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临摹棺板彩画:跨越千年的考古抢救与文化解码
作者:郭晓芸 王十梅 谭 梅
来源:青海日报
时间:2025-11-14 09:08:15
点击数:
2002年6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巴音河南岸的郭里木乡(今尕海镇)夏塔图草场,一支考古工作队的进驻,打破了草原深处的宁静。考古工作者对这里的两座古代墓葬展开了细致的清理发掘工作。与大量丝织品、木制品、银质镀金饰片等珍贵文物一同重见天日的,还有三个梯形木棺。谁也未曾料到,这些木棺上的彩绘图案,即将揭开一段尘封千年的高原文明密码,更催生了一场文物抢救行动——
草原深处的千年彩绘
当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下同)联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的考古队员抵达夏塔图草场时,发现这里的两座古代墓葬皆已遭到盗墓者的严重破坏。墓葬上方存有高约1.5米的封土,均为竖穴土坑形制,长方形单室墓,长4米、宽2.5米,均有长方形斜坡式墓道。其中一座为木椁墓,为男女合葬墓;另一座为竖穴土坑墓,为迁葬墓,用柏木棚顶。迁葬墓形制较为特别,是先将零散的骨架装于一个小棺内,然后将小棺整个放在大棺内。合葬墓的木椁两侧殉葬有完整骏马与骆驼各一,与墓内出土的锦、绫、罗、印花绢等大量丝织品,木碗、木鸟、木质马鞍等随葬品一起,初步勾勒出墓主人的贵族身份。而迁葬墓中,出土有丝绸残片、木鸟、木质马鞍,木质马鞍上装饰精美的银质镀金饰以及兽面、奔鹿等动物形象,根据出土的漆矢箙(箭囊)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成年男性武士。
在大量出土文物中,三具较为完整的头大尾小梯形木棺引起考古工作者的关注——其中两具的侧板和挡头均彩绘有宏大场景和众多人物的装饰图像。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在考古发掘前墓葬已被破坏,木棺的棺盖、棺侧板、前后挡的结构和配置被打乱,共采集到完整的侧板4块、挡板6块,它们的组合关系,已不得而知。但是,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这三具棺木上均清理出了彩绘图案。这些彩绘一般先用白色起底,然后用不同矿物颜料来绘制,有些甚至直接在木板上进行彩绘。
用彩绘图像装饰木棺在中原汉文化区域出现很早,公元前5世纪后期曾侯乙墓中的彩绘棺椁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实物。而眼前这些彩绘棺板,究竟“封印”了哪些青海高原的历史文化符码呢?
然而,这些长久尘封于地下的彩绘图案刚一接触地面的紫外线与空气,便开始发生惊人变化——原本封存地下的稳定环境被打破,颜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画面还出现了翘皮现象。此时若不立即开展抢救性复原临摹工作,这批承载着珍贵历史信息的图案,将会在短时间内消逝,留给考古研究者的将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复原临摹背后的匠心坚守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迅速做出决策,指派技术室绘图专家柳春诚对这批彩绘图案展开复原临摹。
当年9月,柳春诚从西宁赶赴德令哈,迅速投入工作。除了要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阵阵头晕和高强度工作造成的疲惫不堪,当时的工作条件之艰苦,更是远超常人想象。为了便于开展工作,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将当地老乡新盖的一间四处漏风的土坯房作为临时工作站。秋冬季节的柴达木盆地,气温极低,一杯开水不到半小时就会冻成冰疙瘩。柳春诚不仅要裹着最厚的衣服,在棉鞋外再包裹一层保暖,还要忍受双手冻得僵硬无法顺利运笔的困境。更为窘迫的是,整个复原临摹工作初期经费少得可怜,买画纸、画笔、颜料都要精打细算。没有专业的绘画场地,他就把拆开的大编织袋四角拴绳钉在仰尘上,遮挡漏下的灰尘;没有画板,就购置三合板制作框架;没有专业画案,便借助一个单面乒乓球案子开展工作。
这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工作经历。虽然此前河湟地区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平安县(今海东市平安区)零星发现过彩绘棺板,但从未开展过复原临摹工作。此次为我省首次开展系统性的复原临摹工作,毫无经验可循。更何况呈现在考古工作者面前的是一些斑驳残缺的色块和隐隐约约的人物、动物、行帐及山川花草等图案。
为了让棺板彩画不再受到损伤,柳春诚始终用黑色布料覆盖棺板,仅在观察和绘制时局部揭开,最大限度减少光线对画面的照射。每一块棺板、每一处图案,他都要反复观察、揣摩,从整体构图到局部用色,从人物服饰到动物形态,从帐居造型到故事内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因为画面颜色在持续变化,每完成一幅画作,至少要调整3遍到5遍颜色,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原始色彩,还原文物的沧桑质感。他将这种绘制在棺板上模糊不清的画面暂时锁定为“棺板彩画”。
柳春诚认为,对这些棺木残破糟朽、画面漫漶不清的彩绘进行复原临摹,绝非简单的美术创作,而是考古技术与美术功底的深度融合,是一项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严谨工作。
从考古技术层面而言,复原临摹需要深厚的多学科知识支撑。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原始艺术等领域的知识,都是解读画面信息的关键。同时,复原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文物的残损情况,对于脱落、模糊的部分,不能凭空想象,而是要基于同类文物的特征与考古逻辑进行合理补全,避免对文物信息造成二次破坏。从美术功底层面来看,没有扎实的绘画基础,根本无法完成高质量的彩绘复原。柳春诚自学绘画二十多年,从素描到宣传画,从水粉画到油画,积累了丰富的绘画经验。
即便如此,面对残损严重的棺板彩画,他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以线条勾勒为例,画面中人物衣褶的断裂处,有经验的考古绘图者能根据人体结构与服饰特征,判断出线条的走向与衔接方式,而单纯的美术创作者往往难以把握这种考古逻辑下的细节。此外,色彩的调配更是考验功力,要在水粉颜料的限制下,模拟出历经千年氧化的色彩效果,既不能过于鲜艳失真,也不能过于暗淡失去层次,每一笔都需要精准把控。
千年前高原图景的生动再现
经清理统计,郭里木夏塔图发现的2座墓葬3具木棺的五面棺板(前后挡板、左右侧板及盖板)均绘有图像,共计15块。从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柳春诚成功复原临摹了12块棺板彩画(分别为A、B侧板2块,棺挡板4块,椁挡板2块,另有零星彩绘4块)。这些画作将一幅幅高原游牧民族的生活画卷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画面内容上,涵盖了丰富的场景:驰马弯弓、野牛奔突的狩猎场面,展现了游牧民族的强悍与勇武;驼队载宝的商旅场景,反映出当时频繁的商贸交流,印证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历史地位;射牛祭天的祭祀场面,揭示当时的宗教信仰与礼仪习俗;行帐与宴饮场景,人物姿态各异,有的举杯畅饮,有的开怀大笑,甚至还有人因喝多而转头呕吐的细节,充满了生活气息……
尤为珍贵的是,在三具木棺的6块挡板上,绘制有精美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金乌、玉兔形象,这些图像融合了中原汉地文化与青海高原的民族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青龙”挡板由5块木板拼合而成(残损严重),冷色花卉烘托着暖色的“青龙”,造型灵动;“白虎”挡板虽残缺,仅剩上部1块,但双目圆睁的虎头仍显狰狞威严;“朱雀”彩画以宝相与忍冬花卉为背景,朱雀傲然挺立,富丽堂皇;“玄武”则呈现龟蛇一体的造型,蛇缠于龟体,两头高昂相对而视,尽显神秘。这些彩画笔法纯熟、造型独特,尽显唐代华美高雅的绘画技艺,是有着特殊价值的艺术珍品。郭里木棺板彩画的绘制者在中原汉地民俗文化的框架下,融入雪域高原地域性民族元素,创意的“四灵”形象独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郭里木棺板彩画复原临摹完成并向社会公布后,一个沉睡地下的千年之谜展现在世人眼前,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后在学术界开展的各种棺板彩画研究中,由柳春诚复原临摹的这批棺板彩画作为解读丝绸之路青海道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珍贵图像资料,多次被引用,并有一批学术论著随之涌现,郭里木棺板彩画一时成为研究的热点。
此后,陆续有类似彩绘棺板画在以德令哈、都兰为中心的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不断被发现。这些棺板画的内容基本都以具有内在联系的多个情节构成,画面有骑射狩猎、商队出行、拂庐宴饮、灵帐举哀、牛马献祭、葬吉宴饮等情节,是公元5世纪至9世纪(南北朝、隋、唐时期)生活在青海西部地区民众生产生活场景,尤其是丧葬文化的真实写照,成为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和珍贵的绘画艺术作品。其绘画技法、色彩运用、题材选择,既与中原地区的美术风格存在联系,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丰富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多样性,为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增添了重要资料。
草原深处的千年彩绘
当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下同)联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的考古队员抵达夏塔图草场时,发现这里的两座古代墓葬皆已遭到盗墓者的严重破坏。墓葬上方存有高约1.5米的封土,均为竖穴土坑形制,长方形单室墓,长4米、宽2.5米,均有长方形斜坡式墓道。其中一座为木椁墓,为男女合葬墓;另一座为竖穴土坑墓,为迁葬墓,用柏木棚顶。迁葬墓形制较为特别,是先将零散的骨架装于一个小棺内,然后将小棺整个放在大棺内。合葬墓的木椁两侧殉葬有完整骏马与骆驼各一,与墓内出土的锦、绫、罗、印花绢等大量丝织品,木碗、木鸟、木质马鞍等随葬品一起,初步勾勒出墓主人的贵族身份。而迁葬墓中,出土有丝绸残片、木鸟、木质马鞍,木质马鞍上装饰精美的银质镀金饰以及兽面、奔鹿等动物形象,根据出土的漆矢箙(箭囊)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成年男性武士。
在大量出土文物中,三具较为完整的头大尾小梯形木棺引起考古工作者的关注——其中两具的侧板和挡头均彩绘有宏大场景和众多人物的装饰图像。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在考古发掘前墓葬已被破坏,木棺的棺盖、棺侧板、前后挡的结构和配置被打乱,共采集到完整的侧板4块、挡板6块,它们的组合关系,已不得而知。但是,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这三具棺木上均清理出了彩绘图案。这些彩绘一般先用白色起底,然后用不同矿物颜料来绘制,有些甚至直接在木板上进行彩绘。
用彩绘图像装饰木棺在中原汉文化区域出现很早,公元前5世纪后期曾侯乙墓中的彩绘棺椁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实物。而眼前这些彩绘棺板,究竟“封印”了哪些青海高原的历史文化符码呢?
然而,这些长久尘封于地下的彩绘图案刚一接触地面的紫外线与空气,便开始发生惊人变化——原本封存地下的稳定环境被打破,颜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画面还出现了翘皮现象。此时若不立即开展抢救性复原临摹工作,这批承载着珍贵历史信息的图案,将会在短时间内消逝,留给考古研究者的将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复原临摹背后的匠心坚守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迅速做出决策,指派技术室绘图专家柳春诚对这批彩绘图案展开复原临摹。
当年9月,柳春诚从西宁赶赴德令哈,迅速投入工作。除了要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阵阵头晕和高强度工作造成的疲惫不堪,当时的工作条件之艰苦,更是远超常人想象。为了便于开展工作,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将当地老乡新盖的一间四处漏风的土坯房作为临时工作站。秋冬季节的柴达木盆地,气温极低,一杯开水不到半小时就会冻成冰疙瘩。柳春诚不仅要裹着最厚的衣服,在棉鞋外再包裹一层保暖,还要忍受双手冻得僵硬无法顺利运笔的困境。更为窘迫的是,整个复原临摹工作初期经费少得可怜,买画纸、画笔、颜料都要精打细算。没有专业的绘画场地,他就把拆开的大编织袋四角拴绳钉在仰尘上,遮挡漏下的灰尘;没有画板,就购置三合板制作框架;没有专业画案,便借助一个单面乒乓球案子开展工作。
这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工作经历。虽然此前河湟地区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平安县(今海东市平安区)零星发现过彩绘棺板,但从未开展过复原临摹工作。此次为我省首次开展系统性的复原临摹工作,毫无经验可循。更何况呈现在考古工作者面前的是一些斑驳残缺的色块和隐隐约约的人物、动物、行帐及山川花草等图案。
为了让棺板彩画不再受到损伤,柳春诚始终用黑色布料覆盖棺板,仅在观察和绘制时局部揭开,最大限度减少光线对画面的照射。每一块棺板、每一处图案,他都要反复观察、揣摩,从整体构图到局部用色,从人物服饰到动物形态,从帐居造型到故事内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因为画面颜色在持续变化,每完成一幅画作,至少要调整3遍到5遍颜色,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原始色彩,还原文物的沧桑质感。他将这种绘制在棺板上模糊不清的画面暂时锁定为“棺板彩画”。
柳春诚认为,对这些棺木残破糟朽、画面漫漶不清的彩绘进行复原临摹,绝非简单的美术创作,而是考古技术与美术功底的深度融合,是一项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严谨工作。
从考古技术层面而言,复原临摹需要深厚的多学科知识支撑。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原始艺术等领域的知识,都是解读画面信息的关键。同时,复原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文物的残损情况,对于脱落、模糊的部分,不能凭空想象,而是要基于同类文物的特征与考古逻辑进行合理补全,避免对文物信息造成二次破坏。从美术功底层面来看,没有扎实的绘画基础,根本无法完成高质量的彩绘复原。柳春诚自学绘画二十多年,从素描到宣传画,从水粉画到油画,积累了丰富的绘画经验。
即便如此,面对残损严重的棺板彩画,他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以线条勾勒为例,画面中人物衣褶的断裂处,有经验的考古绘图者能根据人体结构与服饰特征,判断出线条的走向与衔接方式,而单纯的美术创作者往往难以把握这种考古逻辑下的细节。此外,色彩的调配更是考验功力,要在水粉颜料的限制下,模拟出历经千年氧化的色彩效果,既不能过于鲜艳失真,也不能过于暗淡失去层次,每一笔都需要精准把控。
千年前高原图景的生动再现
经清理统计,郭里木夏塔图发现的2座墓葬3具木棺的五面棺板(前后挡板、左右侧板及盖板)均绘有图像,共计15块。从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柳春诚成功复原临摹了12块棺板彩画(分别为A、B侧板2块,棺挡板4块,椁挡板2块,另有零星彩绘4块)。这些画作将一幅幅高原游牧民族的生活画卷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画面内容上,涵盖了丰富的场景:驰马弯弓、野牛奔突的狩猎场面,展现了游牧民族的强悍与勇武;驼队载宝的商旅场景,反映出当时频繁的商贸交流,印证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历史地位;射牛祭天的祭祀场面,揭示当时的宗教信仰与礼仪习俗;行帐与宴饮场景,人物姿态各异,有的举杯畅饮,有的开怀大笑,甚至还有人因喝多而转头呕吐的细节,充满了生活气息……
尤为珍贵的是,在三具木棺的6块挡板上,绘制有精美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金乌、玉兔形象,这些图像融合了中原汉地文化与青海高原的民族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青龙”挡板由5块木板拼合而成(残损严重),冷色花卉烘托着暖色的“青龙”,造型灵动;“白虎”挡板虽残缺,仅剩上部1块,但双目圆睁的虎头仍显狰狞威严;“朱雀”彩画以宝相与忍冬花卉为背景,朱雀傲然挺立,富丽堂皇;“玄武”则呈现龟蛇一体的造型,蛇缠于龟体,两头高昂相对而视,尽显神秘。这些彩画笔法纯熟、造型独特,尽显唐代华美高雅的绘画技艺,是有着特殊价值的艺术珍品。郭里木棺板彩画的绘制者在中原汉地民俗文化的框架下,融入雪域高原地域性民族元素,创意的“四灵”形象独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郭里木棺板彩画复原临摹完成并向社会公布后,一个沉睡地下的千年之谜展现在世人眼前,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后在学术界开展的各种棺板彩画研究中,由柳春诚复原临摹的这批棺板彩画作为解读丝绸之路青海道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珍贵图像资料,多次被引用,并有一批学术论著随之涌现,郭里木棺板彩画一时成为研究的热点。
此后,陆续有类似彩绘棺板画在以德令哈、都兰为中心的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不断被发现。这些棺板画的内容基本都以具有内在联系的多个情节构成,画面有骑射狩猎、商队出行、拂庐宴饮、灵帐举哀、牛马献祭、葬吉宴饮等情节,是公元5世纪至9世纪(南北朝、隋、唐时期)生活在青海西部地区民众生产生活场景,尤其是丧葬文化的真实写照,成为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和珍贵的绘画艺术作品。其绘画技法、色彩运用、题材选择,既与中原地区的美术风格存在联系,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丰富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多样性,为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增添了重要资料。
作为“青海棺板彩画复原临摹第一人”,柳春诚认为,青海棺板彩画丰富的内涵、巧妙的构思、细腻的画技,对探索青海古代民族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青海棺板彩画的保护与研究,让这份承载着千年文明的瑰宝得以完整留存,让更多的人能透过这些色彩与图案,读懂高原文化的辉煌灿烂、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而他自己,也始终没有放弃这份使命,仍在不断整理当年的资料,以期为后续的青海棺板彩画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柳春诚用自己的坚守,延续着对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热爱。

白虎

青龙

玄武

金乌(上)和玉兔(下)

柳春诚复原临摹棺板彩画。(本版图片由柳春诚提供)

柳春诚展示临摹完成的朱雀。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