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光”绿“三滩” 海南州光伏产业持续发力打造多元化“光伏+”应用场景

作者:才让本 来源:海南融媒 时间:2025-05-12 15:44:03 点击数:
  春末初夏,行走在位于共和县塔拉滩、贵南县木格滩、同德县北巴滩的光伏园区,只见一片片向阳而生的光伏板,整齐划一地排列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岗上,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闻名遐迩的黄沙地。如今,“三滩”摇身一变成了板上发电、板下牧羊、板间生金的多元化“光伏+”应用场景海南州样板。
  根据青海省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数据显示,海南州沙化土地面积3617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沙化土地总面积(123554平方公里)的3%,占全州国土面积的8.3%,是青海省沙化面积较多、治理难度较大、生态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区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州积极探索“光伏+”发展新模式,充分利用塔拉滩、木格滩、北巴滩地势开阔、阳光充足的优势,通过光伏修复植被、光伏发展牧业、光伏带动经济,境内沙化土地面积增加的速度明显减缓,土地沙化面积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持续“双减少”。
光伏产业的生态账本

  2024年,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光伏发电量达178.986亿千瓦时,而共和县塔拉滩光伏园区作为其中的核心部分,发电量十分可观,这些清洁电能减少了大量的传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不言而喻。
  截至目前,塔拉滩光伏板下植被盖度恢复至80%以上,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减少30%。
  过去,由于降水量减少、风沙侵蚀,加之盲目开荒、过度放牧和滥挖滥樵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8万亩的速度迅速扩大,草场沙漠化面积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1.11万亩。
  这使得大量农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草场被沙土覆盖,植被稀疏,植株矮小,产草量大幅下降。然而,从2012年开始,海南州依托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塔拉滩和切吉滩等荒漠化土地,大力发展光伏和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
  通过探索“光伏+治沙”的创新模式,不仅开辟了一条结合荒漠生态系统治理与民生改善的新路径,还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海南经验”和“海南样板”。
  走进贵南县木格滩,从空中俯瞰,数不清的光伏板似向日葵般向阳列阵。这片壮观的“光伏绿原”,便是贵南县清洁供暖源网荷储一体化100兆瓦光伏电站。
  贵南县清洁供暖源网荷储一体化100兆瓦光伏项目于2024年3月20日开始施工建设,总占地面积是1.888平方千米,目前已并网发电,平均每年发电量2亿度电左右。
  在光伏子阵区域,在离地150厘米之高的光伏组件下已经长出了青草。有了光伏板的遮蔽,木格滩风速和土壤水分蒸发量逐年降低,土地保水率和植被覆盖度得到了有效提高。
  贵南县清洁供暖源网荷储一体化100兆瓦光伏项目的投入运行,标志着贵南县在利用清洁能源实现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成为了贵南县新能源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为推动贵南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光伏产业的牧光模式

  在共和县塔拉滩,由于光伏发电园区的建设占用了部分草原,导致牧民放牧空间受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提高光伏发电效率并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政府和企业引入了“牧光互补”的光伏养羊模式。
  “光伏羊”模式的出现源于对光伏发电园区土地利用的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是光伏发电与畜牧业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方式。让附近的牧民把羊带到光伏园区里,让羊来吃掉多余的草,从而形成了“光伏羊”这一独特的生态养殖模式。
  “这种做法非常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依托园区内的植被恢复的牧草地,形成‘牧光互促’光伏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有效的也带动了周边养殖业的发展。按照我们现在园区内产草量70%可以利用的话,年产草量可以达到11.8万吨,能满足养殖近8万羊单位的需求。”海南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旦巴仁青说。
  光伏羊的成活率和出栏率都比普通羊高,而且光伏羊的肉质更好,更受省内外市场欢迎。
  2024年11月21日,海南州高原天路飘香“光伏羊”进京暨牦牛下江南发车仪式在青海湖肉业有限公司举行,这是海南高原天路飘香特色农畜产品走向京津冀、入驻长三角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开启东西部协作的新征程。
  “光伏羊”下江南,经海南州绿色园区管委会、州农牧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对接光伏国企央企和北京、天津、江苏、河北、深圳、四川等地的涉农企业,集中采购农畜产品300余吨,金额达1700多万元。
  这次活动,是海南州拓展农畜产品输出渠道,让海南的美食美味传播到祖国的大江南北,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海南、认知海南农特产品的有效举措。
  眼下,“光伏羊”模式已推广至海南州各县,贵南县清洁供暖源网荷储一体化100兆瓦光伏项目光伏子阵区域,每逢夏季,成群的牛羊在光伏场当免费锄草的“义工”,消除电站部分安全隐患,且最大限度地提升生态综合效益,让畜牧业与光伏交汇融合、成就彼此,实现双赢。
  “光伏羊”的养殖既利用了荒漠化土地,又恢复了荒漠化土地,实现了生态与牧业的双赢。至目前,光伏产业带动32座生态牧场的发展,辐射带动18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持续增收。
  光伏产业的经济效益记者从海南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截至2024年12月31日,海南州清洁能源并网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实现了“三个千万千瓦级”目标。
  从经济效益来看,全州清洁能源完成投资1671亿元,吸引了68家光伏企业入驻,形成了“装备制造+智能运维”产业链,年产值超百亿元。
  随着国家第二批、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相继建成,海南州编制实施“十四五”清洁能源和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一区两园)发展规划,编制《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推动“四地”融合发展,实现泛共和盆地绿色崛起战略规划》,切实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为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撑。
  “十四五”以来,海南州累计下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11个,总投资近600亿元。2024年,全州清洁能源完成投资161亿元,同比增长21.5%,占全部完成投资的75%。
  在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清洁能源产业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以投资3.44亿元建设装机容量50.5兆瓦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为例,扶持带动全州5县173个脱贫村7269户脱贫户,每年各村集体增加收入30万元左右。
  “2012年以来,全州建设新能源项目133个,务工就业13.15万人,其中吸纳当地群众务工4.7万人,人均月工资4642元。”州发改委能源科科长戚宪辉介绍说,已投产的112个光伏电站,累计开发固定就业岗位1726个,吸纳本地人员561人实现全年稳定就业。
  塔拉滩、木格滩、北巴滩……这些地方曾是海南州,乃至青海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区域,农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草场大量被沙土掩埋,很长一段时间,出现沙进人退的发展困局。
  从上世纪50年代轰轰烈烈的防沙治沙大战,到时至今日绿色转型实践的加持下,“三滩”间,一片片向阳而生的光伏板整齐划一地排列,生态、牧业、经济助农增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双向带动,绽放出新时代海南州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