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把草山纠纷化解在“山脚下”

作者:才让本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3-12-13 16:02:34 点击数:
       2023年12月6日,贵德县拉西瓦镇曲卜藏村与尕让乡亦什扎村签订平安边界协议,明确双方在拉干地区的长期、固定吃草线,由双方群众拉设网围栏。
       时隔1年再调解,历经7个月,至此,两村长达30多年的历史遗留草山纠纷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对未啃掉的硬骨头要紧盯不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倡导力行的工作作风。对拉西瓦镇和尕让乡而言,历史遗留草山纠纷则是群众急难愁盼的老大难问题,事关他们的切身利益。
       曲卜藏村与亦什扎村草山矛盾纠纷由来已久。自20世纪80年代起,两村就因夏季草场牲畜吃草及草场界线划分上长期存在分歧、涉草纠纷时有发生,争议面积约30000亩。
       一直以来,拉西瓦镇和尕让乡历届党委、政府致力于打造平安边界,多次组织两村党员群众进行调解,签订睦邻友好边界协议。
       2000年3月23日,两乡镇党委政府经过协调,对拉干地区放牧习惯达成一致,签订《行政区域界限协议书》。但因协议较为笼统,没有明确具体地界,双方群众未能有效遵守协议,纠纷未得到彻底解决。
       2022年6月16日,曲卜藏村民在拉干地区共牧区放牧时,与什扎村40余名群众强行抢走曲卜藏村牧民7顶帐篷并破坏生活用品,导致双方矛盾激化。
       得知此消息后,两乡镇值班领导先后4次赶赴草山现场进行调解,但均未果,随后由公安机关立案查办,并启动司法程序。期间,因疫情,协商调节中断暂停。
       2023年5月,两乡镇恢复调解。7月22日,曲卜藏村民按照历史放牧习惯,开始夏季草场转场,为严防事态扩大,拉西瓦镇安排镇村干部、生态管护员在纠纷区域蹲点值守。
       在此期间,贵德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牵头,组织相关县级领导、乡镇、部门负责人组建工作专班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专班、双方5名群众代表集中座谈调解42天。镇村两级开展现场调解5次、座谈调解20次。
       至2023年12月6日,经过工作专班和两乡镇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曲卜藏村和亦什扎村签订平安边界协议,终于达成共识,两村之间的草山纠纷问题得以解决。
       未啃掉的硬骨头是摆在贵德县委县政府和拉西瓦镇、尕让乡党员干部面前的一张试卷。以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为契机,贵德县践行好“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要求,紧盯“硬骨头”不放,一抓到底,用实际成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让各族群众得到真正实惠。
       在贵德县委常委、拉西瓦镇党委书记张景文看来,最终成功化解历史遗留草山纠纷,最关键的是贵德县委县政府强化组织领导,工作专班党员干部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和坚持依法依规。
       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贵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指导、县级领导统筹指挥,兄弟乡镇统一思想、集中攻坚、协调各方、共破难题。在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下,形成了统一领导、各负其责、协调联动的全链条处置机制,确保了矛盾纠纷总体稳定可控。
       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党员干部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法,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调动矛盾纠纷党员调解团的力量,千方百计做好群众工作,找准为民办实事的切入点,听民意问民需,以情动人、以理感人、以法服人,确保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有序推进。
       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依法处置,依托“四联人民调解室”、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面向党员群众开展法治教育宣传、组织法治讲座,在对参与纠纷双方人员形成强大震慑的同时,有效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把群众的难事“放心上”,把草山纠纷化解在“山脚下”,既当调解员又当宣传员……参与调解的两村村民告诉记者,工作专班党员干部对待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提升了群众的认可度和获得感。
       工作专班人员从厘清事实、修复关系、禁牧减畜的角度出发,紧紧围绕矛盾的焦点、难点,苦口婆心讲政策,引导群众顾大局,以合情合理为落脚点,实事求是地讲述双方不足处,并合理提出调解意见,引导双方考虑协商、制定方案,最终获得双方一致认可。
       曲卜藏村和亦什扎村之间遗留30年的草山纠纷得以化解,得益于拉西瓦镇和尕让乡听民意问民需,得益于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