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科技赋能 阔步新征程
作者:马璞馨
来源:西海都市报
时间:2024-09-29 09:43:05
点击数:
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从城市建筑中就能找到答案。
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城北新区,穿梭于充满科技感的建筑群里,你会发现,大数据产业塑造未来城市的科技新地标,“云藏”建设发展前景广阔。从畜牧业区到绿色创新中,可以窥见科技与创新的革命正在火热掀起。
努力让智慧城市更璀璨
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我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参与全球治理的务实行动,海南州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坚持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取得骄人成绩。
在人才的助推下,目前,已建成覆盖州、县两级的电子政务专网、内网、外网,建成州级网络中心及州级城域网、县级网络中心及县级城域网,积极推行行政审批“网上办”服务。率先推进州县两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共和、贵德两县被纳入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攻克产业卡脖子难题
为助力示范区建设添智赋能,印发《海南州科技顾问聘任服务办法》《海南州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度实施方案(试行)》,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资源、高层次专家的战略咨询和智力支撑,组织社会力量揭榜攻关,解决制约全州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优化“云藏”高效爬虫及检索系统,藏文分词标注语料规模达580万词次以上,检索系统查全率为99%,查准率为100%,实现了互联网中文和藏文信息资源的实时收集和检索服务,有效的舆情过滤和分析为平安海南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积极争取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验室、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云藏”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海南。围绕科技创新服务、民生医疗与公共服务、大数据、生态保护与生态农牧业等内容实施科技项目60余项,实施黄河谷地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综合修复技术示范研究,为维护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沿黄水土流失重点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等。
据统计,仅2023年新增有效发明专利7件,总数达26件,增长26.92%,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0.58件。培育注册商标、打造知名品牌,申请商标638件,注册商标289件,目前全州有效商标注册量达4006件。围绕新能源、生态农牧业、大数据等领域,申请组织实施符合本地需求的省级专项,登记合同成交额480.96万元,较上年增加8.75倍。
抓牢示范区建设任务
《海南藏族自治州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管理条例》颁布施行,“清洁海南”行动步入法治化轨道。光伏治沙成效显著,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内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三年以上草场植被盖度达80%。贵德、同德两县先后被生态环境部授予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清洁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势头强劲。完成清洁能源投资135亿元,加快源网荷储一体化及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大基地一期实现并网,二期、三期及红旗、香加750千伏输变电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建成世界首条100%输送清洁能源的青豫直流±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和世界首个最大规模电源侧分布式调相机群,建成国家首批光热示范项目5万千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龙羊峡85万千瓦水光互补电站和8座电源侧储能电站建成运行。
生态农牧业绿色发展快步推进。落实项目资金10.71亿元,积极打造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区,建设草畜配套生态牧场16个,打造优质饲草生产基地5个,建成为我省最大的牧草生产基地。
建成千头牦牛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千只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32个,建设万亩青稞、油菜、饲草种植基地11个,冷水鱼陆基养殖基地2个,新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
打造“天路飘香”“光伏羊”等名优品牌;建成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平台6个,建设信息采集点136个,实现农牧业产业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实现全覆盖。共和县被命名为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藏羊产业园列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列,贵德县列入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贵南县被列入2023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打造大数据云计算产业集聚区
数字经济发展蹄疾步稳,主动融入“东数西储、东数西算、东数西训”国家布局,逐步形成水、风、光、地热、储能清洁能源“五位一体”发展格局。截至2023年底,海南州清洁能源总装机达4616万千瓦,并网装机2626万千瓦,占全省的52%。
建立“电算智”融合发展机制,努力构建以“绿电”促进“绿算”,以“绿算”倒逼“绿电”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形成电算相互支撑、协同发展新态势。深度融入东数西算、西储、西训国家战略布局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全力打造立足西部、服务全国的绿色算力基地。
加快建设占地80公顷,集存储灾备和通算、智算数据中心为一体的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近年来,大数据产业园一期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取得国家A级证书,并获国家“低碳”4A等级认证。积极争取国债资金1亿元用于保障大数据产业园数据中心、道路、电缆入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容优化大数据产业园至西宁移动互联网、建设中国电信天翼云海南州节点,互联网州际出口带宽达到960G比特率。同时,建成海南州农牧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智能监测预警网点42个,可支持畜牧业养殖远程管理和灾害预防。贵南、兴海牦牛藏羊和同德青稞原产地质量追溯试点及农机数字化管理稳步推进。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从低端生产向高端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将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等新的理念转化为一系列政策实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路上,“海南实践”从未止步。
今年7月,由海南州政府与青海大学共建的青海大学—海南州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揭牌,建立海南州国家可持续议程创新示范区高端智库。把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作为有效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和各类创新主体聚焦创新示范区重点领域,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抓紧抓实成果转化和创新示范。
从地方经济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而融入到国家产业战略,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海南州,在创新示范区建设道路上,正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加快构建体现海南州特色、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南经验”。
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城北新区,穿梭于充满科技感的建筑群里,你会发现,大数据产业塑造未来城市的科技新地标,“云藏”建设发展前景广阔。从畜牧业区到绿色创新中,可以窥见科技与创新的革命正在火热掀起。
努力让智慧城市更璀璨
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我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参与全球治理的务实行动,海南州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坚持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取得骄人成绩。
人才队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海南州坚持以人才强州战略为指引,以实打实的人才行动计划、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引资激励措施等配套政策为支撑的“1+N”人才政策体系,构建起横向覆盖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等各条战线人才队伍,纵向明确各层次人才相应标准、打通人才晋级空间的“横纵一体”人才政策体系。

光伏园区全景。
为满足创新示范区人才和科技需求,海南州科技局组建由60名“两院”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创新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决策咨询。依托对口支援、人才项目洽谈会、赴省外校园引才等平台,引进各类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组建18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乡镇、行政村、“三型”企业、州级科技示范基地及州级以上示范社(家庭农牧场)和区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五个全覆盖。在人才的助推下,目前,已建成覆盖州、县两级的电子政务专网、内网、外网,建成州级网络中心及州级城域网、县级网络中心及县级城域网,积极推行行政审批“网上办”服务。率先推进州县两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共和、贵德两县被纳入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攻克产业卡脖子难题
为助力示范区建设添智赋能,印发《海南州科技顾问聘任服务办法》《海南州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度实施方案(试行)》,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资源、高层次专家的战略咨询和智力支撑,组织社会力量揭榜攻关,解决制约全州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优化“云藏”高效爬虫及检索系统,藏文分词标注语料规模达580万词次以上,检索系统查全率为99%,查准率为100%,实现了互联网中文和藏文信息资源的实时收集和检索服务,有效的舆情过滤和分析为平安海南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积极争取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验室、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云藏”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海南。围绕科技创新服务、民生医疗与公共服务、大数据、生态保护与生态农牧业等内容实施科技项目60余项,实施黄河谷地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综合修复技术示范研究,为维护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沿黄水土流失重点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等。
据统计,仅2023年新增有效发明专利7件,总数达26件,增长26.92%,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0.58件。培育注册商标、打造知名品牌,申请商标638件,注册商标289件,目前全州有效商标注册量达4006件。围绕新能源、生态农牧业、大数据等领域,申请组织实施符合本地需求的省级专项,登记合同成交额480.96万元,较上年增加8.75倍。
抓牢示范区建设任务
《海南藏族自治州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管理条例》颁布施行,“清洁海南”行动步入法治化轨道。光伏治沙成效显著,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内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三年以上草场植被盖度达80%。贵德、同德两县先后被生态环境部授予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清洁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势头强劲。完成清洁能源投资135亿元,加快源网荷储一体化及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大基地一期实现并网,二期、三期及红旗、香加750千伏输变电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建成世界首条100%输送清洁能源的青豫直流±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和世界首个最大规模电源侧分布式调相机群,建成国家首批光热示范项目5万千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龙羊峡85万千瓦水光互补电站和8座电源侧储能电站建成运行。
生态农牧业绿色发展快步推进。落实项目资金10.71亿元,积极打造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区,建设草畜配套生态牧场16个,打造优质饲草生产基地5个,建成为我省最大的牧草生产基地。
建成千头牦牛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千只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32个,建设万亩青稞、油菜、饲草种植基地11个,冷水鱼陆基养殖基地2个,新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
打造“天路飘香”“光伏羊”等名优品牌;建成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平台6个,建设信息采集点136个,实现农牧业产业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实现全覆盖。共和县被命名为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藏羊产业园列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列,贵德县列入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贵南县被列入2023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打造大数据云计算产业集聚区
数字经济发展蹄疾步稳,主动融入“东数西储、东数西算、东数西训”国家布局,逐步形成水、风、光、地热、储能清洁能源“五位一体”发展格局。截至2023年底,海南州清洁能源总装机达4616万千瓦,并网装机2626万千瓦,占全省的52%。
建立“电算智”融合发展机制,努力构建以“绿电”促进“绿算”,以“绿算”倒逼“绿电”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形成电算相互支撑、协同发展新态势。深度融入东数西算、西储、西训国家战略布局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全力打造立足西部、服务全国的绿色算力基地。
加快建设占地80公顷,集存储灾备和通算、智算数据中心为一体的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近年来,大数据产业园一期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取得国家A级证书,并获国家“低碳”4A等级认证。积极争取国债资金1亿元用于保障大数据产业园数据中心、道路、电缆入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容优化大数据产业园至西宁移动互联网、建设中国电信天翼云海南州节点,互联网州际出口带宽达到960G比特率。同时,建成海南州农牧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智能监测预警网点42个,可支持畜牧业养殖远程管理和灾害预防。贵南、兴海牦牛藏羊和同德青稞原产地质量追溯试点及农机数字化管理稳步推进。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从低端生产向高端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将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等新的理念转化为一系列政策实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路上,“海南实践”从未止步。
可持续发展典型亮眼。“小小光伏羊 生态大文章”。共和县塔拉滩海拔近3000米,空气稀薄,曾是沙化严重的半荒漠化土地。为提高半荒漠化使用效率,近年来,光伏发电园区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光伏”理念,在塔拉滩光伏产业园区养殖了相匹配数量的光伏羊,通过“放羊吃草、循环控制”,实现园区生态平衡。

九曲黄河蜿蜒而下。
截至目前,打造光伏生态牧场示范点14个,光伏牧场面积达1866.67公顷,辐射带动合作社、村集体经济17个、农牧户3821户,年周期性可饲养藏羊1.2万只,养殖纯收入1058万元,户均增收0.41万元,节约饲草成本197.28余万元,形成生态链、循环产业链深度融合,太阳能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畜牧业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今年7月,由海南州政府与青海大学共建的青海大学—海南州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揭牌,建立海南州国家可持续议程创新示范区高端智库。把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作为有效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和各类创新主体聚焦创新示范区重点领域,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抓紧抓实成果转化和创新示范。
从地方经济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而融入到国家产业战略,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海南州,在创新示范区建设道路上,正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加快构建体现海南州特色、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南经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