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绿水青山书写海南风流
作者:肖玉珍
来源:海南报
时间:2023-12-03 14:55:40
点击数:
从共和县城恰卜恰镇一路向西30多公里,绕过一道弯,便远远望见通往沙珠玉乡政府的公路两边两排高大的白杨树。村庄和农田掩映在一排排绿树之间,近处的沙丘上到处是柠条、梭梭迎风起舞……
青海湖之南的海南州曾是全省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区域,长期以来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生态脆弱,沙珠玉、黄沙头、塔拉滩、木格滩……通过这些地名由来不难看出,残酷的自然灾害也许是人们对于这里曾经最深最痛的印象。
沙珠玉乡位于共和盆地塔拉滩北部边缘,这里的沙漠从沙珠玉河谷呈3条带状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和塔拉滩甚至与黄河南岸的木格滩相连。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海南州必然要担负起保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系和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这一重任。
如今,站在海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制高点”上,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2022年海南州成为“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海南州将推进生态保护与治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推动产业“四地”融合发展,推进民生持续改善,建设和谐美丽新海南,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植树治沙共筑绿色家园
几年前的恰卜恰镇德吉滩还是一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景象。而如今,这片黄土地上已经绿意跃动,由中国太保建设的2千余亩“三江源生态公益林”,12万余株林木正在茁壮成长,郁郁葱葱。
近三年来,海南州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12.74万亩,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增加到30%以上,共和盆地、环青海湖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增加的速率明显减缓,土地沙化面积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持续“双减少”,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度“双提高”的目标。
绿色能源与生态治理完美结合
特殊的生态地位决定了其特有的发展方式。
青海湖之南的海南州曾是全省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区域,长期以来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生态脆弱,沙珠玉、黄沙头、塔拉滩、木格滩……通过这些地名由来不难看出,残酷的自然灾害也许是人们对于这里曾经最深最痛的印象。
沙珠玉乡位于共和盆地塔拉滩北部边缘,这里的沙漠从沙珠玉河谷呈3条带状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和塔拉滩甚至与黄河南岸的木格滩相连。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海南州必然要担负起保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系和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这一重任。
经过50多年几代人的艰苦奋战,沙珠玉成为青海乃至全国的高寒干旱沙区治沙防沙示范样板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州防沙治沙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了荒漠化治理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无论是沙珠玉持续推进的人工扎草方格沙障,还是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609平方公里一望无际的蓝色光伏海洋;无论是贵南县黄沙头300公里郁郁葱葱的绿色长城,还是正在打造的“绿电三江源”(三条清洁能源西电东送通道)……都被赋予了生态保护和实现绿色发展的意义。
科技绘就绿水青山长卷如今,站在海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制高点”上,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2022年海南州成为“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为切实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保证母亲河黄河岁岁安澜,海南州紧紧抓住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契机,推广先进成果,强化技术运用,切实提高建设成效。在项目建设中,积极推广使用水钻造林、杨柳深栽造林等治沙新技术和成果运用,苗木成活率有效提升,栽植成本大大降低。

人工扎草方格沙障、拖拉机搬运草捆,成捆的树苗泡在水坑待栽种……这是在共和县的塔拉滩治沙现场,每年都会看到的繁忙景象。
在生物治沙项目中插杆造林采用水钻造林(高压水枪打孔造林)技术,造林用工量比常规插杆造林节省劳力20%,水枪打孔每穴注入水量5~8L等于给苗木进行了第一次灌溉,大大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当年苗木成活率超过 90%,比常规插杆造林当年成活率提高15%。贵南县因地制宜采取机械钻孔杨柳深栽造林,节约劳动成本10%左右,苗木成活率提高10%。海南州将推进生态保护与治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推动产业“四地”融合发展,推进民生持续改善,建设和谐美丽新海南,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植树治沙共筑绿色家园
几年前的恰卜恰镇德吉滩还是一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景象。而如今,这片黄土地上已经绿意跃动,由中国太保建设的2千余亩“三江源生态公益林”,12万余株林木正在茁壮成长,郁郁葱葱。
中国太保公益林的第一批护林人旦增尼玛说,“还记得小的时候在德吉滩种树都是‘春天种树冬天拔’,成活率很低。”

2020年起,由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捐资建设高标准生态公益林受到了省州政府的表彰,目前已完成三期工程建设,累计投资3360万元在共和县德吉滩建设高标准生态公益林2000亩,苗木成活率超过 90%。
太保三江源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成功也带动了社会企业在海南州捐资建设高标准公益林的热情,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捐资1142万元在共和县恰卜恰西山建设高标准生态公益林735亩;中国三峡集团青海分公司捐资500万元在共和县恰卜恰西山建成高标准生态公益林273亩;国家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自行组织在共和县恰卜恰西山建设高标准生态公益林509亩;华能青海发电有限公司自行组织在共和县恰卜恰西山建设完成高标准生态公益林336亩;大唐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海南州分公司自行组织在共和县恰卜恰西山建设高标准生态公益林247亩。近三年来,海南州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12.74万亩,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增加到30%以上,共和盆地、环青海湖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增加的速率明显减缓,土地沙化面积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持续“双减少”,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度“双提高”的目标。
绿色能源与生态治理完美结合
特殊的生态地位决定了其特有的发展方式。
海南州充分利用光伏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自2012年以来,海南州充分利用大面积荒漠化土地和太阳能资源优势,集中连片实施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监测数据显示,光伏园区内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盖度恢复到80%,加之清洗光伏板下渗的水分使空气湿度、沙地含水量增加,有效促进了植被生长和恢复,固沙防沙功效明显增强。

一排排光伏板就像是塔拉滩上生长的“铁杆庄稼”,给当地群众培育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的向好发展是最普惠的民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伏治沙带来的生态修复成效,通过一组数据更能体现:以海南州光伏区一塔拉园区2021年9月生态监测数据为例,园区外植被盖度38%,园区内植被盖度50%,较园区外增加12%,园区内光伏板下部分区域植被盖度达到80%;植物种数由4种(园区外)增加到8种(园区内);鲜草产量园区外为每亩37公斤,园区内每亩则达到172.2公斤。
“全州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在沙漠化土地治理,近70年的防沙治沙路程,全州各级干部和地方群众在与沙化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州林草局局长何香龙说,海南州在治沙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沙经验,治理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丰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色和谐美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之一,也是海南州最强的底气和最亮的颜色,更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样板和展示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