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世纪杨树的故事
作者:才让本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2-10-11 09:41:38
点击数:
在原州委大楼门前(现海南州老年活动中心),有一棵挺拔的白杨树,已经有六十七年的树龄了,这棵看似普通的白杨树,却见证了海南州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变化。
1954年春天,老红军战士、时任中共海南地委书记的龚福恒带领广大干部在植树造林美化家园活动中栽植了这棵白杨树,栉风沐雨近七十载,昔日幼苗,金朝栋梁。
七十载风雨兼程、七十载沧桑巨变。
1953年,海南州建政。在党的领导下,海南州各族干部群众从此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立誓彻底改变海南州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
任海南地委书记伊始,龚福恒就不负组织重托,全身心地投入到海南州开拓性的事业之中。
随后的多年的时间里,龚福恒依旧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敢想敢干作风,牢牢把握依靠广大劳动农牧民的基础上,积极调处民族纠纷、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培养民族干部、恢复和发展生产等方面的工作,为海南州自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
时光流逝,龚福恒已不再人世,但他栽下的白杨,向人们展示着老一代革命者和建设者不屈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也展示着海南州各族干部群众半个世纪艰苦创业、日臻繁荣的沧桑历程。
一棵老白杨,枝繁叶茂,昂首挺胸在路旁。每每经过此地,老一辈海南人的记忆深处总会泛起层层涟漪。
1953年海南州建政之初,共和县恰卜恰地区几乎没有树,更不要说有大树。可以想象,当初的海南州地区自然条件、生产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栽树不能当饭吃”根深蒂固。
其实,五十年代中国没有植树节这个节日。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绿化祖国”的口号,从那一年起,我国开始了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
1979年,我国决定将3月12日作为每年的植树节。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决议规定,只要年满11岁的公民,每人每年必须义务植树3到5棵。
也就是从1981年开始,每年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在海南州各地开始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州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乃至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经过几十年的植树造林,如今海南州各地处处绿树成荫,城市中处可见成排的树木矗立在人行街道两旁,乡村里一派美丽动人的田园风光。
“海南绿”的背后,如龚福恒书记一样,是海南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的勇气,也是一代又一代海南人对绿色的细心呵护。
翻开曾经的海南地图,在龙羊峡库区两侧分布着零散的黄色块状,这便是多年受风沙侵袭的贵南县木格滩沙漠化土地。如今,走进贵南县木格滩,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绿带。
从1996年开始贵南县对黄沙头进行治理,尤其近几年国家的投资更大,每年在沙漠里种树,现在环境比以前好多了,牧民的草场恢复得很快,草的长势也很好。
黄沙头只是海南州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工程的一个缩影。
每年4月份义务植树活动期间,全州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学生和社会各界代表踊跃参与到义务植树活动中,在共和县塔拉滩、幸福滩,贵南县黄沙头等重点区域他们的身影从未缺席过。
经过多年的义务植树,曾经的荒地如今都已成林,枝繁叶茂。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州实现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32.2万公顷,全民义务植树2375万株,全州森林覆盖率比“十二五”末提高2.4个百分点,绿色版图由“浅绿”向“深绿”渐进。
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硕果累累。目前,海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和“绿色细胞”创建走在全省前列,贵德县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黄河清湿地公园被命名为第四批全省环境教育基地。
2003年,海南州建政50周年之际,州委为纪念老一代建设者艰苦创业、与时俱进的崇高精神,特意保护了这颗世纪白杨并题写了碑文:世纪杨树,1953年海南藏族自治州建政,老红军战士、中共海南州委书记龚福恒亲身栽植,从此留鉴,栉风沐雨五十载,昔日幼苗,今朝栋梁,见证海南州半个世纪艰苦创业,日臻繁荣的沧桑历程。
如今,这棵参天大树依然挺立着,它象征着一代又一代为海南州建设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建设者们崇高的精神,它更像一个路标永远激励着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各项事业的建设之中。
1954年春天,老红军战士、时任中共海南地委书记的龚福恒带领广大干部在植树造林美化家园活动中栽植了这棵白杨树,栉风沐雨近七十载,昔日幼苗,金朝栋梁。
七十载风雨兼程、七十载沧桑巨变。
1953年,海南州建政。在党的领导下,海南州各族干部群众从此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立誓彻底改变海南州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

随后的多年的时间里,龚福恒依旧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敢想敢干作风,牢牢把握依靠广大劳动农牧民的基础上,积极调处民族纠纷、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培养民族干部、恢复和发展生产等方面的工作,为海南州自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
时光流逝,龚福恒已不再人世,但他栽下的白杨,向人们展示着老一代革命者和建设者不屈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也展示着海南州各族干部群众半个世纪艰苦创业、日臻繁荣的沧桑历程。
一棵老白杨,枝繁叶茂,昂首挺胸在路旁。每每经过此地,老一辈海南人的记忆深处总会泛起层层涟漪。
1953年海南州建政之初,共和县恰卜恰地区几乎没有树,更不要说有大树。可以想象,当初的海南州地区自然条件、生产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栽树不能当饭吃”根深蒂固。
其实,五十年代中国没有植树节这个节日。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绿化祖国”的口号,从那一年起,我国开始了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
1979年,我国决定将3月12日作为每年的植树节。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决议规定,只要年满11岁的公民,每人每年必须义务植树3到5棵。
也就是从1981年开始,每年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在海南州各地开始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州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乃至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经过几十年的植树造林,如今海南州各地处处绿树成荫,城市中处可见成排的树木矗立在人行街道两旁,乡村里一派美丽动人的田园风光。
“海南绿”的背后,如龚福恒书记一样,是海南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的勇气,也是一代又一代海南人对绿色的细心呵护。
翻开曾经的海南地图,在龙羊峡库区两侧分布着零散的黄色块状,这便是多年受风沙侵袭的贵南县木格滩沙漠化土地。如今,走进贵南县木格滩,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绿带。
从1996年开始贵南县对黄沙头进行治理,尤其近几年国家的投资更大,每年在沙漠里种树,现在环境比以前好多了,牧民的草场恢复得很快,草的长势也很好。
黄沙头只是海南州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工程的一个缩影。
每年4月份义务植树活动期间,全州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学生和社会各界代表踊跃参与到义务植树活动中,在共和县塔拉滩、幸福滩,贵南县黄沙头等重点区域他们的身影从未缺席过。
经过多年的义务植树,曾经的荒地如今都已成林,枝繁叶茂。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州实现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32.2万公顷,全民义务植树2375万株,全州森林覆盖率比“十二五”末提高2.4个百分点,绿色版图由“浅绿”向“深绿”渐进。
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硕果累累。目前,海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和“绿色细胞”创建走在全省前列,贵德县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黄河清湿地公园被命名为第四批全省环境教育基地。
2003年,海南州建政50周年之际,州委为纪念老一代建设者艰苦创业、与时俱进的崇高精神,特意保护了这颗世纪白杨并题写了碑文:世纪杨树,1953年海南藏族自治州建政,老红军战士、中共海南州委书记龚福恒亲身栽植,从此留鉴,栉风沐雨五十载,昔日幼苗,今朝栋梁,见证海南州半个世纪艰苦创业,日臻繁荣的沧桑历程。
如今,这棵参天大树依然挺立着,它象征着一代又一代为海南州建设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建设者们崇高的精神,它更像一个路标永远激励着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各项事业的建设之中。
相关推荐