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贵德:守护清清黄河 共享绿色“福利”

作者:才让本 来源:海南报 时间:2024-04-16 09:13:22 点击数:
  站在黄河岸边眺望,贵德段的黄河水质清澈,与许多人印象当中的“浑浊黄色”截然不同。因此,黄河流经贵德有了“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清清黄河业已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景点之一。
  四月,从西宁出发,到宗喀拉则奔赴一场浪漫的日出,去阿什贡国家地质公园感受丹霞地貌群峰林立的磅礴气势,沿黄河两岸品味“清水共梨花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般的美景。
  在贵德,所有的游客都喜欢这里的悠闲与安静,更看重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旅游为目的的游玩方式。来到贵德,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画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美丽的风景。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贵德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土生土长的贵德人马玉斌说起家乡这些年的变化时,他这样说:“在贵德,城在林中是我们的特色。尽管这里也有钢筋混凝土,但树木成荫,绿意绵延,二者互相交融。和过去相比,现在郁郁葱葱的面积更多了,河两岸也更加干净整洁了,黄河水变黄的天数也越来越少了。”
  马玉斌口中的变化,芦花湾的蝶变便是一个缩影。
  芦花湾曾由于水体不循环,湿地里的芦苇肆意疯长,长期的富营养化让这里水质不断恶化并散发臭味。
  刘真吉家就住在距离芦花湾3公里不到的河东乡下罗家村。“远远就能闻到臭气,地上是黑色的淤泥,淤泥里掺杂着垃圾,没有人愿意来这里,路过的人都忍不住捂住口鼻。”
  直到4年前,改变悄然开始。以生态本底为基础,以水质改善为核心,以水岸共治为手段,以便民利民为目的,黄河流域贵德河阴段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项目全面启动。
  通过引流县城污水处理厂尾水,贵德县实施尾水深度净化生态湿地系统建设,达到天然湿地生态修复、自然湿地内源污染物清除及尾水二次净化的目标任务,从而进一步削减这一河段入黄污染物总量,实现黄河流域贵德断面水质稳定优于地表水Ⅲ类并逐步向好提升。
  尾水深度净化生态湿地系统,不仅有效完善了贵德黄河风情线“水一草一鱼一鸟一人”共生系统,而且区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有效确保了黄河流域水生态安全。
  芦花湾建成后,黄河干流贵德河阴段水体净化功能与水生态保护功能明显提高,来打卡的游客不断增加。
  采访中,记者发现游客们对生态旅游热情日益高涨,亲近、感受自然正成为一种时尚消费。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般的观光游览,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田园式旅游体验,并注重参与性。
  从贵德县城出发,沿蜿蜒曲折的山路在峡谷中穿行约40分钟,便到达黄河岸边的“桃花源”——松巴村。这里平均海拔2100米,依山傍水,一座座古朴的院落错落有致,参天大树随处可见,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松巴村也被称为松巴藏寨。因为保持原始生态环境,通过发展家庭游、观光游、民俗风情游等,松巴村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关加村位于贵德县尕让乡,平均海拔2800米,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关加村深入挖掘黄河、江拉林场等生态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村里发展旅游后,很多游客慕名而来。现在我就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能有3300元的收入。”52岁的陈加顺在关加村自驾游营地负责打扫卫生,不用去50公里外的县城打工了。
  截至目前,关加村累计投入121万元,建成了1处游客接待中心,1处露天自驾游营地,6户农家乐,旅游收入也大幅增长。
  “好环境不仅能带来好心情,还能吸引更多游客。村民们都知道要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家园,大家看见垃圾都会主动捡拾,也会引导游客保护自然环境。”陈加顺说,生态保护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不得不说,松巴和关加两个村的旅游得以发展,主要依赖于好的生态环境,秉承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从而两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目前,贵德县已建成14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采摘园、农家乐、牧家乐等旅游接待点200余家,阿什贡七彩峰丛等景区旅游内涵显著丰富,美地花田等乡村旅游点发展迅速,生态旅游质效显著跃升。
  在贵德,生态旅游已成为“香饽饽”,这正是得益于贵德县坚持不懈抓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果,也是清清黄河带来“绿色回馈”。
  时下的贵德,绿意盎然,环境优美。全县30.5万亩天然林、46.42万亩公益林、442万亩天然草场得到有效管护,通过对辖区内河流的保护以及生态修复和治理,境内的黄河水质常年清澈见底,人们临水也更亲近水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