热闹的气氛,当地群众以自娱自乐的形式表演一种由一个人扮演一位乞丐(小丑),到每一顶帐篷里乞讨食物,由几个年轻小伙子来扮演狗,追咬这位乞丐(小丑)的游戏。有一年,游戏表演正在进行时,突然间一条花狗从森林中赶来了七头狗熊。当时人们对此现象心存疑虑,不知道这件事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就特意询问了当时在场的喇嘛,喇嘛也对此事的好坏心存疑虑,不敢确定。后来还专门派人前往拉萨向当时的第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进行卜风问吉凶,并得出这是一件好事的结论。从此以后当地居民就把这项活动改名为“西巴斗熊戏”,每年的藏历六月十五日定为“西巴斗熊节”,从而延续到现在。西巴斗熊戏是非常古老的民间无剧本(近几年人们整理了剧本,已形成文字性)戏剧(小品),历史悠久,形式引人发笑,内容主要以宣传生态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尊纪守法,互帮互助的观念为主。现在,通过西巴斗熊节向人们广泛宣传了保护环境和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增强了人们爱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意识。
  波密县为了保护和发展波密西巴斗熊节文化,在每届举办的波密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节上安排西巴斗熊戏表演队参加表演,以此提高农牧民群众对西巴斗熊节等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争取资金,加以保护,并于1995年拍摄制作了西巴斗熊节VCD光盘。在文化工作者和各级领导的努力下,该节于2009年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
  波卓
  波卓,是西藏波密一项传统的歌舞形式,百姓通常以此歌舞表达对人畜安康、粮食丰收、世态安稳的愿望和祝福,流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2007年“波卓”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非遗文化遗产项目。西藏波密为了更好地保护着传统名族文化推行“波卓”进校园。
  帕雄热巴舞
  波密帕雄热巴舞于2009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帕雄是个村名, 它位于波密县境内的帕隆藏布河之东岸,是多吉乡政府辖区的一个行政村,距波密县城约60公里。当地村民有个习俗就是每年的藏历十一月十日要过“帕雄热巴节”,期间要开展很多形式多样的活动,其中帕雄热巴舞是节日上表演的一项重要舞蹈。
  帕雄热巴舞是由铃鼓舞、杂技组成的综合表演艺术,是民间艺人在旧社会谋生的一种主要手段。帕雄热巴舞由男女艺人约16人组成,男子左手拿铃,右手持牦牛尾巴,腰系热巴绳,女子手持热巴鼓,边跳边敲,并做各种高难度动作,现为自娱自乐的表演动作,舞姿变化多样,给观众以优美、舒畅、振奋的感觉。帕雄热巴舞表演队多次参加地、县、乡组织的文艺活动,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各级领导的赞扬,通过帕雄热巴舞表演队伍的发展壮大,人们逐渐了解了帕雄热巴舞不同于其他热巴的独特魅力,这一民间传统也得到发扬光大。
  竹编筐制作技艺
  波密县竹编筐制作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波密县已制作完成波密波卓DVD光碟。“竹编筐”是波密人民利用当地竹林资源,在生产生活中发明的一种常用工具,其制作过程全部由手工完成,不仅样式多样,而且很精致,深受广 大农牧民的喜爱,昌都、拉萨等地的农牧民群众都会来订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