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贵德县特色种养殖业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作者:才让本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5-03-17 11:04:40 点击数:
  阳春三月,贵德大地春意盎然、草木吐秀。
  行走在广袤的乡村田野,展现在眼前的,不仅有满怀期待的“希望”,还有山村蝶变的“惊喜”。村庄干净整洁,产业蓬勃发展,群众笑脸幸福满满………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2024年贡菜加工厂生产贡菜60吨,销售额480万元,种植400亩贡菜。2025年公司准备将种植1000亩。”在位于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的皖贡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贡菜加工厂,全国人大代表、王屯村党支部书记毕生龙道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贡菜种植为何翻倍?其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诀?在记者实地走访中,终于找到了答案——贵德县特色种养殖产业兴旺,产品深受客户青睐。
  站在贵德县新街乡麻吾村的一处山头向远处瞭望,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春耕图”:连片的贡菜种植基地,村民们正纷纷抢抓农时有条不紊翻地、施肥、播种,为新一年的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不止王屯和麻吾村,其他村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致富密码”。
  位于河阴镇西家嘴村蓝莓种植基地,村民们乐此不疲,正忙着修剪枝丫。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基地里的蓝莓就可以采摘上市了。
  过去,西家嘴村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因为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土地利用率不高,产业经营机制单一,导致留不住年轻人。
  为此,河阴镇各村党员干部、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一起集思广益,共同寻找让村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立足村情实际,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村里引进青海河阴蓝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高科技智能大棚41座。
  进入智能大棚,一棵棵蓝莓树栽种在黑色的盆内,盆与盆之间由白色的塑料管连接,通过水肥一体技术输入水及液态肥料。
  西家嘴村蓝莓采用高科技手段种植,通过建立“智慧大棚”,使用5G物联网技术,采用传感器实时获取棚内的温度、PH值等信息,对大棚环境进行调控,使得大棚内更加适合蓝莓生长。
  在致富能人李德智的带领下,西家嘴村的村民们学习农业技术,大家都觉得这小小蓝莓不仅是“致富果”,更是大家就业增收的“幸福果”。
  “蓝莓产业让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相信未来我们的蓝莓能够销往全国各地!”西家嘴村民陈友杰高兴地说。
  作为贵德地区的种植“主阵地”,河东乡始终坚持破“难点”创“亮点”,先后打造了“忆品白”“金稼酿”“韭久香”“皖贡”“切什丹”“鲜果来了”等一批商标品牌,全面提升了贵德县,乃至海南州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贵德县易稼源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在县城专门有自己的蔬菜销售市场,蔬菜大都来自贵德本地。作为贵德县“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点企业,各基地主要种植西红柿、秋葵、韭菜等,引导周边2000余农户从事种植业。
  日前,贵德县设施农业产业园区温棚里的“黑美人”迎来了采摘期,“黑美人”是园区种植的西红柿系列品种之一。种植基地负责人郭晓菊介绍,在产业园,像“黑美人”一样的西红柿品种还有“黑珍珠”“小黄蛋”4个品种,每个温棚每天可采摘400斤,每年一季可达3000斤至4000斤。
  在“黑美人”旁边的另一个温棚里,几名工人正在忙着平整土地、施肥、浇水。今年61岁杨菊香是河东乡杨家村人,在基地务工已经一年有余。跟杨菊香一样长期在基地务工的还有14名村民,公司包吃包住每月按时给他们发3000的元工资。
  “在这里吃得好、睡得香,工资按时发放,我真是赶上了好时候。”杨菊香对眼下的生活赞不绝口。
  贵德县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二期)建成后,通过资产收益、务工就业、土地流转,技术培训等多种带动方式实现联农带农、项目受益村覆盖28个,4351户16702人。
  走进河东乡贡巴村蛋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处处散发着科技魅力。放眼望去,一排排自动化鸡舍整齐排列、一层层鸡笼干净整洁,5万只蛋鸡在这里住着“空调房”、吃着“营养餐”,生出的鸡蛋还“坐”上了电梯。
  一枚枚新鲜的鸡蛋在传送带上不停翻滚,伴随着轻微的声响,鸡蛋顺着传输带从养鸡室源源不断地直接送至装蛋车间,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有条不紊。
  科技养鸡的红利辐射四方,不仅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铸就产品品质口碑,还带动周边3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河东乡贡巴村蛋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小东介绍,贡巴养殖场于2024年7月份开始运营,目前存栏5万只兰褐壳蛋鸡,2025年4月份准备继续引进5万只,总存栏10万只。
  让我们把镜头拉贵德县城以西。河西镇木干村村民赵永刚曾长期经营家庭榨油作坊,经过几年的发展,赵永刚成立了贵德县永发种植专业合作社,许多村民积极加入合作社,并注册了“贵永兴”产品商标,成了名副其实的创业致富能手。
  永发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流转村民土地的基础上,与村民签订收购合同,每年收购油菜籽、胡麻,并为19户脱贫户提供岗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尤其在政府组织下,赵永刚先后参加了省内外各种展销会,这为他积攒了不少“人脉”。“我们在江苏南通的直营店贵德农产品卖得非常好。”言语中,赵永刚对合作社的业绩非常满意。
  如赵永刚一样致富的喜悦,同样在河西镇其他乡村蔓延。河西镇是海南州最大的集镇,全镇辖29个行政村,耕地辽阔、水质土壤优良,这为当地发展特色种植业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这些年,河西镇各村通过土地流转、二次务工等方式,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产业,依靠现代农产业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节节攀高。
  眼下,河西镇正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一村一策”“一村一品”,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精品化、智慧化发展。
  离贵德县城20公里处的拉西瓦镇仍果村、叶后浪村、多拉村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面对同样的难题时,三个村一起交出一张新答卷:面对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这三个曾经的穷亲戚选择联村抱团,用集体智慧闯出高原牧区特色产业的新天地。
  在拉西瓦镇党委牵头下,统筹整合仍果村、多拉村和叶后浪村优势资源,引导3个村共同出资150万元,以打造“三村抱团”高效养殖联合合作社为核心,引进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雪多牦牛230头,切实拓宽了农牧民群众稳定致富的有效路径与有力渠道。
  “以前,总想着我们村距离县城位置远,交通条件不好,资源又没多少,拿什么谈发展。现在好了,有了镇上领导们的指导帮助,我们村也有了自己的村集体产业了。”仍果村支部副书记、养殖场厂长更藏多杰感慨道。
  2024年底,养殖场拿出60万元资金进行股东分红,仍果、叶后浪、多拉3个村集体每个村分红20万元,收获了期待已久的经营性收入“活水”。
  “抱团发展不仅能集思广益、打开格局,还能避免同类产业恶性竞争。”更藏多杰说,联村发展的成果就像大家熟知的一句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在海南州打造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战略布局下,养殖基地构建的“青储饲料——有机肥加工——生态养殖”高效循环养殖体系,正成为高原特色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一个个富有特色的乡村产业,勾勒出贵德县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的美丽图景,彰显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蓝天白云下,宽阔的道路向远方延伸,干净美丽的农家小院整齐有致,村民们在田里劳作、在广场上锻炼身体、在夜幕中跳起锅庄……这是初春时节贵德县各族群众生活的场景,也是贵德县产业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思路所带来的真实缩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