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基层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振兴

作者:才让本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2-11-10 14:58:16 点击数:
       正值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之际,走进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完科村,人们在田间劳作、茶余饭后时总能说出几句金句:“中国式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坚持以人民委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些金句都是我从驻村干部那里听到的。”村民仁青才让今年41岁,是村里的致富小能手,凭借养殖这些年在县城里买了房,也有了自己心爱的“座驾”。
       这几日,完科村的村干部和驻村干部提前谋划,为了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在老百姓中入脑入心,干部们与群众走到一起、坐到一起,以浅显直白、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二十大精神,让党的声音得到快速传播。
       深秋的完科村虽已草原金黄,但这里田野广阔,风景优美,生机盎然。过去的这十年,完科村凭借区位优势和红土资源,开砖厂,兴养殖,家家户户的日子一天天富裕充实,村里先后获得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完科村是一个农牧结合的藏族村,因为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完科村在1995年建成的砖厂的基础上,把农田集中起来,由村里投资经营,种植油菜、优质牧草、农(畜)温棚,不仅解决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更扶持起了一个个种养殖户。
       “口袋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这是完科村所有村民心底里的话,也是完科村村民如今真实的生活写照。而如此幸福生活的背后,往往都藏着一个“秘密”,对于完科村来说,那就是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充分结合。
       作为同德县社会治理的示范点,近几年来,完科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无论是生产方式的调整,还是乡村社会结构的演变,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农牧民富裕的同时,为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
       如何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事实上,以完科村为示范点,同德县推广“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乡村治理规范化体系建设”模式,无疑解决了其背后发展与治理的辩证关系。
       早在2019年,同德县政法委通过青海磐瑞律师事务团队,先后在青迈村、知后迈村开展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规范化、法治化项目实施。律师服务团队通过走村入户,了解村民们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形成有法可依的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
       连续几年,同德县继续规范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组织乡镇主要领导、联村单位、第一书记入户走访、征求意见等方式把脉问诊村级管理制度建设,着力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编制了《村域治理规范手册》,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村级管理制度规范体系。
       生搬硬套的规章制度读起来很生硬,且不能让村民熟记于心。对此,“顺口溜”式的藏汉双文版《村规民约》诞生了。
       编制过程中,各村以“顺口溜”的方式,编写“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社会新风尚和“爱党爱国、遵纪守法、互助互爱、济贫帮困、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等内容,把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现代法治精神及村庄历史风俗融入村规民约的具体内容中。
       如此一来,许多村民就潜移默化地记住了《村规民约》里面的具体内容。正如村民东周才让所说,人人讲文明、懂道理,自然村里也就和谐了。
       村级管理制度规范体系好不好,关键在于贯彻,更要落实到村民法律意识和行为准则。
       具体工作中,各乡镇搭建“律师团队+第一书记+联村领导”村级法治工作指导服务团队,开展“普法下乡宣传”“法律顾问进村”“培养农牧区法律明白人”“打造规范化村级人民调解室”等活动,为村集体和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帮助审查村集体的各种合同、调处民间纠纷等法律服务,不断增强群众的法律知识、用法能力和法律意识,使自治、法治、德治有效结合,为扎实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安定有序的社会软环境。
       致力于探索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新路,眼下,同德县已形成具有共治梯次、共建机理、共享格局的“基层社会治理圈”,在疏通社会治理“毛细血管”的同时,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末梢神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放眼同德县,在激发乡村活力,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格局中,同德正以做好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三治融合”为前提,努力使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充分结合,加快推动新时代善治乡村建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