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县:以生态之美厚积高质量发展之势
作者:贵德县政府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5-03-03 09:09:53
点击数:
近年来,贵德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和“三个坚持”实践要求,深度融入全省生态文明“高地”打造、产业“四地”建设,着力建设更完善的生态制度、更稳定的生态环境、更绿色的生态经济和更丰富的生态文化,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贵德路径”。
做好引领文章,突出生态建设核心地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优化顶层设计,聚焦黄河这条“线”、流域这个“面”,制定出台《贵德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等文件,进一步明晰了发展定位、厘清了发展思路。健全完善制度体系,依托林草长制、河湖长制、田长制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走好走实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林草长制、河湖长制工作分别获得省政府激励支持,全县5个乡镇、58个村获评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
做足统筹文章,形成全域治理叠加效应。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扎实开展黄河流域生活垃圾清理百日攻坚、黄河流域生态问题全方位“体检”等专项行动,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厉打击违法用地、非法采砂、滥砍滥伐等违法犯罪行为,全面完成小水电清退整改工作。2024年,空气优良率达98%,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达100%,黄河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同时,稳步推动县城地下管沟、雨污分流管网改造,统筹推进农田残膜回收、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厕所革命及农牧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工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覆盖率达到64%、农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4%,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实现全覆盖,成功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做实转化文章,彰显生态品牌经济价值。锚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示范区”建设目标,扶持发展良种繁育基地、设施及露地蔬菜基地等现代农业,探索推广“合作社+农户+农业信贷担保+电子商务”模式,推动畜牧业从传统的散养型向产业化生态畜牧养殖转变,借助品牌效应提升生态溢价,累计注册特色农畜产品商标92个、绿色农产品12个、有机农产品1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个,获评全省唯一“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同时,深度融入海南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布局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扎实推进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建设,有序推进县域重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积极探索“生态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和“湿地银行”建设,建立完善GEP核算规范,“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日益多元,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攀升。
做好引领文章,突出生态建设核心地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优化顶层设计,聚焦黄河这条“线”、流域这个“面”,制定出台《贵德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等文件,进一步明晰了发展定位、厘清了发展思路。健全完善制度体系,依托林草长制、河湖长制、田长制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走好走实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林草长制、河湖长制工作分别获得省政府激励支持,全县5个乡镇、58个村获评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
做足统筹文章,形成全域治理叠加效应。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扎实开展黄河流域生活垃圾清理百日攻坚、黄河流域生态问题全方位“体检”等专项行动,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厉打击违法用地、非法采砂、滥砍滥伐等违法犯罪行为,全面完成小水电清退整改工作。2024年,空气优良率达98%,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达100%,黄河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同时,稳步推动县城地下管沟、雨污分流管网改造,统筹推进农田残膜回收、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厕所革命及农牧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工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覆盖率达到64%、农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4%,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实现全覆盖,成功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做实转化文章,彰显生态品牌经济价值。锚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示范区”建设目标,扶持发展良种繁育基地、设施及露地蔬菜基地等现代农业,探索推广“合作社+农户+农业信贷担保+电子商务”模式,推动畜牧业从传统的散养型向产业化生态畜牧养殖转变,借助品牌效应提升生态溢价,累计注册特色农畜产品商标92个、绿色农产品12个、有机农产品1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个,获评全省唯一“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同时,深度融入海南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布局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扎实推进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建设,有序推进县域重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积极探索“生态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和“湿地银行”建设,建立完善GEP核算规范,“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日益多元,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攀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