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到黄南州泽库县和日寺感受藏戏的魅力

作者:佚名 来源:藏人文化网 时间:2010-06-07 09:44:00 点击数:

 


开栏的话:
  有那么一批摄影家,他们以一颗真诚的心关注和拍摄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用相机捕捉令人感动的瞬间。《文化周刊》将从本期起,以专题的形式为读者介绍他们拍摄的图片,让他们讲述拍摄的故事,带领读者一同领略摄影家相机中的“光影中国”。
  2010年2月,应青海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蔡征的邀请,我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寺拍摄展佛、藏戏和当地民俗。在拍摄时,我深深感受到那里的藏族农牧民群众对藏戏的极大热爱。观众都是来自偏远山区的农牧户百姓,他们有的骑着马、有的骑着摩托车、有的徒步,不辞辛劳从远处赶来。那天演出的剧目是《文成公主》和《智美更登》,晚上演出开始时,观看节目的场地已经人山人海了。
  这种活动一年只有一次,对平时缺少娱乐、缺少社会文化生活的农牧民来说,看藏戏演出显得尤为珍贵。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在露天忍受着零下二十几度的刺骨严寒,围坐在戏台周围。近万人共同感受着演绎千年的同一个情节、同一些人物和同一个故事的藏戏魅力。戏台下的他们没有厌烦、没有异议,只有执着、满足和开心。
相关链接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藏戏演出一般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 经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